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16)
2023(10461)
2022(8782)
2021(8315)
2020(7282)
2019(17036)
2018(16500)
2017(32415)
2016(17376)
2015(19945)
2014(19919)
2013(20313)
2012(19163)
2011(17313)
2010(17256)
2009(16531)
2008(16807)
2007(15069)
2006(13017)
2005(11982)
作者
(50530)
(42332)
(42190)
(40579)
(26937)
(20264)
(19466)
(16577)
(16177)
(15071)
(14560)
(14133)
(13573)
(13497)
(13416)
(13179)
(12542)
(12508)
(12234)
(12196)
(10485)
(10470)
(10232)
(9695)
(9637)
(9531)
(9420)
(9183)
(8462)
(8402)
学科
(76929)
经济(76848)
(47460)
管理(45953)
方法(39101)
(36049)
企业(36049)
数学(35672)
数学方法(35457)
中国(24457)
(23108)
银行(22963)
(21517)
(21441)
(20544)
(19340)
(17936)
贸易(17925)
(17568)
(17103)
金融(17101)
业经(13865)
(13521)
(12779)
制度(12771)
(12650)
财务(12632)
财务管理(12595)
农业(12485)
企业财务(11933)
机构
大学(256764)
学院(252131)
(118148)
经济(116048)
管理(97436)
研究(88503)
理学(82717)
理学院(81849)
管理学(80740)
中国(80572)
管理学院(80264)
(56282)
(54388)
科学(49920)
财经(44939)
(44800)
(43816)
中心(42627)
(41086)
研究所(40599)
经济学(39352)
(37224)
经济学院(35880)
北京(35065)
业大(34809)
农业(34689)
财经大学(33844)
(30966)
(29555)
(29502)
基金
项目(162468)
科学(128579)
基金(122536)
研究(117527)
(106378)
国家(105592)
科学基金(90227)
社会(78214)
社会科(74385)
社会科学(74364)
基金项目(63931)
(58701)
自然(56813)
自然科(55551)
自然科学(55531)
自然科学基金(54632)
教育(53232)
资助(51964)
(50843)
编号(45296)
(38776)
成果(36918)
重点(36439)
(34226)
国家社会(34050)
教育部(33680)
(33194)
中国(32369)
人文(31976)
科研(31785)
期刊
(122210)
经济(122210)
研究(83181)
中国(48746)
(44927)
金融(44927)
(43640)
(38755)
学报(37413)
科学(35433)
管理(32861)
大学(28441)
学学(26976)
农业(24077)
财经(23265)
经济研究(21201)
(19860)
技术(19556)
教育(17940)
业经(16927)
问题(16760)
(16336)
国际(14887)
(14263)
技术经济(13811)
理论(13749)
世界(13657)
统计(13224)
实践(12172)
(12172)
共检索到389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芳  陈德棉  
信贷集中利弊的理论研究尚缺乏结合中国银行业数据的论证,而近年商业银行实际发放信贷有明显的集中倾向,实证研究信贷集中的风险、收益效应对银行未来信贷决策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根据我国信贷的周期性,选取2005—2009年12家样本银行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信贷集中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但也会带来不良贷款率增加、贷款减值损失增加和贷款质量恶化等负面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波  于良春  
规模经济是描述企业规模变动与成本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 ,银行业中规模经济同样存在且易于形成。但银行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最佳规模区间是位于一定区域之内的。同时 ,银行业的规模经济要受到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管理以及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指标分析和施蒂格勒的“生存竞争法”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了实证考察 ,结果表明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的状态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一种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苗琳  
在国际并购史上,企业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银行也经历了三次,第一次银行业并购在企业并购之后,而后两次则先于企业并购,为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并购重组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立发展的态势。国际银行业的并购热潮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银行业越发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银行业应当提高并购重组效应的条件一是加快银行业产权的改革步伐;二是政府作用的界定;三是发展资本市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意  郑子文  颜茹云  
本文以新常态作为切入点,首次从行业信贷视角探究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2007年至2015年宏观经济特征在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一般作用。研究发现:(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影响程度有限。从行业信贷来看,顺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高于逆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2)在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方面,物价变动引起的"货币幻觉"效应长期存在;银行自身特征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主要存在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信贷需求摩擦在非危机时期更突出。上述因素对不同周期性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3)基于银行风险形成机理,本文发现货币政策比汇率政策治理银行风险的效果更好。此外,危机时期应使用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银行风险的自我放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意  郑子文  颜茹云  
本文以新常态作为切入点,首次从行业信贷视角探究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2007年至2015年宏观经济特征在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一般作用。研究发现:(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影响程度有限。从行业信贷来看,顺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高于逆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2)在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方面,物价变动引起的"货币幻觉"效应长期存在;银行自身特征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主要存在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信贷需求摩擦在非危机时期更突出。上述因素对不同周期性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与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春松  
本文引入了成本收益分析和博弈分析工具,对银行监管协调与合作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对银行监管不同主体的协调与合作意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寻求监管主体协调与合作的均衡点和中国银行监管当局政策的着力点。笔者认为,各监管主体为了争取监管协调主动权,扩大影响力,都存在加大协调力度的倾向。在银监会与国外监管当局的博弈分析中,笔者引入合作溢价概念,并就两国监管当局在完全信息下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若干不同的结论。最后,笔者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优化监管协调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高嘉璘   王雪标   高西  
完善存贷比监管政策对于防范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2010~2020年6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探究存贷比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存贷比的提高能有效地降低银行风险;存贷比降低银行风险存在资本充足率、同业资产以及影子银行业务的中介效应;当资本充足率为门槛变量时,存贷比降低银行风险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当同业资产、影子银行业务为门槛变量时,存贷比降低银行风险呈“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影响。鉴于此,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存贷比作为流动性检测指标的监管,鼓励商业银行构建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同业资产以及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控,从而提升金融监管效果,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钟宇平  
本文基于1995~2010年125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并利用更具微观基础的Lerner指数衡量银行竞争度,研究了我国银行业集中度、竞争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度均与银行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集中度-脆弱性假说"和"竞争度-脆弱性假说"。研究还发现,银行竞争度并不是导致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正相关的原因。这些结论意味着,我国可以通过放松银行业进入管制来降低银行集中度,从而降低银行风险。同时,由于银行竞争度并不会影响银行集中度与银行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即使银行业竞争度上升,也不宜因此而出台加强银行业进入管制的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琳  王宝东  廉永辉  
在经济绿色转型和环保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发展绿色信贷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9年我国47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信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升绿色信贷占比能够降低银行未来的风险承担水平,且绿色信贷的风险降低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大。考察作用机制发现,绿色信贷的风险降低效应是由于绿色信贷降低了银行的杠杆风险和资产组合风险。进一步分解资产组合风险发现,绿色信贷一方面提升了银行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资产收益波动率。研究还发现,绿色信贷能够同时降低商业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意愿和被动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研究对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曹高航   高惺惟   王天琪   田容至  
商业银行支持绿色发展和防范风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64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政策效应存在3年的滞后性;绿色信贷政策可以削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风险,但对非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不明显;增加绿色信贷份额可以增强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创新性,进而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澄  沈悦  
本文以中国30家商业银行2005—2015年非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考察了房价波动和风险约束以及银行信贷的关系,立足于宏观审慎思想,研判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信贷行为的异质作用。并基于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检验在房价波动和风险约束的冲击下,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的调控效果。实证结果显示: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信用风险的降低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相反,会造成银行信贷规模的收缩。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信贷行为存在异质性。目前中国房价上涨并不会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信贷扩张效果,但信用风险的降低会强化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同时在信用风险约束逐渐减小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将会产生"加速器效应",进一步加重了中国银行的信贷"高烧"。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慧  吴康成  
选取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6年的股票日度收益率数据,构建ARMA-GARCH-CoVaR模型,测度各家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贡献程度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强度。实证结果表明:每家商业银行都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不同商业银行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程度与其自身风险水平的相关性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水平较低,但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最大;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风险溢出效应,但溢出程度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对其关联银行的风险溢出大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重要影响,应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纳入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过程中。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曹琳  原雪梅  
采用或有权益分析方法,以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6年间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市场数据为基础测度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传统外部风险事件阶段性地推升了银行风险水平,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强;而近年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打破了银行原有的稳健经营局面,且城市商业银行受到更大冲击。引入风险相依性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期中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始终高于单一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系统性风险整体可控;但在2012年后的"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飙升,针对单一银行的监管标准已无法有效识别系统性风险。建议将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改善经营环境与提高盈利能力相结合,有效规避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曹琳  原雪梅  
采用或有权益分析方法,以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6年间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市场数据为基础测度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传统外部风险事件阶段性地推升了银行风险水平,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强;而近年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打破了银行原有的稳健经营局面,且城市商业银行受到更大冲击。引入风险相依性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期中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始终高于单一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系统性风险整体可控;但在2012年后的"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飙升,针对单一银行的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蔡红艳  
RAROC模型是国际通用的银行业风险收益评价方法。本文以RAROC模型为基础,计算了我国外汇储备注资国有银行后,在银行目前的市场化运营能力、不良贷款回收率水平及我国现有法律环境的条件下,为了保证银行资本金安全性,其未来不良资产率必须控制的安全范围,从而定量化评价了我国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中风险收益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银行业未来改革路径选择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