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75)
- 2023(17041)
- 2022(14066)
- 2021(13127)
- 2020(11129)
- 2019(25849)
- 2018(25395)
- 2017(48982)
- 2016(25955)
- 2015(29837)
- 2014(29823)
- 2013(29631)
- 2012(27467)
- 2011(24824)
- 2010(24667)
- 2009(23290)
- 2008(23078)
- 2007(20523)
- 2006(18052)
- 2005(16632)
- 学科
- 济(124795)
- 经济(124651)
- 管理(78249)
- 业(71434)
- 企(59373)
- 企业(59373)
- 方法(52060)
- 数学(46355)
- 数学方法(45881)
- 中国(32202)
- 财(31511)
- 制(30100)
- 农(28359)
- 银(26358)
- 银行(26212)
- 业经(25133)
- 行(24715)
- 地方(24269)
- 学(22190)
- 贸(21912)
- 贸易(21899)
- 易(21322)
- 融(21305)
- 金融(21300)
- 务(19322)
- 财务(19264)
- 财务管理(19213)
- 农业(18541)
- 体(18460)
- 企业财务(18237)
- 机构
- 大学(379968)
- 学院(377287)
- 济(171380)
- 经济(168172)
- 管理(145826)
- 研究(130570)
- 理学(124420)
- 理学院(123106)
- 管理学(121238)
- 管理学院(120517)
- 中国(106846)
- 财(80661)
- 京(79630)
- 科学(74297)
- 所(64873)
- 财经(63616)
- 中心(60829)
- 农(58866)
- 研究所(58358)
- 经(57695)
- 江(56638)
- 经济学(54754)
- 业大(51273)
- 北京(50412)
- 经济学院(49129)
- 财经大学(47212)
- 院(46580)
- 范(46227)
- 农业(46054)
- 师范(45792)
- 基金
- 项目(245679)
- 科学(195165)
- 基金(182191)
- 研究(180163)
- 家(157644)
- 国家(156391)
- 科学基金(135048)
- 社会(118339)
- 社会科(112476)
- 社会科学(112451)
- 基金项目(95407)
- 省(92954)
- 自然(85276)
- 自然科(83274)
- 自然科学(83249)
- 教育(82619)
- 自然科学基金(81804)
- 划(78612)
- 资助(75095)
- 编号(71105)
- 成果(58154)
- 部(56374)
- 重点(55437)
- 发(52934)
- 创(50895)
- 国家社会(50519)
- 教育部(49120)
- 课题(48868)
- 制(48298)
- 创新(47844)
- 期刊
- 济(189813)
- 经济(189813)
- 研究(117586)
- 中国(74658)
- 财(64890)
- 管理(54897)
- 学报(54015)
- 农(52837)
- 科学(51903)
- 融(47848)
- 金融(47848)
- 大学(42130)
- 学学(39942)
- 农业(34288)
- 技术(33521)
- 财经(33015)
- 教育(32691)
- 经济研究(31510)
- 经(28376)
- 业经(27226)
- 问题(24740)
- 贸(21513)
- 技术经济(20195)
- 统计(19598)
- 国际(19406)
- 世界(19171)
- 业(18688)
- 理论(18492)
- 策(17385)
- 版(16824)
共检索到579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鹤
本文从经济转型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分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源于财政分权的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和源于政治集权的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的结合,使得我国银行在各地区分别积累起了因经济周期、金融财政化及政策干预等原因而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从而使得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征。因此,要阻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不能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改革,还必须进一步改革财政分权制度,完善分税制,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
不良资产 经济转型 财政分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迈耶·J·戈登 李曜
本文针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是否会对中国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的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政策性贷款,是在经济体制转型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制度原因;不良贷款的处置损失将在未来由国家财政、中央银行和国有银行之间分担,未来分担损失降低了对当前金融体系的冲击;在对中日两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由于拥有国家政府担任主导者和终极责任承担者的角色,与日本相比,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迅速并且前景甚佳;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国人民的财富安全性和经济安全性在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童冬华 陈金龙
在目前银行改革的背景下,银行的不良资产仍然是阻碍银行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分别在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两阶段的动态博弈模型,用激励相容约束机制,阐明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之所以仍然不断涌现,是由于政府对银行产权份额的过多持有,激励不够充分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银行改革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不良资产 产权制度 动态博弈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维
信贷资产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银政”、“银法”、“银市”、“银人”(内部风险经济人的行为)的信息不对称。其解决途径除改革体制、强化内控机制外,还要在市场上打包销售、资产证券、挂牌交易等,充分利用国际化、市场化手段,兼辅以法律、法规、行政制度跟进以支持。
关键词:
银行业 不良资产 打包销售 模式选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彤明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对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自2016年重启以来,因法律、税收、会计等配套机制和措施不完备、市场主体有限、不良贷款估值难等短板制约,不良资产证券化尚难以向深度发展成为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实践运作的特点,阐述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后结合国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松华
化解不良资产已成为 2 0世纪末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阐述国外不良资产化解的成功经验及中国化解不良资产的特殊国情 (制度转轨与经济转型 ) ,并透过一年多来中国不良资产化解进程中的现实困境 ,就资产管理公司、企业和银行三者的异常行为以及化解的技术手段等问题提出质疑 ,最后提出完善中国不良资产化解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不良资产化解 资产管理公司 债转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彤明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对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自2016年重启以来,因法律、税收、会计等配套机制和措施不完备、市场主体有限、不良贷款估值难等短板制约,不良资产证券化尚难以向深度发展成为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实践运作的特点,阐述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后结合国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玉辉 张志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及主要风险点,并对不良资产处置新方式进行了"再思考",并从金融监管角度对如何长效防控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构建绿色、安全的金融发展环境提出了建议。最后本文提出监管机构未来应在"银行授信行业集中度管理""金融控股集团管理""互联网金融业务管理"及"绿色金融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大功夫,才是中国银行业"抑制不良资产的增量、化解不良资产的存量"的长效剂。
关键词:
金融监管 不良资产 长效防控 银行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阎庆民 蔡红艳
本文首先论述了国际通用的各信用风险模型的适用条件,提出改进的KMV模型作为度量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模型。同时,提出了计算其违约概率的方法。然后根据我国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模拟的不良资产包,分析其证券化中各个不同发债规模下的信用风险,得出其资产变现收入在对数正态分布下和真实分布中的违约概率,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丁述军 刘玉侠
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银行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过度依赖、高负债以及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体制变迁引起的。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导致其不计后果的过度融资,形成高负债,国有银行改革的滞后与产权虚置下的"软约束"机制则鼓励银行的过度放贷,特定背景下的二者结合引致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而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双方行为都与体制的变迁紧密相关。
关键词:
国有银行 不良资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孙娟娟
自2011年末开始的不良贷款规模反弹,开启了新一轮不良资产上升周期。本文搭建了一个不良资产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和微观等层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未来不良资产走势进行判断和预测。总体而言,宏观经济、信贷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调控、金融机构、企业经营、行政干预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债务质量下降、不良资产规模持续上升。与之前相比,本轮不良资产的成因明显不同,不良资产的收购和处置须洞见症结,对症下药。
关键词:
不良资产 形成机理 分析框架 未来走势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孙娟娟
自2011年末开始的不良贷款规模反弹,开启了新一轮不良资产上升周期。本文搭建了一个不良资产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和微观等层面对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对未来不良资产走势进行判断和预测。总体而言,宏观经济、信贷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调控、金融机构、企业经营、行政干预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债务质量下降、不良资产规模持续上升。与之前相比,本轮不良资产的成因明显不同,不良资产的收购和处置须洞见症结,对症下药。
关键词:
不良资产 形成机理 分析框架 未来走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伟光
本文从中国国有银行的效率问题入手,将效率问题置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的二维空间中讨论,发现中国国有银行的低效率问题不是由银行市场结构集中所造成的,而是单一的产权结构和相应的不健全的治理结构下国家所有制垄断的结果。然后通过对效率、金融系统的结构和金融稳定性等多因素综合分析和考虑,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的合理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罗洪波 夏翰 冯诗杰 饶丽
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构成重大威胁,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受经济下行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良资产亟需得到有效处置。美国曾在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期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文在借鉴美国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