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18)
- 2023(7371)
- 2022(6295)
- 2021(6267)
- 2020(5335)
- 2019(12749)
- 2018(12618)
- 2017(25064)
- 2016(12801)
- 2015(15041)
- 2014(14962)
- 2013(14846)
- 2012(13408)
- 2011(12290)
- 2010(12304)
- 2009(11547)
- 2008(11672)
- 2007(10083)
- 2006(9164)
- 2005(8487)
- 学科
- 济(58358)
- 经济(58311)
- 管理(36441)
- 业(34518)
- 方法(30995)
- 企(28853)
- 企业(28853)
- 数学(28813)
- 数学方法(28317)
- 银(19258)
- 银行(19113)
- 行(17801)
- 中国(17780)
- 制(17421)
- 贸(14479)
- 贸易(14466)
- 易(14250)
- 农(12539)
- 融(12313)
- 金融(12312)
- 财(12089)
- 业经(10637)
- 度(10290)
- 制度(10276)
- 业务(9737)
- 体(8671)
- 银行制(8357)
- 学(8285)
- 理论(8141)
- 农业(7687)
- 机构
- 大学(185370)
- 学院(183919)
- 济(87123)
- 经济(85741)
- 管理(73477)
- 理学(62620)
- 研究(62516)
- 理学院(62046)
- 管理学(60948)
- 管理学院(60639)
- 中国(58318)
- 京(39823)
- 财(39505)
- 科学(34069)
- 财经(31871)
- 所(30655)
- 经(29251)
- 中心(29013)
- 经济学(28746)
- 研究所(27748)
- 北京(26135)
- 经济学院(25908)
- 农(25891)
- 江(25540)
- 财经大学(24058)
- 业大(22547)
- 院(22184)
- 银(22075)
- 银行(21123)
- 州(21091)
- 基金
- 项目(117859)
- 科学(94158)
- 基金(89464)
- 研究(85716)
- 家(77670)
- 国家(77159)
- 科学基金(66931)
- 社会(56909)
- 社会科(54372)
- 社会科学(54360)
- 基金项目(45391)
- 自然(42788)
- 自然科(41847)
- 自然科学(41840)
- 省(41592)
- 自然科学基金(41148)
- 教育(40158)
- 资助(39772)
- 划(36173)
- 编号(32803)
- 部(28189)
- 重点(26506)
- 成果(26394)
- 国家社会(24923)
- 教育部(24911)
- 中国(24572)
- 发(24413)
- 创(24368)
- 人文(23393)
- 大学(23013)
共检索到283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维
信贷资产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银政”、“银法”、“银市”、“银人”(内部风险经济人的行为)的信息不对称。其解决途径除改革体制、强化内控机制外,还要在市场上打包销售、资产证券、挂牌交易等,充分利用国际化、市场化手段,兼辅以法律、法规、行政制度跟进以支持。
关键词:
银行业 不良资产 打包销售 模式选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迈耶·J·戈登 李曜
本文针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是否会对中国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的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政策性贷款,是在经济体制转型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制度原因;不良贷款的处置损失将在未来由国家财政、中央银行和国有银行之间分担,未来分担损失降低了对当前金融体系的冲击;在对中日两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由于拥有国家政府担任主导者和终极责任承担者的角色,与日本相比,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迅速并且前景甚佳;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国人民的财富安全性和经济安全性在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彤明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对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自2016年重启以来,因法律、税收、会计等配套机制和措施不完备、市场主体有限、不良贷款估值难等短板制约,不良资产证券化尚难以向深度发展成为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实践运作的特点,阐述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后结合国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松华
化解不良资产已成为 2 0世纪末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阐述国外不良资产化解的成功经验及中国化解不良资产的特殊国情 (制度转轨与经济转型 ) ,并透过一年多来中国不良资产化解进程中的现实困境 ,就资产管理公司、企业和银行三者的异常行为以及化解的技术手段等问题提出质疑 ,最后提出完善中国不良资产化解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不良资产化解 资产管理公司 债转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彤明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对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自2016年重启以来,因法律、税收、会计等配套机制和措施不完备、市场主体有限、不良贷款估值难等短板制约,不良资产证券化尚难以向深度发展成为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实践运作的特点,阐述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后结合国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袁满 何力军
在中国银行业新一轮不良资产形成的周期中,大部分不良资产具有因经济周期而导致的"资源错配"特点。如何重新发现这些不良资产的价值,成为当前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创新为这一问题带来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近年来,网络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开始出现,如金融资产交易所、淘宝资产处置平台等。然而,现有平台权威性和专业性不足、目标客户和业务属性尚不清晰,加上不良资产处置作为非标业务,线上化难度大,因而目前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线下工作。为此,要以"互联网+"为指引,加强专业化的不良资产网络交易平台建设,发挥平台效应,联接各方面的资源和需求,提高不良...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阎庆民 蔡红艳
本文首先论述了国际通用的各信用风险模型的适用条件,提出改进的KMV模型作为度量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模型。同时,提出了计算其违约概率的方法。然后根据我国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模拟的不良资产包,分析其证券化中各个不同发债规模下的信用风险,得出其资产变现收入在对数正态分布下和真实分布中的违约概率,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玉辉 张志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及主要风险点,并对不良资产处置新方式进行了"再思考",并从金融监管角度对如何长效防控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构建绿色、安全的金融发展环境提出了建议。最后本文提出监管机构未来应在"银行授信行业集中度管理""金融控股集团管理""互联网金融业务管理"及"绿色金融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大功夫,才是中国银行业"抑制不良资产的增量、化解不良资产的存量"的长效剂。
关键词:
金融监管 不良资产 长效防控 银行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鹤
本文从经济转型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分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源于财政分权的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和源于政治集权的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的结合,使得我国银行在各地区分别积累起了因经济周期、金融财政化及政策干预等原因而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从而使得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征。因此,要阻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不能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改革,还必须进一步改革财政分权制度,完善分税制,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
不良资产 经济转型 财政分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岭
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就其自行处置还是委托处置的策略选择建立了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可能的均衡结果和条件,并就相关结论有针对性地给出了选择市场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不良资产 演化博弈 处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武魏巍
不良资产是长期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问题,本论文先从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内涵着手,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科学地划分类别,然后在考虑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客观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处理不良资产的冰棍理论和苹果原理,具体提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三种模式途径,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建议。
关键词:
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 模式途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阎庆民
目前理论界对中国银行业监管主体的模式选择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实行分管制 ,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实行统管制。本文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监管主体模式比较分析 ,并结合中国实际 ,认为中国银行业监管主体的选择 ,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时肩负监管和制定货币政策两项职能为最适宜选择。
关键词:
银行业 监管 分管制 统管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罗洪波 夏翰 冯诗杰 饶丽
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构成重大威胁,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受经济下行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良资产亟需得到有效处置。美国曾在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期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文在借鉴美国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