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84)
- 2023(9513)
- 2022(8080)
- 2021(7997)
- 2020(6635)
- 2019(15325)
- 2018(14963)
- 2017(29222)
- 2016(15817)
- 2015(18021)
- 2014(17862)
- 2013(17559)
- 2012(16912)
- 2011(15511)
- 2010(15805)
- 2009(14817)
- 2008(15372)
- 2007(13927)
- 2006(12693)
- 2005(11768)
- 学科
- 济(63701)
- 经济(63616)
- 管理(44784)
- 业(41095)
- 企(32935)
- 企业(32935)
- 方法(28044)
- 数学(24758)
- 数学方法(24421)
- 银(21334)
- 中国(21308)
- 银行(21188)
- 制(20142)
- 行(19846)
- 农(17922)
- 财(17254)
- 贸(15727)
- 贸易(15715)
- 易(15433)
- 融(14776)
- 金融(14775)
- 学(13202)
- 业经(12438)
- 策(11995)
- 度(11969)
- 制度(11961)
- 农业(11270)
- 业务(10413)
- 体(10379)
- 务(9950)
- 机构
- 大学(232300)
- 学院(228062)
- 济(103488)
- 经济(101529)
- 管理(85526)
- 研究(85238)
- 中国(74063)
- 理学(72034)
- 理学院(71202)
- 管理学(70003)
- 管理学院(69582)
- 京(50754)
- 财(50606)
- 科学(48522)
- 所(43528)
- 财经(39289)
- 研究所(39185)
- 中心(39060)
- 农(38198)
- 经(35937)
- 江(35176)
- 经济学(33342)
- 北京(32934)
- 院(30137)
- 范(30038)
- 农业(30017)
- 经济学院(29947)
- 师范(29768)
- 业大(29689)
- 财经大学(29276)
- 基金
- 项目(142255)
- 科学(113519)
- 基金(107350)
- 研究(104496)
- 家(93869)
- 国家(93125)
- 科学基金(79158)
- 社会(68521)
- 社会科(65045)
- 社会科学(65031)
- 基金项目(54686)
- 自然(50308)
- 省(49882)
- 自然科(49165)
- 自然科学(49149)
- 自然科学基金(48351)
- 教育(48100)
- 资助(46170)
- 划(44403)
- 编号(40699)
- 成果(35526)
- 部(34203)
- 重点(32212)
- 发(30076)
- 教育部(29665)
- 国家社会(29504)
- 中国(29155)
- 课题(28552)
- 创(28481)
- 人文(27750)
- 期刊
- 济(115249)
- 经济(115249)
- 研究(77184)
- 中国(48777)
- 融(38766)
- 金融(38766)
- 财(38220)
- 农(35042)
- 学报(34159)
- 科学(33886)
- 管理(32964)
- 大学(26524)
- 学学(24877)
- 教育(23859)
- 农业(22619)
- 财经(20735)
- 经济研究(19165)
- 经(17898)
- 技术(17413)
- 贸(15797)
- 业经(15518)
- 国际(15244)
- 问题(15073)
- 世界(13721)
- 业(12318)
- 理论(11312)
- 技术经济(11220)
- 统计(10777)
- 版(10475)
- 现代(10117)
共检索到368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朱松华
化解不良资产已成为 2 0世纪末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阐述国外不良资产化解的成功经验及中国化解不良资产的特殊国情 (制度转轨与经济转型 ) ,并透过一年多来中国不良资产化解进程中的现实困境 ,就资产管理公司、企业和银行三者的异常行为以及化解的技术手段等问题提出质疑 ,最后提出完善中国不良资产化解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不良资产化解 资产管理公司 债转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迈耶·J·戈登 李曜
本文针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是否会对中国金融体系构成威胁的问题,提出了如下观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政策性贷款,是在经济体制转型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制度原因;不良贷款的处置损失将在未来由国家财政、中央银行和国有银行之间分担,未来分担损失降低了对当前金融体系的冲击;在对中日两国银行不良贷款处置问题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由于拥有国家政府担任主导者和终极责任承担者的角色,与日本相比,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迅速并且前景甚佳;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国人民的财富安全性和经济安全性在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彤明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对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自2016年重启以来,因法律、税收、会计等配套机制和措施不完备、市场主体有限、不良贷款估值难等短板制约,不良资产证券化尚难以向深度发展成为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实践运作的特点,阐述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后结合国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维
信贷资产质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银政”、“银法”、“银市”、“银人”(内部风险经济人的行为)的信息不对称。其解决途径除改革体制、强化内控机制外,还要在市场上打包销售、资产证券、挂牌交易等,充分利用国际化、市场化手段,兼辅以法律、法规、行政制度跟进以支持。
关键词:
银行业 不良资产 打包销售 模式选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彤明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对化解金融风险、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但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自2016年重启以来,因法律、税收、会计等配套机制和措施不完备、市场主体有限、不良贷款估值难等短板制约,不良资产证券化尚难以向深度发展成为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实践运作的特点,阐述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后结合国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教训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罗玉辉 张志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及主要风险点,并对不良资产处置新方式进行了"再思考",并从金融监管角度对如何长效防控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构建绿色、安全的金融发展环境提出了建议。最后本文提出监管机构未来应在"银行授信行业集中度管理""金融控股集团管理""互联网金融业务管理"及"绿色金融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下大功夫,才是中国银行业"抑制不良资产的增量、化解不良资产的存量"的长效剂。
关键词:
金融监管 不良资产 长效防控 银行业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卜永祥 吴滋兴
外资处置不良资产的现金回收率为3%,利润边际在20%以上,但外资进入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示范作用大,可以引入先进投资理念和处置方法,催生新资本市场工具。目前向外资出售不良资产的金融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中外不良资产定价方法不同,买卖双方报价的差距较大。不良资产处置要广泛利用打包出售、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合伙人投资、资产证券化、信托计划等方式。政府在培育不良资产市场中的作用一是保持市场的透明度,二是制定市场规章和法律制度。
关键词:
外资 不良资产 资产证券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建平 诸葛宏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最大风险是7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处理不好,经济改革的成本会吞没经济改革的成果。”英国金融时报、高盛公司、穆迪公司、法国里昂证券同时发表了对中国银行业的研究报告,对不良贷款的现状发出警报。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困扰和束缚我国金融体制与经济健康发展的桎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累积更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大隐患。因此,不良资产的防范和化解应是各家银行信贷乃至通盘工作的重点之一。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艳清
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是 :在银行内部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 ;推进资产证券化 ;完善法律法规 ;银企关系再造 ;重塑社会信用环境。
关键词:
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 证券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济
控制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主要有 :加强国家法制建设和政策支持 ;努力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 ;加强银行内部信贷管理 ,将贷款风险控制关口前移。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难点 对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阎庆民 蔡红艳
本文首先论述了国际通用的各信用风险模型的适用条件,提出改进的KMV模型作为度量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模型。同时,提出了计算其违约概率的方法。然后根据我国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模拟的不良资产包,分析其证券化中各个不同发债规模下的信用风险,得出其资产变现收入在对数正态分布下和真实分布中的违约概率,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鹤
本文从经济转型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分析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生成机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表明,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源于财政分权的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和源于政治集权的银行主导型融资结构的结合,使得我国银行在各地区分别积累起了因经济周期、金融财政化及政策干预等原因而导致的巨额不良资产,从而使得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征。因此,要阻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不能仅仅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改革,还必须进一步改革财政分权制度,完善分税制,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
不良资产 经济转型 财政分权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罗洪波 夏翰 冯诗杰 饶丽
不良资产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构成重大威胁,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受经济下行影响,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良资产亟需得到有效处置。美国曾在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期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文在借鉴美国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