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0)
2023(7433)
2022(6068)
2021(5811)
2020(4838)
2019(11565)
2018(10829)
2017(21549)
2016(10806)
2015(12223)
2014(11700)
2013(12062)
2012(11243)
2011(10418)
2010(10179)
2009(9730)
2008(9773)
2007(8458)
2006(7711)
2005(7360)
作者
(29233)
(24662)
(24176)
(23626)
(15774)
(11589)
(11091)
(9467)
(9365)
(8608)
(8588)
(8129)
(8111)
(7880)
(7766)
(7683)
(7302)
(7224)
(7044)
(6321)
(6297)
(6127)
(5623)
(5613)
(5578)
(5549)
(5418)
(5057)
(4874)
(4838)
学科
(51812)
经济(51771)
管理(27482)
(26762)
方法(24022)
数学(22191)
数学方法(22061)
(20966)
企业(20966)
(19529)
银行(19384)
(18115)
中国(17710)
(16826)
(13263)
金融(13263)
(12969)
贸易(12957)
(12843)
(12763)
(10996)
(10121)
制度(10117)
业务(9746)
业经(8665)
银行制(8335)
关系(8230)
(8080)
(7319)
财务(7305)
机构
大学(157621)
学院(151564)
(81503)
经济(80410)
管理(58031)
研究(57491)
中国(56400)
理学(49292)
理学院(48800)
管理学(48283)
管理学院(47983)
(37933)
(33819)
财经(30532)
经济学(29111)
科学(28302)
(28278)
(27679)
中心(27435)
经济学院(26443)
研究所(25018)
(24789)
银行(23798)
财经大学(23395)
(22795)
北京(22296)
(22133)
(21276)
(20809)
金融(20548)
基金
项目(98084)
科学(79765)
基金(77961)
研究(72224)
(67605)
国家(67177)
科学基金(58108)
社会(52044)
社会科(49791)
社会科学(49783)
基金项目(39612)
自然(34668)
自然科(33978)
自然科学(33969)
自然科学基金(33445)
资助(33231)
教育(32538)
(31657)
(28282)
编号(25245)
(24901)
国家社会(24398)
中国(23414)
教育部(22402)
重点(22084)
成果(20940)
人文(20818)
(20663)
(20277)
大学(19684)
期刊
(81432)
经济(81432)
研究(57079)
(36678)
金融(36678)
中国(31388)
(28513)
管理(22116)
科学(20855)
学报(20214)
(19873)
财经(16978)
大学(16652)
经济研究(15977)
学学(15561)
(14685)
(12925)
国际(12396)
农业(11362)
问题(11175)
世界(11055)
教育(10775)
技术(10751)
业经(9243)
理论(8285)
技术经济(7991)
统计(7875)
(7512)
实践(7008)
(7008)
共检索到248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琼  
银行的一级资本规模是衡量资本质量的核心指标,其重要性在金融危机后更得到了空前重视。一级资本变动对贷款变动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这一效应却由于银行的业务结构差别而不尽相同。本文在论证贷款规模显著受到一级资本变动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中国100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度的数据作为样本,利用短面板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方面,非利息收入占比不同的银行对一级资本相关指标的变动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对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和最低的两组极端情况的银行来说,同一指标在显著性上的差异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从实证结果看,GDP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对非利息收入占比最高的银行组在统计上较显著,而对中国银行业整体的贷款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晓芳  王瑞君  胡啸兵  
本文运用重心理论,考察了1991年~2009年全国银行业存款重心与贷款重心的演变轨迹。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存贷款空间分布不平衡,特别是在信贷投放方面,东南方向占了很大的比重,造成东南部和西北部不均衡程度加剧,中央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信贷倾斜来调整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郑纯毅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贷款分类的比较分析,指出中国银行业贷款分类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文章指出目前中国银行业贷款分类技术无论在基本思路、客户细分、行业、规模、区域、国家风险方面,还是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上述差距作者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国银行业改进现行的分类技术,缩小与国际同业的差距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曹利莎  张同建  
中国商业银行贷款产品定价行为主要受到贷款成本分析、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信贷资金监督、信用风险计量、客户市场定位与客户关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定价机制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客户盈利分析定价模式的效率普遍高于基准利率加点模式,而基准利率加点模式的效率普遍高于成本加总定价模式。信贷人员责任意识与客户关系管理要素在定价机制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信用风险计量与客户市场定位要素发挥着一般性的作用,而贷款成本分析与信贷资金监督要素则处于功能缺失状态。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成江  
本文使用2001年12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基于双对数时间序列模型及结构模型研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贷款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会提升贷款供给的经济贡献,同时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显著改善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在利率较高且货币供应量较少的紧缩货币政策环境下,不良贷款率将处在高位,贷款质量不佳;而在总产出与实际产出水平较低时,贷款供给的经济贡献受到抑制,此时如果增加财政赤字与贷款供给,将会使不良贷款率上升,从而使贷款质量恶化。依据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成江  
本文使用2001年12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基于双对数时间序列模型及结构模型研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贷款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下降会提升贷款供给的经济贡献,同时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显著改善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在利率较高且货币供应量较少的紧缩货币政策环境下,不良贷款率将处在高位,贷款质量不佳;而在总产出与实际产出水平较低时,贷款供给的经济贡献受到抑制,此时如果增加财政赤字与贷款供给,将会使不良贷款率上升,从而使贷款质量恶化。依据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汪义荣  凌江怀  
中国银行业明显表现出负债期限变短和贷款期限变长的发展趋势,这完全背离了经典银行理论的预言。通过一个委托-代理模型,本文发现,在信息不对称和垄断条件下,银行官员明显偏好发放长期贷款。银行官员改善政绩的最好方法是发放长期贷款,以垄断利润充当政绩,以延长期限掩盖贷款风险和逃避个人责任。因此,解决期限结构失衡问题,仅仅依靠产权改革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考核制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进行外部改革,增加市场竞争并让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仅仅注重于产权改革和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而不增加外部市场竞争,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可能让事情更糟。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琼  刘亚  
本文以中国内地108家商业银行2006~2012年度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非贷款业务规模与一级资本充足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它不仅不能起到节约一级资本的作用,反而还会拉低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15%的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随着银行非贷款业务规模的扩大,这种负效应更显著、作用程度也更深;决定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微观因素随银行业务结构不同呈差异化,但上期一级资本充足率偏离和当期不良贷款率均为关键因素。银行必须理性发展非贷款业务,盲目追求业务结构创新反而会对一级资本带来负面的冲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义根  胡志九  
竭力保证银行贷款有效偿还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健的内在要求。2003-2015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以2011年为分界点,在此之前保持连续多年的下降轨迹,随后进入上升通道且短期之内难言见顶。受贷款基数扩大影响,不良贷款率微小上升带来不良贷款绝对量大幅增加,商业银行潜在信用风险不容忽视。为了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惯性上升,需要趁早防范不良贷款的潜在增量风险,多手段灵活处置存量不良贷款,改善不良贷款处置的外部环境,减少不良贷款处置的道德风险。文章进一步剖析债转股化解不良贷款的利弊,认为现阶段需要谨慎推行债转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隋聪  邢天才  
贷款定价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追求利润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当前中国非完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用期望效用理论,建立了商业银行单周期的财富期望效用函数,并推导出银行最优的贷款定价和纯利差。在本文的理论研究结果与现有研究结果对比中发现,在非完全利率市场化下,存款利率管制会给银行造成额外的成本。这种成本体现在隐含利息支付中,所以隐含利息支付对纯利差的影响要高于在利率市场化下。本文采用中国33家商业银行和美国52家商业银行2003-20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用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此外,实证研究还发现:中国的商业银行通过贷款定价来覆盖违约风险的能力较差;中国在长...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煜鹏  
本次金融危机后贷款拨备"已发生损失模型"饱受诟病,认为其造成贷款拨备"太少、太迟",贷款拨备模型改革思路由"后顾性"转向"前瞻性",围绕"预期损失模型",IASB近年来尝试开发一种为业界普遍接受的新方法进行贷款拨备,以取代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本文分析介绍了贷款拨备模型开发演进及"动态拨备"的来由,结合国际银行实践和我国实际,提出了有关建议和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苗林栋  Bae Sangin  潘文卿  
将中国银行业置于25个国家(地区)120家银行之中,利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了2007—2013年中国银行业和世界银行业的生产效率。结果显示:虽然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生产效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能够刺激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和GDP增长;与产出法相比,收支法下银行业效率的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大。指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生产效率仍有提升空间;鉴于基于盈利能力的效率提升更能促进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未来需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金昱  
中国商业银行NIM与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未来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实现,银行NIM可能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本文的实证研究显示,中国银行业保持净利润增长所需保持的NIM水平受GDP增速和银行不良贷款率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将面临GDP增速下滑和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趋势,要求必须保持一定的NIM水平才能实现盈利持续增长。面对严峻的外部挑战,中国银行业需要将更有效的利差管理与经营转型、风险控制紧密结合,积极创新求变,顺应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趋势与要求。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高勤  
本文基于1998~2014年中国银行业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银行资产配置的两阶段模型,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以Lerner指数衡量的银行竞争程度对货币政策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银行贷款渠道中,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发挥主要作用;(2)货币政策对银行贷款规模的作用受银行竞争程度影响,并且银行竞争程度的增加削弱银行贷款渠道的作用,这一效应主要通过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型银行传导。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琼  刘亚  
传统观点认为,银行的非贷款业务风险较低,种类丰富,故而有利于节约一级资本,但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以中国内地108家商业银行2006—2012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非贷款业务规模与一级资本充足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不仅不能起到节约一级资本的作用,反而还会拉低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15%的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