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28)
- 2023(11909)
- 2022(9955)
- 2021(9297)
- 2020(7918)
- 2019(18390)
- 2018(17640)
- 2017(34020)
- 2016(18169)
- 2015(20667)
- 2014(20532)
- 2013(20664)
- 2012(19503)
- 2011(17668)
- 2010(17765)
- 2009(17015)
- 2008(16283)
- 2007(14548)
- 2006(12403)
- 2005(11514)
- 学科
- 济(80071)
- 经济(80001)
- 业(49110)
- 管理(47598)
- 企(38703)
- 企业(38703)
- 方法(37697)
- 数学(34151)
- 数学方法(33899)
- 中国(29004)
- 融(27767)
- 金融(27765)
- 银(25815)
- 银行(25792)
- 行(24960)
- 财(22091)
- 农(21014)
- 制(18198)
- 贸(17887)
- 贸易(17874)
- 易(17504)
- 地方(16058)
- 学(15988)
- 业经(15751)
- 务(14312)
- 财务(14284)
- 财务管理(14251)
- 农业(14183)
- 企业财务(13638)
- 体(11554)
- 机构
- 大学(266462)
- 学院(263529)
- 济(120028)
- 经济(117818)
- 管理(97145)
- 研究(95905)
- 理学(83579)
- 理学院(82570)
- 管理学(81300)
- 管理学院(80808)
- 中国(79966)
- 科学(56484)
- 京(56182)
- 财(54684)
- 所(48946)
- 农(46156)
- 中心(45614)
- 研究所(44749)
- 财经(44176)
- 经(40342)
- 经济学(39884)
- 业大(37902)
- 江(37373)
- 农业(36603)
- 经济学院(36236)
- 北京(35920)
- 院(33733)
- 范(33354)
- 财经大学(33154)
- 师范(33025)
- 基金
- 项目(174320)
- 科学(137741)
- 基金(130045)
- 研究(125544)
- 家(114072)
- 国家(113214)
- 科学基金(96040)
- 社会(82382)
- 社会科(78449)
- 社会科学(78428)
- 基金项目(68102)
- 省(64850)
- 自然(60784)
- 自然科(59439)
- 自然科学(59420)
- 自然科学基金(58445)
- 教育(56754)
- 划(55801)
- 资助(53965)
- 编号(48345)
- 部(40387)
- 重点(40100)
- 成果(39873)
- 发(38242)
- 创(36424)
- 国家社会(35749)
- 教育部(34660)
- 创新(34311)
- 科研(33990)
- 性(33737)
共检索到394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海婷婷 叶茜茜
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引发了对经济韧性的广泛探讨,本文研究尚未受关注的金融韧性的定义和测度方法,并分析中国金融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2008—2020年中国省级数据,本文运用银行、股票、债券、保险和外汇5个市场,以及金融稳定、金融功能和金融发展3个维度共24个指标,构建金融韧性指数。研究发现:第一,各省市的金融韧性水平差距非常大,北京和上海的金融韧性水平远高于其他省市,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金融韧性整体上先发生大幅度下跌,之后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二,四大地区中,东部地区金融韧性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远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金融韧性处于中等水平;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金融韧性处于较低水平。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四大地区金融韧性都先发生大幅度下跌,之后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恢复时间和恢复程度各不相同。构建金融韧性度量方法,探索提高金融韧性路径,对于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金融韧性 金融稳定 金融功能 金融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文质
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从抵御力、恢复力、创新力和适应力四个维度构建金融财政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金融财政环境韧性,采用σ收敛与β收敛分析其收敛特征。研究显示:中国金融财政环境韧性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各省份在研究时段内得到有效改善,而中部多数省份呈下滑趋势。另外,中国金融财政环境未显现出σ收敛趋势,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存在明显绝对β收敛。鉴于此,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内核,多措并举强化基层财政;以供给侧改革为重心,持续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旨在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金融财政环境韧性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文质
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从抵御力、恢复力、创新力和适应力四个维度构建金融财政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金融财政环境韧性,采用σ收敛与β收敛分析其收敛特征。研究显示:中国金融财政环境韧性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各省份在研究时段内得到有效改善,而中部多数省份呈下滑趋势。另外,中国金融财政环境未显现出σ收敛趋势,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存在明显绝对β收敛。鉴于此,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内核,多措并举强化基层财政;以供给侧改革为重心,持续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旨在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金融财政环境韧性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茹 董小君 许诗源 秦梦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曹强 杨修琦 田思雨
本文运用机器学习的决策树算法对中国金融韧性指数的构成指标进行筛选,使用熵权法构建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金融韧性指数,基于离散小波分析方法测度了金融韧性周期并研究其叠加效应,采用BK分解方法进行不同频域下金融韧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分析。本文得出三点结论:第一,金融韧性的主周期表现为28~32个月的高频短周期,它由不同频率的波动叠加构成,主要包括金融韧性三个评价维度的叠加效应,高频短周期的波动主要由防御抵抗能力和适应恢复能力波动导致,中频中周期主要由转换学习能力波动导致。第二,在金融韧性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分析中,金融韧性周期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了较高的冲击影响,主要表现为高频短周期效应;而经济周期对金融韧性周期波动也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低频长周期效应。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金融韧性周期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小;经济周期对金融韧性周期波动的影响也较小,但是该影响在未来有增大的趋势。
关键词:
金融韧性 经济周期 小波分析 频域连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思思 马晓钰 崔琪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24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韧性水平,采用改进的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和SDM模型系统考察了中国城市韧性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1—2020年各城市的韧性水平均有一定提升,空间上城市韧性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分异规律。总体上,在2017年之前,区域间差异主要由超变密度构成,而2017年之后,区域间差异主要是由区域之间的净差异构成。城市韧性逐年上升且分布越来越发散、城市韧性较高的城市与全国平均值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且全样本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城市韧性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由空间溢出性分析可知,邻近城市环境压力和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本市的城市韧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外向性、政府科教重视程度、人口集聚程度和城市发展类型均会分别对本市和邻近城市的韧性水平产生影响。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时空差异 动态演变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霍松涛
从生态韧性、生产韧性和生活韧性维度构建中国乡村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2007—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测度乡村经济韧性。同时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与局域莫兰指数解析乡村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乡村经济韧性整体不断增强,地区方面呈梯度效应;全国总体差距呈显著增强态势,差异来源依次为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全国总体及三大地区乡村经济韧性都存在σ收敛特点,支持β收敛机制;乡村经济韧性呈现相对稳定的“L-H”抑或“L-L”地理空间聚集特点。据此,应创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乡村绿色发展经济体系,以此增强乡村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迪 叶林祥
文章在界定农业绿色韧性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恢复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了农业绿色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多种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韧性的发展情况、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绿色韧性明显增强,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其中,粮食主销区农业绿色韧性水平相对较高。对中国农业绿色韧性各维度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应恢复能力、风险抵抗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中国农业绿色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状态比较稳定,省际农业绿色韧性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且区域间绝对差异逐渐增加。各省份农业绿色韧性水平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段跃迁,相邻省份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本省向更高水平转移的概率。各农业功能区组间差异是导致我国农业绿色韧性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玉茹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011—2021年省级金融韧性水平,引入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变异系数法对金融韧性发展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时间演进、收敛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第一,各省金融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均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区域金融韧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各省金融韧性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正向外溢性;第四,东、中、西部各省份的金融韧性发展不平衡态势扩大;第五,各个区域中金融韧性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玉茹
文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011—2021年省级金融韧性水平,引入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变异系数法对金融韧性发展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时间演进、收敛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第一,各省金融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均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区域金融韧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各省金融韧性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正向外溢性;第四,东、中、西部各省份的金融韧性发展不平衡态势扩大;第五,各个区域中金融韧性水平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贺丹 任苗苗 胡绪华
创新韧性是城市群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实现适应性改变和自我创新强化的内在能力。本文创新性地构建创新韧性的测算指标,利用2004—2019年12个城市群共1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我国各城市群的创新韧性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链、变异系数和β收敛分析方法分析城市群创新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城市群创新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呈现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除珠三角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群创新韧性差距均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城市群创新韧性差异的主要来源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3)短时间内,城市群创新韧性水平较为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群创新韧性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流动性增强;(4)除珠三角外,我国城市群总体以及其他城市群创新韧性均呈现σ收敛特征,珠三角创新韧性呈现发散趋势,城市群总体以及12个城市群均支持β收敛机制。据此建议,推动城市群创新体制机制“软联通”,优化城市群创新空间结构,构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城市群创新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增强金融韧性是筑牢新时代金融安全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本文以城市金融韧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两次外部冲击,按冲击发生时间可将样本期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明显;我国城市金融韧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在稳定调整阶段差异逐渐缩小,但随着第二次冲击的发生差异开始拉大,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样本期内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因此,在推动金融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应加强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提升区域金融协调能力,以期为加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郝爱民 解梦菡 刘育廷
文章构建了农业产业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借助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莫兰指数、社会网络、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考察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在样本期内,农业产业链韧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分维度看,恢复能力、再造能力逐年上升,并且在2016年后有加速趋势,抵御能力在2018年后呈现下降趋势。(2)农业产业链韧性存在梯度效应,表现出“高韧性发展极”和“低韧性发展陷阱”的集聚效应。锻造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其韧性水平较大概率处于稳定状态。(3)省域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及空间网络通达性,但各省份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待提高。(4)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型变化趋势,地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凌云 邹博宇 张宽
研究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中国金融发展质量,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方法:基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采用相对化处理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度,综合运用核密度函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收敛模型和局域Moran's I指数解析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发展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区域层面呈现梯度效应;全国整体差异呈现明显改善的趋势,其主要来源依次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全国整体及三大区域金融发展质量均存在σ收敛特征,且支持β收敛机制;金融发展质量还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低-高"或"低-低"地理空间集聚特征。研究创新:界定金融发展质量内涵,首次对其基本特征、动态分布、区域差异及来源、收敛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量化分析。研究价值:试图从发展质量的视角把脉中国金融发展的演变规律和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质量提升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汤淳 刘晓星
在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背景下,如何评估并提升中国金融市场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5年1月至2021年10月中国金融市场数据,采用TVP-FAVAR模型定量测度中国金融市场韧性,利用网络拓扑方法构建各子市场间的韧性关联网络,并进一步分析金融市场韧性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金融市场韧性具有明显时变特征;面对外部金融风险冲击,不同子市场在保持和恢复原始状态的能力上存在异质性;各子市场在突发性风险事件中会形成紧密的韧性关联网络,在该网络中,外汇市场韧性对其余市场影响最大,债券市场韧性受其余市场影响最大,二者在关联网络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市场韧性受金融发展水平、政策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其中金融发展的影响力度远超其他因素,其主要通过融资和产出渠道影响金融市场韧性。对于提升金融市场韧性而言,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同时需重点维护外汇市场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