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5)
- 2023(11974)
- 2022(9953)
- 2021(9028)
- 2020(7321)
- 2019(16677)
- 2018(16146)
- 2017(30399)
- 2016(16068)
- 2015(18196)
- 2014(18100)
- 2013(18082)
- 2012(17445)
- 2011(16222)
- 2010(16685)
- 2009(15791)
- 2008(15188)
- 2007(13533)
- 2006(12499)
- 2005(12060)
- 学科
- 济(78251)
- 经济(78160)
- 业(42593)
- 管理(42404)
- 企(33076)
- 企业(33076)
- 中国(32912)
- 融(27607)
- 金融(27607)
- 银(26190)
- 银行(26180)
- 方法(26082)
- 行(25522)
- 数学(22338)
- 地方(22326)
- 数学方法(22130)
- 农(21265)
- 财(18418)
- 制(18240)
- 业经(18029)
- 贸(16706)
- 贸易(16683)
- 易(16226)
- 农业(14600)
- 学(13490)
- 发(12996)
- 体(11700)
- 理论(11621)
- 环境(11508)
- 中国金融(11441)
- 机构
- 大学(233527)
- 学院(232848)
- 济(109877)
- 经济(107784)
- 研究(89298)
- 管理(83174)
- 中国(77046)
- 理学(69142)
- 理学院(68317)
- 管理学(67406)
- 管理学院(66960)
- 财(52212)
- 京(51562)
- 科学(48285)
- 所(44567)
- 中心(41628)
- 财经(40052)
- 研究所(39778)
- 经(36439)
- 经济学(36316)
- 江(36025)
- 农(34558)
- 北京(34264)
- 经济学院(32554)
- 范(32357)
- 师范(32100)
- 院(31616)
- 州(29767)
- 财经大学(29744)
- 业大(27164)
- 基金
- 项目(141928)
- 科学(113215)
- 研究(109685)
- 基金(103966)
- 家(89072)
- 国家(88292)
- 科学基金(75426)
- 社会(72959)
- 社会科(69416)
- 社会科学(69407)
- 省(52936)
- 基金项目(52661)
- 教育(49529)
- 划(44874)
- 自然(43731)
- 资助(43681)
- 编号(43352)
- 自然科(42740)
- 自然科学(42730)
- 自然科学基金(41997)
- 成果(37436)
- 发(36708)
- 部(32895)
- 重点(32713)
- 课题(31677)
- 国家社会(31309)
- 发展(30797)
- 展(30283)
- 创(29740)
- 中国(29342)
- 期刊
- 济(129771)
- 经济(129771)
- 研究(83917)
- 中国(56094)
- 融(41688)
- 金融(41688)
- 财(38924)
- 农(33826)
- 管理(33738)
- 科学(30675)
- 学报(30395)
- 教育(29086)
- 大学(24299)
- 农业(22388)
- 学学(22327)
- 经济研究(22193)
- 财经(21147)
- 业经(19535)
- 技术(19349)
- 经(18443)
- 问题(16991)
- 贸(15943)
- 国际(14998)
- 世界(14533)
- 业(12211)
- 技术经济(11601)
- 图书(11288)
- 理论(10951)
- 坛(10813)
- 论坛(10813)
共检索到391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杜欣
本文通过梳理非均衡发展理论,对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现实进行研究,分析了产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和导致非均衡的力量,指出金融非均衡发展会导致产业结构非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降低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效益等非均衡效应,最后提出了中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对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华军 鲍振
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为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表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金融发展极化程度测度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极化程度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组内聚合程度和组间对抗强度的不断上升成为金融发展极化程度上升的主要来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亮奎
基础教育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与社会上的择校现象、校间生存竞争和校间差异存在着矛盾。政府和学校坚守基础教育健康合格的育人底线,理性引导大众的择校行为,在培养学生优良的公民素质和学生有差异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促使学校间的竞争从考试结果的竞争转向科学地实现育人目标和优化教学过程的竞争,帮助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差异来彰显自身的文化特色,以优良的文化特色形成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关键词:
基础教育学校 优质均衡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玉新 张建卫
企业家作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繁荣的主体性力量之一,其均衡发展不仅与提高个人幸福指数和工作-生活质量显著相关,还与企业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紧密相关,而且与提升组织、社区和社会的总体幸福水平不无关系。但是,企业家的发展失衡则会给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带来十分显著的消极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国企业家群体表现出了成功与幸福失衡、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明显趋向。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架构的引导下,基于价值观体系失序与物质主义倾向的视角探索了企业家发展失衡背后的深层机理,提炼出了企业家价值观体系的核心要素并构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许峰
自70 年代以来, 金融自由化就逐渐被一些发展中国家作为解除金融压制的主流金融政策。到80 年代这一趋势更是形成了高潮。然而实践的结果是: 通过提高金融体系效率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大了这些国家金融业的风险。本文以为: 金融自由化作为金融深化的较高层次, 其本身是没有错误可言。关键在于金融自由化这一政策框架有没有相对应的微观主体( 主要指市场经济下的成熟经济机构) , 以及引导政府和微观主体据以调整自己行为的充分信息。而这两点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缺乏的。基于此, 本文第三部分比较了金融化的两种方案: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约束。提出金融约束是我国解除金融压制现象和抑制经济气泡生成较为合适的方...
关键词:
金融改革 金融深化 金融约束 金融创新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曹珂
在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动员性金融的实施以及对战略产业和部门的融资支持,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变迁。但是,金融体系的融资歧视,扭曲了要素价格体系,一方面造成对外贸易中"逆比较优势"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制约了非国有经济比较优势的转换。此外,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结构和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也不利于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获取外部融资,从而抑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与升级。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对外贸易 比较优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马树超 郭扬 张建华
文章基于对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前提与条件的分析,构建一个"金龟模型"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框架,为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思路。同时,依据全国各省级区域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要求(预期目标),对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及其努力方向(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期刊]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作者]
王认真 陈祖华 白义香
采用Moran指数等空间工具分析了金融资源与GDP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源与GDP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份之间形成了较强的空间依赖作用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初期和当期金融资源对当期GDP具有显著的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金融资源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金融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是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各省应加强与相邻省域的区域金融合作,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得分低的地区应加快金融改革发展,尽快提高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得分,促进金融资源空间均衡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金融资源 空间非均衡配置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杰
一、调节非均衡的内质调节非均衡作为金融深化之取向,其"非均衡"有着特有的涵义,它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宏观波动(或宏观非均衡).而特指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机动自如,由该层次合理或良性的要素流动(非均衡)释放可能造成宏观的波动不良冲动,并创造一种微观上的结构能量,推动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若要在宏观非均衡的前提下谋求金融深化,其结果往往是金融抑制.宏观非均衡的一般成因就是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而对相关要素进行总量强拉,使其在微观层次上失去流动性,并无法进行效益性配置,从而导致结构板结或扭曲.最终反作用于宏观层次,造成剧烈增长波动.金融作为同时握有货币(宏观)和资金(微观)两大转化要素的特殊机制,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昌标 胡亮
一、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中国市场取向的金融制度变迁,是从打破“大一统”的金融垄断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始的。其路径大致可描述为:突破银行业务禁区→恢复和分设国家专业银行→建立中央银行→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调整和集中→专业银行商业化→建立间接金融调控体系→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其制度变迁过程与众不同,可以归纳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锐兰 张辉 江波
综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说,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一些高水平学校的呼声一直比较高,且部分高校也确被定为重点高校重点建设、发展,但作为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才正式提及,由《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树 鲁钊阳
本文运用1978~201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以金融结构、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的城乡非均衡发展水平为衡量指标,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种分析方法,对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并对影响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收敛性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存在σ收敛,在控制了城乡人均生产总值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经济市场化水平差异、城乡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后,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表现出β条件收敛特征;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存在俱乐部收敛,中部地区各省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表现出β绝对收敛特征,东部和西部地区各省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不具有β绝对收敛特征。
关键词:
金融 城乡 σ收敛 β收敛 俱乐部收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竹莘
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巴曙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