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805)
2023(19992)
2022(16884)
2021(15709)
2020(13235)
2019(30330)
2018(29364)
2017(56083)
2016(30031)
2015(33671)
2014(32980)
2013(32617)
2012(29691)
2011(26666)
2010(26388)
2009(24489)
2008(22992)
2007(19641)
2006(16889)
2005(14590)
作者
(86263)
(71800)
(71206)
(67589)
(45328)
(34460)
(32374)
(28218)
(27393)
(25195)
(24304)
(24256)
(22467)
(22349)
(22340)
(21893)
(21449)
(21362)
(20580)
(20489)
(17738)
(17384)
(17358)
(16245)
(16085)
(15828)
(15653)
(15495)
(14366)
(14131)
学科
(118610)
经济(118482)
管理(83645)
(81148)
(66672)
企业(66672)
方法(57614)
数学(51113)
数学方法(50522)
中国(36717)
(31676)
(31339)
(29142)
金融(29140)
(27464)
银行(27393)
(26338)
业经(26292)
(24990)
(24364)
贸易(24346)
(23709)
地方(23449)
(23109)
农业(21526)
(20446)
财务(20373)
财务管理(20334)
企业财务(19351)
理论(19006)
机构
大学(422269)
学院(419548)
(172179)
经济(168854)
管理(164411)
理学(144178)
理学院(142616)
研究(141962)
管理学(140026)
管理学院(139306)
中国(110778)
(88576)
科学(88557)
(76365)
(72859)
(70369)
业大(66205)
中心(65883)
研究所(65077)
财经(63060)
(57756)
农业(57729)
(57324)
北京(55383)
经济学(53685)
(53017)
师范(52380)
(51445)
经济学院(48759)
财经大学(47477)
基金
项目(298311)
科学(234462)
基金(218866)
研究(211996)
(193471)
国家(191922)
科学基金(164245)
社会(135887)
社会科(129024)
社会科学(128991)
基金项目(115611)
(114515)
自然(108183)
自然科(105752)
自然科学(105721)
自然科学基金(103832)
(97576)
教育(97305)
资助(90399)
编号(83925)
重点(67338)
成果(66463)
(65886)
(63162)
(62281)
创新(58236)
科研(57862)
课题(57523)
国家社会(57210)
教育部(56477)
期刊
(172363)
经济(172363)
研究(118835)
中国(74487)
学报(72634)
(65031)
科学(64298)
管理(57221)
(56561)
大学(54834)
学学(52094)
(45340)
金融(45340)
农业(44576)
教育(40638)
技术(33860)
财经(30450)
经济研究(29962)
业经(27873)
(26168)
(23422)
问题(22500)
科技(20422)
(20383)
(19364)
理论(19100)
技术经济(19059)
统计(19039)
业大(18862)
图书(18832)
共检索到5951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齐昕  林木西  
经历了古时期的"黄河时代"和"大运河时代"的历史演变,中国的金融集聚和金融中心已逐步成长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历史发展经验表明,区位、经济、政府、基础设施因素一直是影响金融集聚形成的要素。本文试图探讨上述要素以及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特色的信息、创新和网络技术因素对现代金融集聚的影响,并用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时间段内除金融创新和基础设施投资外的上述其他要素均对金融集聚产生正向影响。这为今后更有效地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清正  
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等视角,考虑了空间异质性特征,分区域层面、省域层面、城市层面、分行业层面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集聚态势;在梳理了国内外金融业集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对外开放、工业支撑、经济水平、人力资本、知识溢出、城乡居民储蓄、规模经济、城市环境、政府支撑是中国金融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框架下,基于各省域数据的可获得性、一致性等,采用1992-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静态和动态角度解析了中国金融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变化,认为未来中国推进金融业集聚发展应借助国民经济发展推力,搭建金融集聚战略支撑;构建和谐金融市场体系,引导金融资源自由流动;合理优化布局金融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艳华  赵建吉  刘娅娜  冯海龙  苗长虹  
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加快推动金融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德地图提取的POI数据共计250 522个兴趣点,运用核密度方法,对我国金融业以及银行、保险、证券业等细分行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无论从金融产业整体还是细分行业的空间格局来看,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半壁始终占据显著优势;②金融产业集聚最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北京、上海始终处于高集聚区;③影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子不同,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源、信息流动、规模经济、政府行为等因子的作用逐渐凸显,城乡居民储蓄、工业化水平等因子的作用逐步减弱;④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呈现了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没有出现减弱和独立的关系。2010年,对外开放水平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金融业集聚影响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2016年,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比较均衡,人力资源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金融业集聚影响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付红  徐田柏  
本文利用我国1983年至2008年的年度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FDI)区位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外资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外资前期累计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FD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劳动者工资、城镇人口与FDI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对于FDI的影响为正,且波动较为明显;外资前期累计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变化对于FDI的影响虽然微弱但比较稳定,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蕾茜  
本文在对中国金融业集聚态势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金融业集聚的各种效应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说,采用2005-2014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分行业和地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接近效应和学习效应对于我国金融业集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共享效应的作用则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地区和行业层面上看,市场接近效应和学习效应对金融业集聚同样存在显著影响,并由于地区和行业自身特征不同,其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忠杰  
论文运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了中国省际金融产业集聚的动态演进过程,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1997~2013年中国省际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省际金融产业集聚空间演进存在差异性,呈现多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趋势。(2)省际金融产业集聚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示范效应。(3)本省与临近省域金融发展、经济开放、工业化、区域基础设施等对金融产业集聚存在协同效应,而经济发展、城镇化对金融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竞争效应。(4)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和金融业对高端人才需求有限,使得人力资本并没有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据此,笔者提出促进省际金融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廷春  林磊  
一般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于金融发展的原因学术界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对法律和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制度的变迁与银行发展和股票市场发展的关系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制度变迁对中国的金融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结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方慧  李建萍  张贝贝  
随着后WTO时代的来临以及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我国金融业FDI和金融服务贸易的研究也越来越迫切。本文分析了我们金融业利用FDI的各种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规模、贸易依存度和中国政府的政策激励与金融服务业FDI呈强相关,基础建设状况、人力资本与金融业利用外资呈弱正相关;而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与其利用FDI水平呈负相关。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惠  侯光明  孔德成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结合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以2000—2015年我国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方法,建立空间计量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我国主要城市群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估计和检验,对影响我国城市群金融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惠  侯光明  孔德成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结合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以2000—2015年我国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方法,建立空间计量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我国主要城市群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估计和检验,对影响我国城市群金融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冯林  罗怀敬  李文正  亓瑞  
本文选取山东省90个县2004—2012年的县域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县域金融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县域金融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经济基础、政府干预、投资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均能够提高本县域金融集聚水平;政府干预在提高本县域金融集聚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周边县域金融集聚水平,投资水平促进了县域总体金融集聚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没有在县域间对金融集聚形成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应该加强县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发挥经济基础和政府干预在县域间的正向溢出效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和落实金融人才发展政策,发挥并放大投资水平和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溢出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红  孙秋碧  
文章以1996~2010年中国金融服务业数据为例,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全面分析了信息技术对金融服务业集聚演化影响的动态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金融服务业机构和资产集聚影响的机制不同,金融服务业机构主要受信息资产投入的影响,且影响路径复杂;金融资产主要受信息人才因素的影响。最后,鉴于金融服务业的特殊性,指出研究中应分别建立机构集聚和资产集聚指标。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马亚华  史笑梦  
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著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黄永兴  徐鹏  孙彦骊  
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义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都促进了金融集聚的形成;空间相关性(依赖性)存在于长三角金融集聚中,然而该相关性不是由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引起的,而是由诸如政府行为、法律制度和人文地理等随机因素决定的,且表现出负外部溢出效应,即索取型溢出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光明  杨航  时岩钧  
本文研究了中国2003-2015年期间的省际金融业效率,采用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分析了中国省际金融业效率的动态演进和空间相关性,之后基于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相关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基于此,对中国金融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金融业效率区域差异性很大,比较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金融业效率最高,西部排名第二,中部地区的效率最低;核密度结果则表明,我国金融业效率曲线不仅呈现出"单峰"形态,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向右移动的动态演进过程;空间自相关系数研究说明,各省(区、市)的金融业效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大多数省(区、市)的金融业效率对空间具有依赖性,只有几个省(区、市)有空间异质特点;纳入了空间效应因素后,发现除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外,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政府干预和物价变动水平等对金融业效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发展规模则对金融业效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