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5)
- 2023(11574)
- 2022(9483)
- 2021(8928)
- 2020(7351)
- 2019(16306)
- 2018(15499)
- 2017(29353)
- 2016(15478)
- 2015(17053)
- 2014(16716)
- 2013(16588)
- 2012(15686)
- 2011(14391)
- 2010(14440)
- 2009(13627)
- 2008(12762)
- 2007(11068)
- 2006(9791)
- 2005(9095)
- 学科
- 济(69837)
- 经济(69771)
- 业(39823)
- 管理(38916)
- 企(30569)
- 企业(30569)
- 方法(28327)
- 中国(27793)
- 融(26892)
- 金融(26889)
- 数学(25657)
- 数学方法(25426)
- 银(24370)
- 银行(24350)
- 行(23694)
- 地方(17660)
- 农(17250)
- 财(17192)
- 制(15215)
- 学(14605)
- 贸(14520)
- 贸易(14507)
- 易(14169)
- 业经(13420)
- 农业(12327)
- 中国金融(11445)
- 务(10747)
- 财务(10728)
- 财务管理(10710)
- 技术(10673)
- 机构
- 大学(225705)
- 学院(222263)
- 济(101157)
- 经济(99367)
- 研究(87113)
- 管理(78673)
- 中国(72049)
- 理学(67965)
- 理学院(66999)
- 管理学(65859)
- 管理学院(65438)
- 科学(52463)
- 京(48717)
- 财(45314)
- 所(44370)
- 研究所(40900)
- 中心(40006)
- 农(38102)
- 财经(37005)
- 经济学(34416)
- 经(33981)
- 院(31516)
- 经济学院(31174)
- 江(31129)
- 北京(31044)
- 业大(30853)
- 农业(30049)
- 范(29965)
- 师范(29676)
- 财经大学(28037)
- 基金
- 项目(153429)
- 科学(123009)
- 基金(115836)
- 研究(109426)
- 家(103191)
- 国家(102450)
- 科学基金(86685)
- 社会(73370)
- 社会科(69992)
- 社会科学(69978)
- 基金项目(60619)
- 省(56108)
- 自然(54871)
- 自然科(53707)
- 自然科学(53685)
- 自然科学基金(52761)
- 划(49335)
- 教育(48415)
- 资助(47234)
- 编号(40069)
- 重点(35852)
- 部(35316)
- 发(34565)
- 成果(33081)
- 创(32853)
- 国家社会(32757)
- 创新(31054)
- 中国(30650)
- 教育部(30121)
- 科研(29553)
- 期刊
- 济(104007)
- 经济(104007)
- 研究(70487)
- 中国(44349)
- 学报(37282)
- 科学(36048)
- 融(35709)
- 金融(35709)
- 农(34218)
- 财(32736)
- 管理(28555)
- 大学(27868)
- 学学(26533)
- 农业(23096)
- 财经(19122)
- 经济研究(18720)
- 教育(18646)
- 经(16555)
- 技术(15294)
- 问题(14020)
- 业经(13758)
- 贸(13690)
- 业(13085)
- 国际(12900)
- 世界(12695)
- 科技(11542)
- 资源(10796)
- 版(10486)
- 技术经济(10400)
- 统计(10240)
共检索到336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克富 郝云平 牟卫卫
从微、中和宏观层面对已有相关研究梳理可知,目前对金融科技发展存在的地区差距、空间异质性以及收敛性特征缺乏研究,因此,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构建金融科技综合发展指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挖掘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但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协调性逐渐增强;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均值为56.79%,是金融科技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收敛状态、收敛速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距;金融科技发展始终处于收敛状态,且“十二五”时期的收敛速度比“十三五”时期快。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形成区域特色的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和建设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芳 许舒雅
本文选取2000—2015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BCC模型,对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金融技术效率水平及收敛性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全国大多数省份处于科技金融规模效益递增阶段;但整体而言,科技金融投入规模相对不足;各地效率水平虽然不断提升但区域间差异较大。科技金融技术效率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及各地区科技金融技术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拓展科技金融资金渠道,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加强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金融人才素质;积极搭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因地施策,促进区域间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旭茂 粟芳
本文基于2007~2013年中国147家金融类公司,使用广义三阶段DEA模型测度金融业整体及各渠道的资金使用效率,并选用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分别对其进行差异分解与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银行业因其规模优势而表现最优,寿险业因其运作机制而表现次之,而财险业却因业务特征为行业垫底。这一效率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行业内,具有明显的收敛性。保持适度竞争、撬动规模效应无疑是缩小差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资金使用效率 行业差异 收敛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玉林 马运鹏
研究目标:科学测度中国各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深入分析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测算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分布动态,运用变异系数与静态面板模型检验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各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且较为相近;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绝对差异经历了"上升-下降"的过程。具体来看,东部区域绝对差异经历了先降后升最后又微弱下降的态势,中部区域的绝对差异总体波动幅度较大,后期呈下降趋势,西部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样本考察期内,东中西部区域均未出现两极分化趋势;全国整体及东中西部区域不仅都存在σ收敛,也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更科学的测算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而研究其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情况。研究价值:揭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演变趋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科技资源 配置效率 核密度 收敛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艳 廖凯诚 姜磊
文章基于1996—2021年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剖析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刻画了地理标志产品地区差异,并采用标准差与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σ收敛与β收敛。结果表明:(1)中国各城市地理标志产品核心区完成了由西北向东南的动态转移,并形成了密集聚集地带。(2)各城市总体差异呈“先升再降”的波动趋势;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八大经济区中,仅大西北经济区存在σ收敛,全国及八大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各城市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各不相同,各外生性因素对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动态分布 空间收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东 李金叶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考察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中部和西部存在σ收敛,全国和四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区域差异随时间推移不断缩小;财政分权、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在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空间收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龙超 张金昌
文章基于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验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随机收敛性。得出我国区域金融存在全局性的随机发散,不存在俱乐部式随机收敛。这说明我国各省金融发展相对于全国金融发展没有保持同步,这种差距随时间发生变化;并且各省金融发展相对于中、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也没有保持同步发展。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呈现波浪形曲线,而非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呈现倒U形曲线的特性。
关键词:
区域金融 随机收敛 面板单位根检验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鲍建慧
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9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作为衡量指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研究。Moran’s指数的测算表明,中国金融发展在大部分年份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Moran散点图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空间辐射作用呈现下降趋势,且存在空间异质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希尔系数、变异系数、Moran I等指标与方法,对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格局、区域差异的来源及构成、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与收敛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现阶段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全局区域收敛不存在,主要表现为局部收敛,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局部收敛,包括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增长的σ发散与耕地非农化的发散具有协同性。最后提出应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文质
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从抵御力、恢复力、创新力和适应力四个维度构建金融财政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金融财政环境韧性,采用σ收敛与β收敛分析其收敛特征。研究显示:中国金融财政环境韧性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各省份在研究时段内得到有效改善,而中部多数省份呈下滑趋势。另外,中国金融财政环境未显现出σ收敛趋势,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存在明显绝对β收敛。鉴于此,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内核,多措并举强化基层财政;以供给侧改革为重心,持续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旨在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金融财政环境韧性提供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