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92)
2023(16117)
2022(13289)
2021(12476)
2020(10462)
2019(23639)
2018(22628)
2017(43543)
2016(22689)
2015(25051)
2014(24665)
2013(24110)
2012(21890)
2011(19543)
2010(19047)
2009(17749)
2008(16377)
2007(13647)
2006(11456)
2005(10288)
作者
(60196)
(50279)
(49692)
(47586)
(31882)
(24147)
(22892)
(19548)
(19323)
(17380)
(17186)
(16998)
(15872)
(15594)
(15537)
(15439)
(14934)
(14520)
(14369)
(14242)
(12159)
(12035)
(11876)
(11565)
(11245)
(11234)
(10881)
(10444)
(9953)
(9777)
学科
(94216)
经济(94126)
(62683)
管理(62500)
(49839)
企业(49839)
方法(44050)
数学(39934)
数学方法(39489)
中国(33255)
(28681)
金融(28678)
(27426)
银行(27416)
(26414)
(26038)
(23082)
(20706)
地方(20463)
业经(19380)
(19072)
贸易(19056)
(18622)
(17253)
财务(17211)
财务管理(17176)
企业财务(16479)
(16153)
农业(15641)
环境(13811)
机构
大学(308732)
学院(307364)
(136416)
经济(134002)
管理(121159)
理学(105362)
理学院(104219)
研究(103317)
管理学(102566)
管理学院(101994)
中国(88709)
(63364)
(63350)
科学(59426)
财经(51832)
中心(50415)
(48707)
(47612)
经济学(44848)
研究所(44693)
(44034)
(41611)
业大(40775)
经济学院(40694)
财经大学(39430)
北京(39277)
(38058)
(37993)
师范(37630)
农业(34508)
基金
项目(217484)
科学(175174)
基金(164576)
研究(158643)
(143168)
国家(142079)
科学基金(123957)
社会(106505)
社会科(101375)
社会科学(101355)
基金项目(86949)
(80716)
自然(79074)
自然科(77363)
自然科学(77343)
自然科学基金(75974)
教育(72130)
(69163)
资助(66593)
编号(61264)
(49911)
重点(49146)
成果(48197)
(46721)
国家社会(46451)
(46124)
教育部(43700)
创新(43289)
人文(42451)
科研(42317)
期刊
(134265)
经济(134265)
研究(91899)
中国(55034)
(47891)
(44903)
金融(44903)
学报(43257)
科学(42640)
管理(42558)
(38552)
大学(34255)
学学(32685)
农业(26069)
财经(25518)
教育(24621)
技术(24593)
经济研究(23811)
(21973)
业经(19930)
问题(17761)
(16200)
统计(14975)
国际(14634)
(14505)
理论(14364)
世界(14208)
技术经济(13926)
(13891)
资源(13357)
共检索到444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娟娟   李笃蒙   刘溪源  
区域金融风险的滋生蔓延与金融体系的权力分配状况密不可分。本文首先从“央—地”之间的金融权力博弈阐析了地方政府“隐性”争权的内涵和历史沿革,然后以此为基础探究了隐性金融分权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机理与溢出机制,最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临近、地理位置较为毗邻的地区之间,隐性金融分权与区域金融风险都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隐性金融分权对本地区和临近地区的区域金融风险皆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中部金融欠发达地区的隐性金融分权的风险效应更为强烈。隐性金融分权抬升区域金融风险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繁荣时,这种风险效应会减弱。由此,推进金融分权制度化建设、弱化地方政府过度干预金融动机对于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霞   刘岳洋  
通过熵值法构建区域金融风险指数,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财政分权、金融分权以及二者的协同作用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均会抬升区域金融风险,且金融分权的影响更大;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具有协同效应,使区域金融风险进一步上升;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因区域、地方债务规模和分权匹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此,提出提高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度、降低金融分权程度并促使地方政府金融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等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营  曹廷求  
利用2005~2014年数据,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空间关联即传染效应的刻画,研究发现,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具体而言,越处于网络中心的省份,其风险越高;与其他省份距离越短的省份,其风险越高;处于中介位置的省份因具有风险输出的优势,其风险仅微弱上升;引入同群效应后,随着省份间距离的增加,风险传染性存在递减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更强,这归因于强财政政策刺激引致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进而风险暴露。总之,省际间区域性金融风险呈现高度关联的网络结构形态,并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绍芳  刘晓星  
从尾部风险和溢出效应的视角出发,利用2007~2017年中国上市金融机构数据,基于动态尾部事件驱动网络模型构建了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关联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机构关联水平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系统总体关联度呈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并且自2014年以来一直处于高位;银行部门溢出效应的影响输出强度最高,银行与证券部门受到其他部门溢出效应的影响最大;银行和保险机构是引起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因,同时也是受系统性风险影响最为显著的部门;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由于与其他金融机构的高度关联性,也可能成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诱因。因此,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加大对金融体系整体监管力度,识别重要性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沈丽  刘媛  李文君  
基于地方金融风险压力指数构建了2009-2016年我国省际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的总体关联性,进一步进行中心性分析和块模型分析,同时考察网络结构对地方金融风险水平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各省份关联关系数具有分布不均匀性,同时还具有"小世界现象";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程度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地方金融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传染效应;对整个金融风险关联网络来说,关联程度的上升会促进金融风险的传染,提高风险传染的破坏水平和影响范围。而在对网络结构特征的效应进行分析时发现,对个体省份来说,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的提高会降低金融风险水平,因此,中心性排名较低的省份应加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中心性排名较高的省份应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以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马天平  
我国金融产品的余额已蓬勃发展至百万亿元,尤其是中国银行理财产品。针对其底层资产风险较大但给投资者呈现的风险较小、收益刚性兑付的现象,本文从金融产品结构化视角,在"优先级—中间夹层—劣后级"三层体系下,特别运用期权方法给出理论定价模型和数据测算结果。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金融产品的回报率,实质是隐性结构化下的优先级利率,不是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的真实反映。因为有刚性兑付存在,使得投资者索要的金融产品利率降低,发行产品的金融机构担当了劣后级资金方角色,从而使得我国金融产品收益率不高但被踊跃抢购。同时,本文测算了各大类金融产品隐含的劣后级资金比例和刚性兑付的具体成本。建议中国金融产品应保持底层资产和产品本身波动的一致,以便降低金融机构刚性兑付成本,减少全市场累积的刚兑风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超  孙晓鹏  
厘清金融结构对金融风险影响的空间外溢性与区域异质性,对优化金融结构、稳定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3—2019年我国省级年度的经济、金融相关数据,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金融结构不同层次的演化对金融风险的空间溢出规律与特征、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金融结构、金融风险具有地区差异性,两者的波动趋势具有反向相似性;金融结构、金融风险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金融开放结构对金融风险呈现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产业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对金融风险呈现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市场结构、金融开放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本文研究结论为区域间金融风险水平的差异提供新的解释视角,也为制定金融结构优化策略与金融发展战略提供了经验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守东  杨莹  马辉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我国金融风险的来源,结论表明,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宏观经济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和企业融资风险;运用Logit模型分别建立宏观经济风险预警模型和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包括货币危机和国债危机预警模型)。对2006年我国金融风险进行了预警,结果表明整体金融状况良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货币危机发生可能性较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宋清华  祝婧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金融风险管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40年。我国曾发生过局部金融危机和区域性金融风险,重大金融风险事件时有发生,金融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但我国未发生全面金融危机,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经济高增长、货币大投放、金融大发展;二是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逐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监管能力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初见成效。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国相关各方持续不断地共同努力。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主编:胡滨 副主编:程炼 郑联盛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持续巩固拓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成果,重点领域的风险治理取得积极成效,金融风险总体收敛。同时,在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叠加疫情冲击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给防范金融风险带来压力。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未来十五年中国重大风险研究”子课题——“未来十五年中国重大金融风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郭娜   张骏   申琳  
新发展格局下,坚持防范输入性金融风险和化解内生性金融风险并重是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关键,准确识别并测度两类风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尾部溢出指数分解法测度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内生性金融风险和输入性金融风险水平,厘清了不同经济金融环境下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来源结构。研究发现:第一,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对极端事件十分敏感,当重大金融冲击、贸易摩擦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市场风险明显上升。第二,从风险来源结构来看,输入性金融风险占比大于内生性金融风险,且正常状态下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变化主要由前者主导,而极端状态下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变化主要由后者主导。第三,正常情形下,相较于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输入性金融风险更加显著,但在极端情形下,国际资本市场的输入性金融风险显著提高。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根  廖昭君  张敏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熵权法测度各个地区的金融压力指数;其次,运用莫兰指数探索区域金融风险的全局集聚性特征;再次,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高斯核密度估计深入考察中国区域金融风险的地区差异和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风险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空间关联关系,局域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大多数地区之间具有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特征;区域金融风险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金融风险由北部向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扩散,并蔓延至全国,呈现出“中部地区部低,东西部地区高”的阶梯式空间演化特征;区域金融风险的差异显著,并呈现扩大趋势,并且东部地区金融风险差异大于西部地区;各区域之间的金融风险差异高于各区域内部的金融风险差异,差异波动性强,东部地区及东北地区间出现金融风险极端分布现象。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擎  刘军  毛锐  
基于"CAMELS"评级体系构建区域银行业风险系数,计算大型、中型、小微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水平,从全国和地区层面系统性地研究杠杆率水平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大型企业杠杆率的提升将提高区域性金融风险,而中小型企业杠杆率提升将降低区域性金融风险;东部地区企业杠杆率对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与全国保持一致,中部地区大型企业、小微企业杠杆率会提高区域性金融风险,西部、东北地区影响则不显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会提高区域性金融风险。稳杠杆和防控区域性金融风险政策的制定应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璠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正规金融撤离农村、农村资金的供需缺口加剧、民间及地下金融组织迅速发展和相应金融法规与监管制度缺乏引发出了许多的问题与风险表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不能仅在局部进行修修补补,而应该在一个“大系统”的范围内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制、建立多层次法人治理结构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逐步放开民间金融市场等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