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30)
- 2023(11906)
- 2022(9429)
- 2021(8684)
- 2020(6981)
- 2019(16070)
- 2018(15480)
- 2017(30033)
- 2016(15630)
- 2015(18099)
- 2014(17606)
- 2013(17435)
- 2012(16106)
- 2011(14705)
- 2010(14919)
- 2009(14237)
- 2008(13323)
- 2007(12052)
- 2006(10989)
- 2005(10606)
- 学科
- 济(72329)
- 经济(72265)
- 业(43713)
- 管理(41919)
- 企(35022)
- 企业(35022)
- 中国(30666)
- 融(28964)
- 金融(28964)
- 方法(27904)
- 银(26777)
- 银行(26770)
- 行(26000)
- 数学(24531)
- 数学方法(24384)
- 农(19509)
- 贸(18193)
- 贸易(18173)
- 制(18167)
- 易(17849)
- 财(17665)
- 业经(16901)
- 地方(15091)
- 农业(12926)
- 体(11780)
- 中国金融(11599)
- 发(10906)
- 务(10650)
- 理论(10646)
- 财务(10614)
- 机构
- 大学(224389)
- 学院(222773)
- 济(109544)
- 经济(107635)
- 研究(83136)
- 管理(82034)
- 中国(75768)
- 理学(68662)
- 理学院(67926)
- 管理学(67071)
- 管理学院(66635)
- 财(51053)
- 京(48091)
- 科学(42580)
- 所(40510)
- 财经(40223)
- 中心(39796)
- 经济学(37020)
- 经(36881)
- 研究所(36214)
- 经济学院(33397)
- 江(32420)
- 北京(31524)
- 农(30759)
- 财经大学(30260)
- 院(29499)
- 融(29260)
- 金融(28780)
- 范(27559)
- 银(27516)
- 基金
- 项目(137748)
- 科学(110245)
- 研究(105224)
- 基金(103911)
- 家(89164)
- 国家(88514)
- 科学基金(76034)
- 社会(71205)
- 社会科(67940)
- 社会科学(67924)
- 基金项目(52803)
- 省(48787)
- 教育(46961)
- 自然(44783)
- 自然科(43856)
- 自然科学(43849)
- 资助(43308)
- 自然科学基金(43152)
- 划(42069)
- 编号(41167)
- 成果(34803)
- 部(32511)
- 国家社会(31457)
- 重点(31258)
- 发(31144)
- 中国(29559)
- 创(28898)
- 教育部(28867)
- 课题(28793)
- 性(28048)
- 期刊
- 济(121668)
- 经济(121668)
- 研究(78094)
- 中国(48481)
- 融(46018)
- 金融(46018)
- 财(38052)
- 管理(33579)
- 农(29515)
- 科学(28879)
- 学报(27829)
- 大学(22590)
- 财经(21602)
- 经济研究(21503)
- 学学(21067)
- 教育(20790)
- 农业(19360)
- 经(18711)
- 国际(18513)
- 贸(17886)
- 技术(17473)
- 业经(17223)
- 问题(16490)
- 世界(14956)
- 理论(11856)
- 业(11282)
- 技术经济(10925)
- 现代(10587)
- 实践(10158)
- 践(10158)
共检索到367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保庆 李忠民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因素,可以着重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尚未完成的工业化、城镇化;二是高储蓄率;三是经济全球化;四是体制改革尚存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当然也面临多种不利因素的挑战,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经济结构的失衡、人口老龄化以及国际金融动荡不安、亟待改革的金融秩序。从以上所述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中国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需求以及现实中国金融滞后或者中国金融的供给能力来分析,经济金融现实以及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德功 罗雨柯 张洋
本文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货币交易媒介职能会促进中国金融风险的增长,人民币计价单位职能则使金融风险能得到一定抑制,而人民币价值储藏职能会降低中国金融风险。因此,中国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加大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稳步、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和金融的对外开放,同时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政策,构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功能和干预职能。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乔书亚.艾森曼 李丽丽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这篇报告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和贸易一体化的进程,并展望了未来几年中国将面临的挑战。报告认为,中国是出口导向型增长的范例:实践中探索、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实施产业振兴发展政策。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其中存在着隐蔽的巨大成本和一定程度的扭曲。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战略很成功,但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瓶颈阶段。国际金融危机迫使中国开启再平衡之路,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努力实现的。本刊编辑部编译了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这篇报告,供广大金融界人士研究参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屠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居民持有人民币,人民币逐渐国际化。对于仍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并通过该市场的商业银行将人民币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结算、计价、国际投资及国际借贷职能的国际化货币非常重要。从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路径来看,香港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不过,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也面临潜在风险,为了减小风险,就需要健全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体系、完善开办离岸业务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以及加强对通过离岸金融市场洗钱的风险监测。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王曼怡 马妍娇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欧洲,它在交易主体、对象、范围等方面区别于传统金融市场,并且不受所在国政策法规等相关限制,具有其独特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郑新立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美元、欧元、人民币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替代现行以单一主权货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是实现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前提条件,也是美元退出金本位制之后重构国际储备货币之锚的唯一正确选择。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国际博弈。由沈悦、戴世伟、李涛合著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年12月),在总结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贾伟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认真思考其中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意义重大。因为,只有准确认识和剖析其过程中产生的金融风险,并采取恰当的安全措施,才能够保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从汇率风险、债券市场的建设管理、金融监管以及健全的银行与金融系统四个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安全建设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巴曙松 吴博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向前发展,给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产生了一系列影响,监管当局应及时调整监管政策,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沈悦 张澄
文章首先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共六大类24个预警指标。通过研究1995-2014年的经济数据,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并根据2014年的经济数据对2015年的金融安全运行态势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15年整体态势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其中汇率波动风险预警子系统、国际环境风险预警子系统和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预警子系统处于警戒状态,表明对我国金融稳定运行有一定的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绪彪
面对全球气候、环境及生态问题,世界各国开始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碳排放权开始广受关注并越来越具有鲜明的金融产品特性。探索"碳金融"这一新事物,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密桦 程勇
当前,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还在延续。这次金融危机使世界人民看清了美元霸权的危害性,也使国内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再度升温。许多人呼吁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也有人担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瑞霞
"美元陷阱"带来系统性风险,对中国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除外汇储备的集中度风险较高外,还体现在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汇率与石油等方面。为了走出"美元陷阱",中国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做大人民币国际支付结算的经济基础,强化人民币交易货币功能,争取人民币成为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确立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减少单一货币集中度风险,发展代表新兴经济体利益的国际金融组织,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余利明
作为全球第一位的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仍然具备伦敦、新加坡乃至上海难于竞争的资源与能力。"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民币投融资国际化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枢纽作用的问题。香港是资本自由流动高度开放的小型经济体,其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冲击与制度完善,总体来看运作成功,在全球范围内那么长时间对这种金融体系的罕见管理经验,值得总结输出。香港联系汇率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支持,也源于香港恪守自由开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文浩 张宁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金融市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着手,深入分析了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在金融市场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全球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市场 债券市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伊夫·默施 成福蕊 李文娟
如果金融资产在中外之间不能很容易地进行转换,外国投资者不可能发行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希望在国际上分散风险的中国投资者目前也面临障碍中国的经济崛起1978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倡导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惊人的经济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和欧元区。中国的人均实际GDP增长了18倍,极大地消除了贫困,增强了购买力。但是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收入不平等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中国官方日益关注这些问题,并已将其作为施政的头等要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