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91)
2023(9935)
2022(7896)
2021(7534)
2020(6078)
2019(13705)
2018(12994)
2017(24329)
2016(12518)
2015(14202)
2014(13811)
2013(13779)
2012(12771)
2011(11533)
2010(11485)
2009(11356)
2008(10448)
2007(9034)
2006(8089)
2005(7701)
作者
(33627)
(27700)
(27604)
(26529)
(17795)
(13207)
(12592)
(10959)
(10726)
(9783)
(9728)
(9260)
(8918)
(8797)
(8772)
(8625)
(8221)
(8038)
(7993)
(7436)
(6860)
(6847)
(6474)
(6339)
(6308)
(6245)
(6079)
(5768)
(5498)
(5455)
学科
(53688)
经济(53636)
(35733)
管理(32531)
(27532)
金融(27531)
中国(27301)
(26627)
企业(26627)
(26089)
银行(26089)
(25286)
方法(22673)
数学(20838)
数学方法(20730)
(15910)
(15532)
(14802)
(13601)
贸易(13585)
(13445)
业经(11778)
中国金融(11511)
(11011)
保险(10920)
地方(10690)
(10098)
财务(10077)
财务管理(10054)
农业(10040)
机构
大学(176237)
学院(174417)
(86562)
经济(85145)
管理(64908)
研究(63304)
中国(61696)
理学(54448)
理学院(53927)
管理学(53321)
管理学院(53007)
(42415)
(36893)
财经(33526)
科学(32033)
中心(31192)
(30825)
(30240)
经济学(29932)
研究所(27217)
经济学院(27109)
财经大学(25496)
(25489)
金融(25066)
北京(24440)
(24172)
(23198)
(22814)
(22639)
银行(21869)
基金
项目(112135)
科学(89716)
研究(86464)
基金(84691)
(72628)
国家(72061)
科学基金(61821)
社会(59253)
社会科(56389)
社会科学(56377)
基金项目(42873)
(39376)
教育(38470)
自然(35731)
资助(35523)
自然科(34959)
自然科学(34949)
自然科学基金(34381)
(33974)
编号(33340)
成果(28085)
(26927)
国家社会(26406)
重点(25597)
中国(25016)
(24983)
教育部(24035)
(23941)
(23494)
课题(23286)
期刊
(89828)
经济(89828)
研究(62137)
(40397)
金融(40397)
中国(37272)
(31305)
管理(23768)
(22241)
科学(22129)
学报(21831)
大学(18023)
财经(17426)
学学(17058)
经济研究(16191)
教育(15275)
(14971)
农业(14338)
(12985)
技术(12952)
国际(12266)
业经(11925)
问题(11811)
世界(11102)
理论(9072)
技术经济(8273)
统计(8077)
(7884)
实践(7769)
(7769)
共检索到281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谭小芬  张怡宁  
我国金融开放至今已40余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本轮金融开放具有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开放的特点。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金融开放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金融开放的趋势特点,并展望未来金融进一步开放的发展前景、开放路径和重点领域。通过研究发现,尽管金融开放能够带来金融机构市场化竞争、降低企业融资依赖和提高公司治理透明度以及在长期来看提高宏观经济产出等好处,但这些好处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支持。如果尚未客观评估开放条件就贸然实行金融自由化,短期来看可能会给金融系统稳定性造成冲击,甚至会带来金融危机。因此本文建议:第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第二,有序推进金融开放,把握开放节奏;第三,监控跨境资本流动,必要时实行外汇干预;第四,完善金融监管配套制度,健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监管框架;第五,保持稳定且独立的货币政策;第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完善人民币离岸在岸市场秩序。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魏伟  陈骁  张明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2018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房地产风险、地方债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三者又因为相互交织而错综复杂。房地产价格的下行可能对银行资负表、居民部门加杠杆、地方政府收入,以及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冲击;地方债风险主要表现在政府隐性担保及债务置换背后隐忧仍存,PPP浪潮及棚改又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的持续扩张,推升了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造成短期流动性风险突出,中长期信用风险凸显。针对三大领域的系统性风险防范措施:房地产方面,短期仍维持调控政策收紧供需以稳住房价,但从长期看应当租购并举、开征房地产税及增加土地供给;地方债方面,短期致力于限制和规范地方政府举债,但长期应当纠正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的错配;影子银行方面,当前风险已得到一定程度释放,未来应通过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加强表外业务监控,实施穿透式监管,并彻底打破刚性兑付现象。总体而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举措将对宏观经济及金融市场产生短期的负面冲击,但同时也将带来新的业务发展机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邱霈恩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探略邱霈恩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2日全面爆发以来,已持续数月在全球引起广泛的金融动荡。这种金融动荡显然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使我国正在改革、转型中的金融领域面临直接的国际金融危险,使我国本来就比较脆弱的经济极易遭受摧残和破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将军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规制和刚性兑付的约束,提升了信托业整体的信任度。随着我国信托业的正面形象逐步树立,居民在利率极低、资本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选择购买信托产品来理财,是我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迅速增长的金融逻辑。我国信托业具有满足理财需求、提升金融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的功能,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相一致。防范信托业的风险需要政府的立法、监管和信托公司自身风险控制相结合的综合应对策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蔡伊鸽  陈建  张毅  
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是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做好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规划和风险防范工作,是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重点。文章介绍了离岸金融中心的界定标准,分析了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人民币境内离岸中心的必要性,并从短期跨境资本波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洗钱犯罪三个角度分析了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最后,基于风险防范视角,提出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应采取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的发展路径,随着境内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提升,再逐渐向渗透型模式转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蔡伊鸽  陈建  张毅  
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是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做好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规划和风险防范工作,是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重点。文章介绍了离岸金融中心的界定标准,分析了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人民币境内离岸中心的必要性,并从短期跨境资本波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洗钱犯罪三个角度分析了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最后,基于风险防范视角,提出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应采取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的发展路径,随着境内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提升,再逐渐向渗透型模式转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蔡伊鸽  陈建  张毅  
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是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做好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规划和风险防范工作,是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重点。文章介绍了离岸金融中心的界定标准,分析了在上海自贸区建设人民币境内离岸中心的必要性,并从短期跨境资本波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洗钱犯罪三个角度分析了潜在的经济金融风险。最后,基于风险防范视角,提出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应采取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的发展路径,随着境内资本项目开放程度的提升,再逐渐向渗透型模式转变。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国炎  林忠伟  
金融互换是混业经营的产品,也是跨行业、带有复杂交易结构、并能创造更多附加值的金融衍生品种,同时它也是金融投资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外汇、证券、期货、基金、票据、国债、存款、利息、利率等因素。由此它也给当今的金融管理体制带来冲击,例如它不仅要求政府有一个像新加坡金融监管局这样一个统管金融市场的管理机构,它还要求有一部像《英国金融服务法》那样的能够调整所有金融投资的综合性法律或规范;或者至少在现行的法律或规范中有衔接监管各金融市场、行为、机构的整合性条款,及在各金融法律或法规中有整合或调整金融互换的规范。入世后,中国将面临新的挑战,其中可能包括对外开放整个金融市场。然而我们的市场(管理)迄今为止...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钱丽华  范从来  丁慧  
基于中国金融市场压力指数与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法,从全球输入性风险、中国金融体系自身因素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三个维度,识别高水平开放背景下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运用滚窗VAR模型刻画风险因素的动态时变影响。研究发现:以不确定性表征的全球宏观波动与中国金融风险状况之间存在联动性;以金融体系风险抵御能力和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表征的金融体系自身因素对中国金融风险具有显著影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在经济遇冷时更为明显,可能导致经济低迷和引发金融风险。据此,应加强对国内外各类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测,建立健全兼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风险防范体系。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传伦  
对国际金融业务风险和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王传伦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国策。对外开放,既要发展国际贸易,也要发展国际金融。近几十年来,各国都面临国际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局面。各国的对策虽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和金融当局调整政策和改革制度,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宪容  
防范与控制当前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并非仅仅用一些简单指标测算就能解决,而要从风险产生的根源及本质入手。信用过度扩张是金融风险及金融危机的根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进入信用过度扩张高涨期,成为当前中国金融风险的根源。中国信用过度扩张的载体是暴利的房地产市场。所以,防范与控制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就要全面地去金融杠杆,挤出房地产泡沫,从而降低中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概率,并把防控当前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志超  但芳芳  
对比我国社保基金试点中石化与正式入市运营的不同投资风格,发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必须严格遵循安全性与分散化投资两大原则;分析同时表明,社保基金投资组合选择有向消极型投资策略发展的趋势。有关管理部门除了要对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做事前谨慎选择外,更须对社保基金投资活动做好事前、事后的风险防范工作。为此,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强制推行证券投资保险,是有效规避社保基金投资活动中各类潜在风险之关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梅兴保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中国金融业开放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对我有利的原则,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