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49)
2023(12362)
2022(10165)
2021(9735)
2020(7883)
2019(18108)
2018(17711)
2017(33325)
2016(17187)
2015(19181)
2014(18166)
2013(17573)
2012(16090)
2011(14257)
2010(14228)
2009(13470)
2008(12372)
2007(10472)
2006(9436)
2005(8521)
作者
(42408)
(35500)
(34957)
(33518)
(22391)
(16859)
(15981)
(13682)
(13422)
(12218)
(12032)
(12010)
(11192)
(11140)
(11003)
(10806)
(10283)
(10278)
(10072)
(9614)
(8788)
(8275)
(8150)
(8104)
(7915)
(7859)
(7695)
(7450)
(6934)
(6925)
学科
(66266)
经济(66184)
管理(49754)
(47845)
(40451)
企业(40451)
中国(28949)
(27849)
金融(27847)
(26220)
银行(26215)
(25493)
方法(24377)
数学(21409)
数学方法(21269)
(20399)
(20386)
(18537)
业经(16950)
地方(15229)
(15020)
贸易(15004)
技术(14718)
(14704)
(13877)
农业(12400)
(11963)
财务(11947)
财务管理(11919)
体制(11872)
机构
大学(222087)
学院(221042)
(103891)
经济(102071)
管理(84380)
研究(79551)
理学(71671)
中国(70966)
理学院(70884)
管理学(70149)
管理学院(69686)
(50761)
(47218)
科学(41381)
财经(39370)
中心(38429)
(36967)
(36140)
经济学(34417)
研究所(33210)
(31693)
经济学院(31039)
北京(30327)
财经大学(29682)
(29216)
(29046)
师范(28867)
(28272)
(26010)
(25411)
基金
项目(146531)
科学(118343)
研究(115090)
基金(109162)
(93388)
国家(92604)
科学基金(80702)
社会(77489)
社会科(73666)
社会科学(73652)
基金项目(57422)
(54149)
教育(51572)
自然(47273)
自然科(46250)
自然科学(46242)
(45789)
自然科学基金(45473)
编号(45155)
资助(42257)
成果(37134)
(34192)
(34139)
国家社会(33971)
重点(33006)
(32976)
创新(32198)
课题(31391)
(30757)
教育部(30543)
期刊
(112998)
经济(112998)
研究(77042)
中国(49933)
(39514)
金融(39514)
(39367)
管理(32752)
科学(27279)
(25891)
教育(25771)
学报(25407)
大学(21161)
财经(20018)
经济研究(19867)
学学(19390)
技术(17892)
(17438)
农业(16866)
业经(16643)
问题(14706)
(13868)
国际(12931)
世界(12553)
技术经济(10490)
(10403)
理论(10331)
现代(10071)
(9673)
论坛(9673)
共检索到352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韩秀华  
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子银行特质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第一个重要文件。之所以选择资产管理业务(简称"资管业务"),与其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规模不断攀升紧密相关。据中国人民银行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云  史岩  
在详尽梳理世界主要国家金融监管模式与监管改革趋势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一行三会"分立监管体制的根本问题是监管割据与审慎不足,这些缺陷在2015年的股灾中表现尤为突出。提出要改革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就必须按照双峰监管的模式同时整合监管权力与强化审慎监管。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田野  向孟毅  
美国式"规则监管"基于法条主义,标准化与僵化同在,英国式"原则监管"以风险和结果为中心,灵活性与复杂性并存,两种监管模式内涵交叠且优势互补。当前中国实行政府行政主导的金融监管体制,"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符合中国金融监管框架改革的实际需求;应从防止原则监管的不确定性风险、推动监管的"去中心化"、实行区分原则、合理界定原则与规则的适用范围、严禁原则越过成文法直接作为惩罚依据等五个方面化解"规则监管"与"原则监管"间的冲突,促进二者在中国监管框架中的宏观制度平衡;并通过加紧制定金控公司立法、修改《证券法》等金融行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规则体系,为监管框架改革提供微观制度保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扬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影子银行监管等角度,对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的理念受到空前重视。实际上,从金融监管诞生伊始,着眼于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侧重单体机构个体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有效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危机前长期的金融繁荣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宏观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梅声洪  梁涛  
次贷危机的发生提高了人们对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关注程度,人们开始反思只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忽视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者的影响。实际上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消费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减少金融体系顺周期性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控制金融机构的共同风险暴露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控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跨市场、跨行业风险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侵犯以及预警与化解系统性风险,从而避免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文章探讨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如何健全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华庆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对近百年来形成的金融发展理念、市场规则和监管架构也产生了直接冲击和深刻影响。在经济步入后危机时期,国际上正在酝酿针对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的重大改革,国内经济政策也将逐步向常态转变,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发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危机十年后,宏观审慎性监管在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战略和微观实践中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识别的不足与困难、政策工具的银行导向与行业割裂、机构设置协调乏力、执行效果全面评估的困难等。通过详述这些问题,本文为推动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如下政策着力点:积极响应G20信息缺口动议,加快金融统计的综合化、标准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强对非银行非保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增强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解决金融监管行业割裂、形式合作和协调乏力的问题;推进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政策执行和效果的整体性评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源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了一系列金融监管领域的改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与实施是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机构安排与协调机制是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文章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机构安排和协调机制。文章认为现阶段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安排应在不改变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前提下,突出银监会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机制,着力于提高监管协调的效率,保障宏观审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吕劲松  王志成  
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后,各国对引起危机的原因都进行了反思,普遍认为缺乏有效的监管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金融监管的理论出发,对美英等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进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的优缺点,进而提出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目标和途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改革可分步实施,首先在"一行三会"之上建立国家金融监管委员会以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中期目标则是"三会"进一步整合,取消"三会"的独立地位,并将"三会"相同的职能部门合并;远期则是按照目标导向监管原则,重构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范亚舟  
宏观审慎监管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实施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制度和监管机构体系保证。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要素和监管框架出发,研究了宏观审慎监管下欧美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导向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改革的"渐进性"和"适应性",并就如何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和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建议。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谢平  杨硕  
我国已经形成了各种跨市场、跨机构和跨产品的金融交叉业务模式,金融体系愈加复杂,相继出现了一些风险事件。本文以当前金融体系和监管中存在的十二个热点问题为主线,分析了当前金融监管的争议和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厘清了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目标,并在总结评价当前热议金融监管模式基础上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本文核心观点为,在中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是核心,也是金融监管的重点。国内外监管经验也表明并不存在最优金融监管范式,每种金融监管模式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监管也并非越统一越好,也不是越分散越好,关键要厘清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