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28)
- 2023(16779)
- 2022(14270)
- 2021(13420)
- 2020(11191)
- 2019(25985)
- 2018(25447)
- 2017(48697)
- 2016(26220)
- 2015(29664)
- 2014(29266)
- 2013(29077)
- 2012(26803)
- 2011(24184)
- 2010(24305)
- 2009(22955)
- 2008(21925)
- 2007(19128)
- 2006(17033)
- 2005(15676)
- 学科
- 济(104620)
- 经济(104466)
- 管理(80906)
- 业(74666)
- 企(63559)
- 企业(63559)
- 方法(45510)
- 数学(39196)
- 数学方法(38830)
- 中国(35158)
- 财(31058)
- 融(30161)
- 金融(30158)
- 银(29225)
- 银行(29181)
- 行(28130)
- 制(27698)
- 农(27076)
- 业经(24388)
- 学(21187)
- 贸(20891)
- 贸易(20871)
- 地方(20863)
- 易(20408)
- 务(19698)
- 财务(19624)
- 财务管理(19583)
- 企业财务(18698)
- 体(18621)
- 农业(17879)
- 机构
- 大学(371651)
- 学院(366294)
- 济(154761)
- 经济(151510)
- 管理(144946)
- 研究(126581)
- 理学(124554)
- 理学院(123209)
- 管理学(121408)
- 管理学院(120737)
- 中国(103758)
- 京(79713)
- 财(74666)
- 科学(73569)
- 所(62381)
- 财经(59020)
- 中心(58621)
- 研究所(56420)
- 农(54375)
- 经(53840)
- 江(52461)
- 北京(51205)
- 业大(50497)
- 经济学(48189)
- 范(46792)
- 师范(46389)
- 院(45875)
- 财经大学(44279)
- 经济学院(43347)
- 州(42717)
- 基金
- 项目(246701)
- 科学(195426)
- 研究(183374)
- 基金(181848)
- 家(157445)
- 国家(156178)
- 科学基金(134636)
- 社会(118054)
- 社会科(112019)
- 社会科学(111993)
- 基金项目(95886)
- 省(92771)
- 自然(85529)
- 自然科(83546)
- 自然科学(83529)
- 教育(83312)
- 自然科学基金(82058)
- 划(78769)
- 资助(74826)
- 编号(73578)
- 成果(61171)
- 部(56026)
- 重点(54883)
- 发(52015)
- 创(51379)
- 课题(50678)
- 国家社会(49450)
- 教育部(48770)
- 制(48607)
- 创新(48076)
- 期刊
- 济(168040)
- 经济(168040)
- 研究(115656)
- 中国(75180)
- 财(57590)
- 学报(54885)
- 管理(54661)
- 科学(51620)
- 农(49880)
- 融(47866)
- 金融(47866)
- 大学(42591)
- 学学(39964)
- 教育(38851)
- 农业(33771)
- 财经(29781)
- 技术(29502)
- 经济研究(27262)
- 经(25463)
- 业经(24758)
- 问题(21657)
- 理论(18976)
- 贸(18466)
- 业(17652)
- 图书(17412)
- 实践(16981)
- 践(16981)
- 技术经济(16908)
- 世界(16879)
- 国际(16850)
共检索到556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源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了一系列金融监管领域的改革,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与实施是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机构安排与协调机制是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文章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机构安排和协调机制。文章认为现阶段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安排应在不改变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前提下,突出银监会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机制,着力于提高监管协调的效率,保障宏观审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组织机构安排 协调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梁颖琳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框架已成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议题,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实施涉及多方面的利害关系,因此急需解决金融业监管的协调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自2007年以来国际和国内金融监管趋势的变化,并阐释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内涵及框架;其次分析了国内金融业协调监管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说明了金融业协调监管机制的必要性;最后分别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结合、宏观审慎监管与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间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协调监管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微观审慎监管 协调监管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经济增长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萌萌 叶耀明
以1979~2014年金融监管相关政策及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赋值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进程,并从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视角探究了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机制是有效率的,但对宏观经济表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且未能有效发挥出提升资本效率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应当有意识地将维护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协调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监管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畅彤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及时审视了各自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并积极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英国于2012年12月19日通过了《2012年金融服务法》,两部法案均加强了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国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新设了金融政策委员会。同样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通过对比二者的职能,从中吸收和借鉴可行的监管理念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并提出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法律机制的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泽云
宏观审慎监管是针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管,目的是保持金融稳定。它与微观审慎监管有较明显区别,微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限制单个金融机构的危机,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姜华东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达成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共识。文章基于资产价格视角,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认为单一的宏观审慎政策或货币政策都难以应对资产价格失控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可以从目标设定、操作实践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合作,以熨平资产价格波动,促进金融稳定。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货币政策 资产价格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志洋
从2009年4月20国集团(G20)伦敦峰会召开以来,历次G20峰会都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公告文件。从国内来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201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宏观审慎监管列为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建设的子课题.。而在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安排中,机构安排无疑是重要的一方面。本文从中央银行的历史角色入手,分析了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上对于宏观审慎监管机构安排的实施现状,详细研究了美国在次贷危机之后的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建议中国应在中央银行内部成立中央银行主导的、各个部门联合的宏观审慎监管委员会。
关键词:
宏观审慎 中央银行 机构安排
[期刊] 征信
[作者]
冯鸿凌
系统介绍宏观审慎管理的提出、研究和主要内容,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界定与评估,分析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内部和外部风险,阐明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必要性。认为基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稳定的重大影响,我国应当借鉴金融发达国家的趋势性监管实践,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从完善识别体系、加强资本控制和业务控制、完善救助和处置机制等方面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关键词:
宏观审慎 系统重要性 监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泽云
在现有的讨论中,对于宏观审慎监管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涉及不多。但政府财政政策的稳健同样是金融稳健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如果政府财政赤字过高,大量持有国债或其他政府债权的金融机构和个人就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发林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内容,并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新理念。危机十年后,宏观审慎性监管在中国金融监管的宏观战略和微观实践中发展起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识别的不足与困难、政策工具的银行导向与行业割裂、机构设置协调乏力、执行效果全面评估的困难等。通过详述这些问题,本文为推动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提供如下政策着力点:积极响应G20信息缺口动议,加快金融统计的综合化、标准化和法治化进程;加强对非银行非保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建立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增强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解决金融监管行业割裂、形式合作和协调乏力的问题;推进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政策执行和效果的整体性评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振中
如果说1929年的大萧条重创了世界经济的话,那么这一轮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低估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大多数人看到了华尔街金融家的贪婪,看到了监管者的行为失当,看到了在新自由主义理念下的金融监管形同虚设,因此各国政府面对纳税人的愤怒和质疑,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设计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问题。但是今后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是否有效,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扬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影子银行监管等角度,对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雨露 马勇
最近40年的金融危机史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发达和复杂化,金融失衡不仅周期性地发生,而且与宏观经济的失衡彼此强化,这种强化使得经济和金融长期持续、显著地偏离长期标准。在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负面效应日渐明显的情况下,为确保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大势所趋。强调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认为,仅凭微观层面的努力难以实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监管当局需要从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角度,从整体上评估金融体系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健全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并作出政策反应。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目标 工具 制度安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