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57)
2023(12002)
2022(9882)
2021(9214)
2020(7388)
2019(16586)
2018(15972)
2017(29942)
2016(15648)
2015(17588)
2014(17073)
2013(17010)
2012(16297)
2011(15097)
2010(15308)
2009(14281)
2008(13383)
2007(11762)
2006(10777)
2005(10359)
作者
(43889)
(36407)
(36115)
(34546)
(23325)
(17466)
(16444)
(14382)
(14035)
(12841)
(12648)
(12293)
(11777)
(11627)
(11544)
(11438)
(10706)
(10567)
(10564)
(10064)
(9481)
(8762)
(8693)
(8423)
(8290)
(8248)
(8075)
(7863)
(7379)
(7334)
学科
(74651)
经济(74590)
(38416)
管理(37396)
中国(32181)
(28126)
企业(28126)
(26912)
金融(26912)
(25122)
银行(25107)
(24517)
方法(23634)
地方(22160)
数学(20891)
(20785)
数学方法(20762)
业经(16744)
(16477)
贸易(16456)
(16323)
(16169)
(16032)
(14790)
农业(14408)
(12904)
环境(11530)
中国金融(11418)
地方经济(11394)
(10546)
机构
学院(220132)
大学(220004)
(103734)
经济(101878)
研究(87164)
管理(76598)
中国(74188)
理学(63596)
理学院(62796)
管理学(61990)
管理学院(61557)
(48810)
科学(48478)
(47137)
(43913)
中心(40074)
研究所(39566)
财经(36503)
(34660)
经济学(34582)
(33330)
(32968)
北京(32409)
(31222)
经济学院(31041)
(30902)
师范(30629)
(27324)
业大(27208)
财经大学(27127)
基金
项目(138756)
科学(109673)
研究(106470)
基金(100654)
(87296)
国家(86561)
科学基金(73030)
社会(70013)
社会科(66592)
社会科学(66582)
(52136)
基金项目(51510)
教育(47507)
(44234)
自然(42525)
编号(42205)
自然科(41528)
自然科学(41518)
资助(41512)
自然科学基金(40796)
(36759)
成果(35408)
重点(32117)
(31572)
发展(30596)
课题(30438)
国家社会(30349)
(30109)
(29360)
中国(28777)
期刊
(121453)
经济(121453)
研究(77129)
中国(52179)
(39027)
金融(39027)
(34193)
(34053)
学报(31150)
科学(30441)
管理(30408)
教育(26372)
大学(24478)
农业(23183)
学学(22654)
经济研究(21209)
财经(18970)
业经(18879)
技术(17942)
(16566)
问题(15789)
(15225)
国际(14709)
世界(14075)
(12712)
技术经济(10566)
图书(10398)
(10087)
论坛(10087)
理论(10046)
共检索到366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新  
金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金融学的理论认识及学科建设上 ,中国金融学界面临的挑战是 :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混沌一片 ;金融学理论和学科建设较为滞后 ,包括学科布局、理论研究、师资、学生培养模式、教科书和学术研究期刊建设等都急需改正 ;金融研究没有能够为近期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决策提供充分的理论指导。本文提出将金融学分为三大学科支系 :微观金融学 ,宏观金融学 ,以及由金融与数学、法学等学科互渗形成的交叉学科。本文提出目前金融学最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最有回报的研究课题是 :以资本成本理论为核心研究金融学 ;以随机折现因子为起点、以制度性缺陷为核心研究投资学和资产定价理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贾迪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将直接进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并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金融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其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技术能力以及中国金融人才的素质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面对洞开的世贸组织大门,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发展我国的金融业,增强我国银行业实力以及对外来金融力量的强大冲击,现已成为我们目前思考的重要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达姆图·塔费拉  P.G.阿特巴赫  别敦荣  黄爱华  
非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不发达的地区。长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殖民主义遗留的影响、一些地方艾滋病的广泛传播等因素 ,是非洲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尽管如此 ,高等教育仍然被认为是非洲大陆发展和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2 1世纪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取得成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谢明明  
我国的金融学科起源于西方的"货币银行学",但又有所区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金融学科经历了奠基阶段(1949~1979年)和开放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随着1979年中国金融系统恢复,我国逐步形成了适应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体系,并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基于金融学学科起源,系统梳理了我国金融学科的演进以及本土化应用情况,并对金融学科进一步发展做出思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戴国强  叶伟春  张鹏  肖海燕  张勇  吴许均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必将面临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竞争冲击,金融业的变革在所难免。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我国金融机构应如何应对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首先分行业考察了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具体竞争压力,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货币市场、金融创新下的衍生品市场、银行业、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五个金融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柏振忠  
作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满足了亚太各成员体加强合作的要求,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它毕竟不是一种成熟的经济一体化模式,许多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APEC可能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或发展成一个由松散到紧密关系的经济合作组织,或走向亚太自由贸易区,亦或以“探路者”方式推进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在APEC的发展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群超  王德道  景耀俊  
会计中介机构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选择王群超王德道景耀俊一、会计中介机构面临的机遇1.全国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重组,国际资本的流动,要求中介机构提供从咨询到鉴证的一系列的服务。2.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中、小企业拍卖、租赁,要求中介机构进行验资评估。3.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朱松丽  
低碳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高度一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自主创新能力、能源发展战略、森林资源发展和湿地保护诸方面,仍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控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应立足国情,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尽快从相对减排走向绝对减排。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琼  
中国和东盟作为山水相隔的近邻,近年来一直保持非常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随着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尽管中国与东盟的进一步经贸合作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无论从双方近几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从双方取得的成绩来看,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郭爱军  
2006年12月26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与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与开放战略再探索”理论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及长三角其他城市的80余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如何提升中国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政策等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讨。为反映本次研讨会的精彩内容,本刊特将与会专家的发言要点整理并予以刊出,以飨读者。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康宁  
当前加拿大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徐康宁加拿大的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生产周期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众多不同的地方;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国,加拿大的经济已同整个北美经济密切相联。当前,加拿大的经济面临的困难很多,但也有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培林  
本文认为,在中国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转变过程中,中国面对的最大难题也从温饱问题转为就业问题。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乡村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的某些后工业化趋向,对就业造成双重冲击,而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又是断裂的和残缺的。经济增长的放缓、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和资本的替代、劳动力供给的持续增长、工资刚性、退休人员的谋职以及加入WTO后的影响,都将使就业政策面临更为艰难的选择。作者认为,面对就业的挑战,中国应把就业作为重要的经济社会目标,在建立和完善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积极发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采取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大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投入,把竞争机制引入公用产业;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规避就业风险的主导机制,并适应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建立起以社区为主体的对就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