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820)
2023(21590)
2022(18399)
2021(17136)
2020(14381)
2019(33425)
2018(32929)
2017(62483)
2016(33902)
2015(38423)
2014(38467)
2013(38222)
2012(35611)
2011(32379)
2010(32643)
2009(30298)
2008(29399)
2007(26006)
2006(22811)
2005(20553)
作者
(99869)
(83290)
(82665)
(78806)
(52938)
(40086)
(37943)
(32642)
(31700)
(29784)
(28333)
(28279)
(26385)
(26368)
(26003)
(25727)
(24920)
(24681)
(23883)
(23859)
(20678)
(20599)
(20177)
(18937)
(18730)
(18550)
(18452)
(18379)
(16910)
(16584)
学科
(142678)
经济(142531)
管理(93440)
(90945)
(73403)
企业(73403)
方法(61797)
数学(53951)
数学方法(53281)
中国(44954)
(38902)
(35182)
地方(33620)
业经(31295)
(30500)
(30377)
金融(30373)
(29872)
银行(29801)
(28693)
(27669)
(27205)
贸易(27184)
(26358)
农业(26319)
理论(22733)
(22154)
财务(22063)
环境(22013)
财务管理(22012)
机构
大学(486895)
学院(485235)
(197937)
经济(193526)
管理(185476)
研究(170621)
理学(159625)
理学院(157708)
管理学(154801)
管理学院(153931)
中国(132059)
科学(106044)
(105402)
(89652)
(87015)
(83676)
研究所(79377)
中心(78272)
业大(73421)
(71778)
财经(71562)
北京(67257)
农业(65691)
(65489)
(65002)
师范(64833)
(61744)
经济学(60214)
(58503)
经济学院(54271)
基金
项目(326601)
科学(255877)
基金(236106)
研究(235863)
(206923)
国家(205214)
科学基金(175096)
社会(148087)
社会科(140371)
社会科学(140329)
(127031)
基金项目(124819)
自然(114344)
自然科(111708)
自然科学(111676)
自然科学基金(109651)
教育(108668)
(107581)
资助(98072)
编号(95883)
成果(78260)
重点(73697)
(71972)
(71721)
(67016)
课题(66980)
创新(62684)
科研(62523)
教育部(61093)
国家社会(60946)
期刊
(217175)
经济(217175)
研究(144715)
中国(96808)
学报(79072)
(76049)
科学(72249)
(67975)
管理(66965)
大学(59392)
学学(55780)
教育(53820)
(52317)
金融(52317)
农业(52005)
技术(42260)
经济研究(35226)
业经(35188)
财经(34738)
(29857)
问题(29437)
(27596)
图书(25234)
技术经济(23492)
(22970)
(22729)
理论(22694)
科技(22308)
统计(22182)
资源(21915)
共检索到727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曾妮妮  永春芳  汪晶晶  辛冲冲  
本文以中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效率三方面构建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后的熵权法对各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方法和重心模型,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剖析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形成了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金融发展城市群,自东向西,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由聚集转为扩散状态;重心的移动方向很大程度上受东部沿海地区城市金融发展的影响;制约各地区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具有地域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璐璐  
运用熵值法从城镇发展水平、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方面对中部六省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GIS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区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区域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拉大且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数量增多。2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及周围城市;区域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集聚度减弱;热点区呈现由少数高强度中心到多中心分散格局,集聚中心弱化,缺乏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热点区域与城市群具有较好的拟合性。3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宏观政策是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逐步向西南和西北方向集聚,集聚性增强,并且集聚区域持续向西南移动。(4)效益增加、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和适宜气候是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晓玲   王书蓓   贺斌  
采用LandScan格网人口数据,运用非参数分析法结合网络分析法测度2001—2018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辖区内的城市中心数量与均衡度,聚类归纳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性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多中心发展趋势明显,发展方式由近郊拓展向远郊拓展转变。运用城市中心数量与均衡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存在四个阶段。自然要素对形成城市多中心化格局的作用有限,其主要通过与经济水平和政府作用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经济水平、政府作用等因素对城市多中心发展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与人口集聚规模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基于研究结论,建议结合城市发展战略适当调整空间结构,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鉴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度分析了2008和2013年各行政单元"五化"协调水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五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鉴  
加快推进绿色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国3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度分析了2008和2013年各行政单元"五化"协调水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五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呈"集群化"、"等级化"及"梯度化"特征,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3)"五化"协调发展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区域差异较小;"五化"协调发展效率呈"等级化"及"阶梯化"特征,效率值的高低与城市行政级别等级格局基本一致,且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依次降低。(4)"五化"协调规模效率较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低的关键原因;"五化"协调度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  徐世黔  赵璐  
选择城镇化与金融作为交叉研究视角,建立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研究数据库,选择金融相关率和劳动力区位熵作为测度指标,分析刻画我国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序列类型与空间格局,并对城市金融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进行交叉组合分析。结论表明:(1)各城市金融资产及人力资源较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高集聚的特点,但各城市之间发展并不平衡,呈现相对落后、较为发达和相对集聚三种类型;(2)我国城市金融发展格局呈现出主要存在以北京为金融发展高地的北部金融发展区和南部上海为龙头的沿海金融发展弧带;(3)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化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表现出阶段关联性,并呈现出"少数核心发展极+沿海-内陆梯度分布"的金融发展态势。最后,提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嘉毅  陈玉萍  
基于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空间扩展呈非线性增长与稀疏式扩张演变的态势,其省际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在2006年以前表现出了大幅度波动的特征,在2006年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步收敛;城市空间的重心先后经历了向南与向西南迁移的轨迹,七大区域在空间扩展规模、贡献率与扩展强度上皆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扩展强度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高速扩展区、快速扩展区、中速扩展区、低速扩展区、缓慢扩展区错位分布,且扩展强度从东往西梯度递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规模、政府干预度、气候舒适度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显性驱动因素,创新能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影响的显著性则因时空而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申庆喜  李诚固  孙亚南  宋云婷  
以长春市为例,在系统阐述新城市空间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多年用地现状图和人口普查资料,对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来长春市新城市空间的用地空间与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展开讨论。从用地空间演变特征来看,新城市空间用地呈现出显著的"外延式"扩展特征,用地多样性水平整体较低但提升明显,用地结构失衡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用地的快速扩展对其它类型用地的"挤压"效应明显。从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来看,新城市空间人口空间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城市整体,核心区人口的"外流"趋势凸显,人口结构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专业技术化特征显著,人口分布与用地扩展的"非协调性"问题突出。行政因素、市场因素、微观主体因素等共同促进了新城市空间的形成与演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玲玲  沈家耀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季永月  张丽君  秦耀辰  陈吉龙  吴胜军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发展对其影响,结果发现:①2003—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呈现稳进上升的趋势,社会进步逐渐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主力军;空间分布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则相对较低。②由于西部生态文明水平发展迅猛,而中部出现经济、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状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从"东部>中部>西部"逐渐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③城市绿色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低值聚集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锁定。④整体上"四化"发展对绿色发展皆起促进作用,其中信息化影响最为显著,工业化次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昌腾  张帆  
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昌腾  张帆  
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