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81)
- 2023(11307)
- 2022(9253)
- 2021(8440)
- 2020(6926)
- 2019(15887)
- 2018(15084)
- 2017(29362)
- 2016(15306)
- 2015(17246)
- 2014(16776)
- 2013(16844)
- 2012(15641)
- 2011(14024)
- 2010(14105)
- 2009(13817)
- 2008(12739)
- 2007(11337)
- 2006(10190)
- 2005(9678)
- 学科
- 济(68731)
- 经济(68633)
- 管理(47983)
- 业(45706)
- 企(37110)
- 企业(37110)
- 方法(28298)
- 中国(27703)
- 融(27413)
- 金融(27411)
- 数学(25755)
- 数学方法(25641)
- 银(25262)
- 银行(25252)
- 行(24476)
- 财(22847)
- 制(20602)
- 农(17718)
- 贸(15468)
- 贸易(15452)
- 易(15226)
- 业经(15093)
- 务(13662)
- 财务(13635)
- 财务管理(13610)
- 体(13562)
- 地方(13495)
- 企业财务(12997)
- 农业(12016)
- 体制(11639)
- 机构
- 大学(218990)
- 学院(216715)
- 济(108782)
- 经济(107064)
- 管理(81086)
- 研究(77686)
- 理学(69188)
- 中国(68822)
- 理学院(68513)
- 管理学(67805)
- 管理学院(67398)
- 财(53808)
- 京(45251)
- 财经(42202)
- 科学(39266)
- 经(38653)
- 经济学(37705)
- 所(37183)
- 中心(36867)
- 经济学院(34178)
- 研究所(33208)
- 财经大学(31786)
- 江(30760)
- 农(29493)
- 北京(29107)
- 院(27764)
- 融(26097)
- 金融(25681)
- 业大(25181)
- 范(24460)
- 基金
- 项目(140252)
- 科学(113238)
- 基金(107406)
- 研究(106086)
- 家(92319)
- 国家(91650)
- 科学基金(79367)
- 社会(74182)
- 社会科(70836)
- 社会科学(70825)
- 基金项目(55369)
- 省(50163)
- 教育(47431)
- 自然(46673)
- 自然科(45664)
- 自然科学(45654)
- 自然科学基金(44927)
- 资助(43883)
- 划(42426)
- 编号(39827)
- 部(33918)
- 国家社会(33431)
- 成果(33299)
- 制(33128)
- 重点(31882)
- 发(30495)
- 教育部(30357)
- 创(29947)
- 中国(29898)
- 人文(28957)
共检索到3428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修华 赵亚雄
研究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金融包容指数,全景式评价金融包容的"三维"特征,并分析金融包容的增长效应及实现机制。研究方法:基于2006~2016年31个省份的金融发展数据,运用欧氏距离法、变异系数法、工具变量法、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包容性发展呈现"聚集"、"鸿沟"和"波动"三大特征;金融包容性发展对地区经济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并进一步区分发现不同维度的增长效应具有异质性;金融包容性发展可通过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风险管理、促进能力创新等机制实现扩大再生产,进而影响实体经济产出。研究创新:运用变异系数法动态测度金融包容的"三维特征",并考察金融包容及其维度的增长效应;从理论层面上尝试性地分析金融包容性发展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机制。研究价值:对观察与动态把握金融包容性发展状况及其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状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一定的启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马正兵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金融发展对资本形成、技术创新、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具有直接效应,并借助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等路径作用于产业增长、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增长。其中,技术创新是金融发展作用经济增长众多路径中的核心机制。与此同时,金融制度变迁和金融发展内源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具有直接的正效应。加强金融机制建设,提升金融综合效能,协同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互动构成统筹金融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路径 经验分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磊
本文采用VAR模型检验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结果显示,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变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变量之间,的确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变量与中国经济增长变量间, 则不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因果检验的证据支持金融中介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的假设,反过来,中国经济增长也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成因。以增长效应研究结论为基础,本文初步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占风 郭小雪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与机制。首先,使用CRS乘数模型测算了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2004-2016年275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ML指数,并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指数;然后使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从金融发展的结构、效率和规模三个方面构建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最后构建空间SARAR模型实证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样本来看,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传导机制方面,对效率改善和技术提升都存在正向影响,且对技术的提升作用大于效率;此外,金融发展对不同规模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和机制存在异质性,对特大城市的作用不显著;对大城市和中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为正向影响,但是大城市主要通过效率的提升,中型城市则主要依靠技术推动;小城市因效率损失较大,技术提升带来的正向作用被抵消,最终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用为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和技术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米运生
在1992~2006年的短短15年时间里,中国的银行自由化改革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量化分析银行自由化的基础上,对其质量效应、数量效应和增长效应等方面的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自由化具有显著的数量效应,它提高了私人储蓄率,增加了信贷可获得性,并促进了资本形成;质量效应也初步显现,促进了资本向具有较高边际效率部门的转移,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总体上,对宏观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质量效应 数量效应 增长效应 银行自由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谢寿琼 韩健
金融开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按照金融开放促进金融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从理论上分析了一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在金融开放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开放通过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进而带来经济增长效应这一机制进行推演,并从全国和省际两个维度对其进行经验分析。
关键词:
金融开放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溢出效应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任杰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而林业金融则承担在林业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职能。我国的林业金融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指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依靠大量数据的积累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支付、投资与融资服务。互联网金融具有包容性增长效应,而互联网金融与林业金融的结合,通过创新解决林业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促进了林业金融体系在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上的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林业金融 包容性增长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荣林 冯凯
随着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断增加,对援助增长有效性的评价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缺乏对该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外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当前可归纳为"有效论"、"条件有效论"与"无效论"三类,援助影响受援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可归纳为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公共支出以及国内消费四个方面。未来对外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应当重视援助资金异质性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加强援助增长效应不同机制的对比研究,此外还应当拓展数据获取范围并注意数据处理对实证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
对外援助 经济增长效应 援助增长机制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昱燃 熊德平
基于中国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将城乡金融发展划分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城镇金融发展,实证研究中国城乡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效应,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上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与效率的提高均有助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城镇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制约了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但城镇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进一步探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发展效率的提高均有助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东部地区城镇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但城镇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却制约了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中部地区城镇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效率的提高均有助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西部地区城镇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制约了包容性增长的实现,但城镇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却有助于包容性增长的实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苏基溶 廖进中
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其作用是非线性的。由于金融发展是有成本的,当金融过度发展时,其机会成本将大于潜在的收益,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因此,经济中存在最优的金融发展规模。本文用金融部门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作为度量金融发展的指标,为避免内生性偏误,实证研究采用系统的GMM进行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倒U型。潜在的最优金融规模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决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启清 贵斌威
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效率通道"和"技术通道"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水平效应(弱效应)和增长效应(强效应);衡量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是否具有正面影响的基本标准是水平效应。本文通过对1978—2010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对生产率进步具有正的水平效应和负的增长效应;说明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递减的正面影响——金融发展更多发挥了改善资源配置的作用,推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相对较弱。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林 李子珺
首先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效用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4个维度设计了金融包容性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和比较了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市的金融包容性发展综合指数及其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金融包容性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对综合指数的贡献最大;中国金融包容性发展存在巨大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同一区域内金融包容性发展综合指数处于中间水平的省份变动相对较大;金融包容性发展有助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林 李子珺
首先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效用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4个维度设计了金融包容性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和比较了2005-2015年中国31个省市的金融包容性发展综合指数及其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金融包容性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对综合指数的贡献最大;中国金融包容性发展存在巨大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同一区域内金融包容性发展综合指数处于中间水平的省份变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饶晓辉
政府支出的融资方式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基于政府公共支出的外溢性视角,将其纳入到社会生产函数中,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角度,比较基于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进行融资的优劣。研究结果显示:(1)在样本经济参数环境下,无论是基于劳动所得还是资本所得融资,两者与经济增长、社会福利之间均呈现"驼峰"型关系;(2)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基于劳动所得融资的边际效应大于资本所得融资的边际效应,调整劳动所得的政策效果更强;(3)从社会福利角度看,资本所得融资下的社会福利要大于相应劳动所得融资下的社会福利,调整资本所得更具有效率。
关键词:
政府支出 融资方式 经济增长 社会福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饶晓辉
政府支出的融资方式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基于政府公共支出的外溢性视角,将其纳入到社会生产函数中,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角度,比较基于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进行融资的优劣。研究结果显示:(1)在样本经济参数环境下,无论是基于劳动所得还是资本所得融资,两者与经济增长、社会福利之间均呈现"驼峰"型关系;(2)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基于劳动所得融资的边际效应大于资本所得融资的边际效应,调整劳动所得的政策效果更强;(3)从社会福利角度看,资本所得融资下的社会福利要大于
关键词:
政府支出 融资方式 经济增长 社会福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