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2)
- 2023(12556)
- 2022(10366)
- 2021(9720)
- 2020(8070)
- 2019(18331)
- 2018(17919)
- 2017(33799)
- 2016(18229)
- 2015(20313)
- 2014(20125)
- 2013(19625)
- 2012(18199)
- 2011(16528)
- 2010(16713)
- 2009(16024)
- 2008(15248)
- 2007(13375)
- 2006(11940)
- 2005(11325)
- 学科
- 济(72048)
- 经济(71940)
- 管理(54052)
- 业(50773)
- 企(43176)
- 企业(43176)
- 方法(29701)
- 中国(29400)
- 融(28372)
- 金融(28370)
- 银(26545)
- 银行(26530)
- 数学(26492)
- 数学方法(26225)
- 行(25684)
- 财(24925)
- 制(23609)
- 农(18256)
- 业经(16710)
- 贸(15890)
- 贸易(15875)
- 易(15653)
- 体(15540)
- 务(15068)
- 财务(15034)
- 财务管理(15000)
- 企业财务(14421)
- 体制(13329)
- 学(13237)
- 地方(12793)
- 机构
- 大学(254967)
- 学院(251543)
- 济(115891)
- 经济(113796)
- 研究(92913)
- 管理(91415)
- 中国(78912)
- 理学(77830)
- 理学院(76932)
- 管理学(75798)
- 管理学院(75300)
- 财(59059)
- 京(53912)
- 科学(51000)
- 所(46190)
- 财经(45664)
- 中心(43170)
- 经(41769)
- 研究所(41526)
- 经济学(38936)
- 农(38446)
- 江(36736)
- 经济学院(34962)
- 北京(34788)
- 财经大学(34400)
- 院(33411)
- 业大(31965)
- 范(31494)
- 师范(31178)
- 农业(29809)
- 基金
- 项目(163579)
- 科学(130677)
- 基金(123006)
- 研究(121137)
- 家(107386)
- 国家(106576)
- 科学基金(91087)
- 社会(81323)
- 社会科(77478)
- 社会科学(77462)
- 基金项目(63271)
- 省(59734)
- 自然(56003)
- 教育(55889)
- 自然科(54760)
- 自然科学(54746)
- 自然科学基金(53849)
- 划(51441)
- 资助(50736)
- 编号(45771)
- 成果(39380)
- 部(38801)
- 重点(37713)
- 制(35903)
- 国家社会(35835)
- 发(35102)
- 创(34512)
- 教育部(34105)
- 性(33987)
- 课题(33130)
- 期刊
- 济(125125)
- 经济(125125)
- 研究(85140)
- 中国(56275)
- 财(47239)
- 融(42021)
- 金融(42021)
- 学报(37486)
- 管理(36365)
- 科学(35806)
- 农(35358)
- 大学(29651)
- 学学(27957)
- 教育(27119)
- 财经(24410)
- 农业(22715)
- 经济研究(21936)
- 经(21073)
- 技术(19315)
- 业经(16691)
- 问题(16327)
- 贸(15950)
- 国际(14773)
- 世界(14026)
- 业(12709)
- 理论(11857)
- 技术经济(11306)
- 统计(11282)
- 版(11160)
- 现代(10514)
共检索到399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钟昌标 胡亮
一、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 中国市场取向的金融制度变迁,是从打破“大一统”的金融垄断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开始的。其路径大致可描述为:突破银行业务禁区→恢复和分设国家专业银行→建立中央银行→开放金融市场→专业银行企业化→调整和集中→专业银行商业化→建立间接金融调控体系→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其制度变迁过程与众不同,可以归纳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颖 甘煜 刘英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钟怀宇
我国城市化的非均衡性制度安排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而地方政府的角色偏差和制度供给失当则对强化二元结构的非均衡城市化制度安排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要转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实现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的转变,并对城市征地制度改革、土地财政制度改革、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以保证城市化进程中制度安排的均衡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城市化 制度安排 均衡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杰
一、调节非均衡的内质调节非均衡作为金融深化之取向,其"非均衡"有着特有的涵义,它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宏观波动(或宏观非均衡).而特指经济在微观层次上的机动自如,由该层次合理或良性的要素流动(非均衡)释放可能造成宏观的波动不良冲动,并创造一种微观上的结构能量,推动经济的相对稳定发展.若要在宏观非均衡的前提下谋求金融深化,其结果往往是金融抑制.宏观非均衡的一般成因就是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而对相关要素进行总量强拉,使其在微观层次上失去流动性,并无法进行效益性配置,从而导致结构板结或扭曲.最终反作用于宏观层次,造成剧烈增长波动.金融作为同时握有货币(宏观)和资金(微观)两大转化要素的特殊机制,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方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2 0余年来体现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均衡性。本文从变迁方式、变迁构架和变迁内容三个方面论述这一特点。认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之间、技术性生产边界和结构性生产边界之间、体制内存量变迁和体制外增量变迁之间存在非均衡性。三个方面的症结都和政府有关 ,因此政府改革将成为今后中国金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段银弟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对中国金融制度的需求、供给以及均衡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政府及其代表“政治银行家”在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
金融制度 变迁 均衡 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大才
制度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东西部发展的差距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从本质上来看 ,是制度安排、制度结构和制度利用效率的差距。本文从东西部制度非均衡的表现着手来探讨西部地区制度供给和制度安排滞后于东部的原因 ,并以此提出了西部完善制度、创新制度的一些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慈向阳
本文从制度均衡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电价改革,为中国的电价改革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认为: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当前中国的电价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电价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进一步的制度变迁,即电价制度从非均衡走向均衡。
关键词:
电价改革 制度 非均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培衢
通过对湖北农田水利供给的非均衡性分析,探寻农田水利供给困境的根源。研究表明:农田水利的集体供给体制越来越难以维系,农户自我供给制加速了集体供给制的衰退;受制度环境,合伙互助供给制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农户合作供给行为因制度短缺和资源禀赋约束而难以发展壮大。最后,文章力图提出适宜的农田水利供给制度创新思路。
关键词:
农田水利 非均衡分析 供给制度 制度创新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钦朋
当代中国区域制度安排呈现出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体现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方面的差异。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可以从中央非均衡发展战略、制度变迁成本、制度实施环境、城乡二元体制等方面寻找原因。区域制度安排的非均衡性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绩效和区域发展差距带来深刻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辩证效应。
关键词:
制度 非均衡 区域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景宏军 王蕴波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对于这一理念,从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需求方和公共服务自身等不同视角分别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不同的侧重点,从这些侧重点出发,对照我国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能够发现其在目标选择、成本差异系数确定和计算方法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体现全面均等化理念,应采取改革计算公式、引入绩效评价等系列措施。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海燕
本文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区域信息为考察对象,对二元结构进行简要概括,并借鉴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区域金融发展的二元结构演进假说、区域金融发展的梯度推进假说以及区域金融发展极假说来阐释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性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区域金融 金融结构 非均衡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永龙
城乡金融非均衡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城乡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服务、金融资源配置等多种形式的发展差异,形成了多方面的金融经济效应。必须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才能根本实现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乡金融 非均衡性 协调发展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立民 卫刚华 陈参军
经济金融发展的"二元性"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的非均衡性问题,国内外学者从金融抑制、交易成本、社会特性和体制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指出,金融供需的非均衡性体现在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上,总量矛盾主要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抑制而引起,而结构矛盾则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经营定位、业务创新、服务方式与农村金融需求总量、需求多无化趋势等难以有效对接等矛盾交织形成。本文分别从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金融供需非均衡性问题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