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00)
- 2023(15420)
- 2022(12986)
- 2021(11839)
- 2020(9996)
- 2019(23127)
- 2018(22429)
- 2017(42685)
- 2016(23011)
- 2015(26299)
- 2014(26238)
- 2013(26503)
- 2012(25434)
- 2011(23461)
- 2010(23846)
- 2009(22506)
- 2008(22072)
- 2007(19852)
- 2006(17687)
- 2005(16475)
- 学科
- 济(110133)
- 经济(110024)
- 业(61217)
- 管理(59600)
- 企(47282)
- 企业(47282)
- 方法(42771)
- 中国(37714)
- 数学(37342)
- 数学方法(37013)
- 农(30429)
- 地方(29067)
- 融(28960)
- 金融(28957)
- 银(27605)
- 银行(27569)
- 行(26757)
- 财(24875)
- 业经(24274)
- 制(22216)
- 贸(22013)
- 贸易(21992)
- 学(21454)
- 易(21333)
- 农业(20660)
- 环境(16167)
- 发(15697)
- 和(15483)
- 地方经济(15443)
- 技术(15073)
- 机构
- 大学(342783)
- 学院(341542)
- 济(151812)
- 经济(148816)
- 研究(128416)
- 管理(124492)
- 理学(105577)
- 理学院(104224)
- 中国(102937)
- 管理学(102551)
- 管理学院(101895)
- 科学(76573)
- 京(74738)
- 财(68620)
- 所(66658)
- 研究所(60463)
- 农(60396)
- 中心(58758)
- 财经(53862)
- 江(52415)
- 经(48852)
- 经济学(48504)
- 业大(48468)
- 北京(48360)
- 农业(47374)
- 范(46857)
- 师范(46400)
- 院(45390)
- 经济学院(43835)
- 州(42028)
- 基金
- 项目(219098)
- 科学(172332)
- 研究(160829)
- 基金(158971)
- 家(138820)
- 国家(137692)
- 科学基金(116278)
- 社会(103610)
- 社会科(98454)
- 社会科学(98426)
- 省(84653)
- 基金项目(83253)
- 教育(72320)
- 自然(72247)
- 划(71840)
- 自然科(70585)
- 自然科学(70560)
- 自然科学基金(69346)
- 资助(65604)
- 编号(63951)
- 发(53395)
- 成果(53266)
- 重点(50507)
- 部(49154)
- 创(45702)
- 课题(45575)
- 国家社会(43700)
- 发展(43304)
- 创新(42978)
- 展(42613)
- 期刊
- 济(172853)
- 经济(172853)
- 研究(108300)
- 中国(73324)
- 农(56377)
- 学报(53051)
- 财(51248)
- 科学(50220)
- 融(46198)
- 金融(46198)
- 管理(45768)
- 大学(39726)
- 农业(37941)
- 学学(37264)
- 教育(35898)
- 技术(28750)
- 经济研究(28573)
- 业经(27312)
- 财经(27014)
- 经(23453)
- 问题(23160)
- 业(20859)
- 贸(20273)
- 国际(18591)
- 世界(18212)
- 技术经济(17849)
- 统计(16707)
- 理论(16006)
- 商业(15811)
- 版(15628)
共检索到536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郑玉
本文根据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测算出2003~2016年中国省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并基于核密度函数、扩展的Markov链和空间Markov链等方法对中国省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空间演化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逐渐增强态势,且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和空间非均衡特征;(2)不同时长内,四类水平俱乐部的相对位置依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虽然相邻俱乐部之间的流动性随着时长的增大而不断增强,但低水平地区跳出"低水平陷阱"较难,"高水平垄断"局面更难以瓦解;(3)考虑空间效应时,高水平邻居对本地的金融发展水平会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效应。最后,本文对上述研究结论蕴含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解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玉 孙瑾瑾
文章从智能投资、智能技术及智能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中国各省份2009—2021年制造业智能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布图、扩展Markov链及空间Markov链等分布动态学方法对中国省域制造业智能化的时空演进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整体水平呈增强态势,且省份差距逐渐扩大,极化现象明显;(2)不同时长内,四类俱乐部的位置相对稳定,虽然随着时长的累积变化,俱乐部之间的流动性增强,但“高水平垄断”和“低水平陷阱”并存的空间分布格局短期内难以瓦解;(3)考虑空间效应时,高、低水平“邻居”分别会对本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提携”效应和消极的“拖累”效应。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潘江培 姜霞 詹子烨 王卓
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使用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五个不同的维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融合水平进行实证测度,探讨其城乡融合发展过程的空间差异与演化规律,发现导致“区域发展差异性”与“时空演变趋同性”的原因,最终得出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交通建设以及环保投资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许调蓉 韩峰
基于耦合协调理论,运用指标体系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依据2011—2018年中国城市数据,测度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指数,综合采用泰尔指数、协方差模型,揭示其变化规律、区域差异、偏离状况。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尚处于中度融合阶段,依然具有较大融合发展空间;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由东向西、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依次递减,且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二者融合度与城市规模呈现正向偏离趋势,随城市规模扩大而不断提升。鉴于此,需完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城市规模高质量扩张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效提升。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 融合度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蒋蕊 张敏 骆琳
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数字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发展不充分问题,文章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界定,据此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错位修正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极分化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样本研究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升有降,大多数省份均在上升但增速不高,从空间上看,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同时具有较强的集聚性且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地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吴庆勇 冯立 岳磊磊
本文从股权市场、债券市场、借贷市场三个维度构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200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对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最高,但区域内差异也最明显;东北地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最低,与东部地区的差异上升态势显著;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省际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呈持续收敛态势,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现先收敛、再发散、再收敛态势。因此,应根据区域发展所处阶段,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政策,以提升各经济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逐步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距。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姚娟 施健龙
采用2017年中国东部10省(市)的截面数据,在梳理了物流评价体系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综合评价指标,利用突变级数法,结合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测度了中国东部地区的物流综合发展水平,最后根据中国东部区域物流的实证结果分析其物流发展水平情况,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丛海彬 邹德玲 吴福象
以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域单元,选取26项代表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利用熵值法对2001、2006、2011年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比较,并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显著,并呈现出"中间低,两头高"的空间集聚特征。西部地区整体处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冷点区域,而中部地区逐渐从次冷区域向次热区域转化,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东部沿海地带则主要处于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从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制度等四个方面剖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认为政府干预程度、交通条件、地方保护、对外开放度和需求能力等因素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演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银西阳 余茜 李建强
基于"三生"理念,从农业生产质量、农业生态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三方面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和核密度估计法对2008—2018年四川省21市州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四川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随时间推移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一定波动;各市州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五大经济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区域差异逐渐扩大;农业发展质量较高地区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附近。为实现整体农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政府应在保持农业高质区持续发展的同时,兼顾农业低质区的发展,推进区域农业平衡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文质
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从抵御力、恢复力、创新力和适应力四个维度构建金融财政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金融财政环境韧性,采用σ收敛与β收敛分析其收敛特征。研究显示:中国金融财政环境韧性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各省份在研究时段内得到有效改善,而中部多数省份呈下滑趋势。另外,中国金融财政环境未显现出σ收敛趋势,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存在明显绝对β收敛。鉴于此,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内核,多措并举强化基层财政;以供给侧改革为重心,持续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旨在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金融财政环境韧性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文质
选取中国30个省份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从抵御力、恢复力、创新力和适应力四个维度构建金融财政环境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金融财政环境韧性,采用σ收敛与β收敛分析其收敛特征。研究显示:中国金融财政环境韧性存在较大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各省份在研究时段内得到有效改善,而中部多数省份呈下滑趋势。另外,中国金融财政环境未显现出σ收敛趋势,且除西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存在明显绝对β收敛。鉴于此,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以县域经济为内核,多措并举强化基层财政;以供给侧改革为重心,持续提高经济发展韧性,旨在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金融财政环境韧性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倩 卢玉文 张任
[目的]在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特色农业战略背景下,红枣产业日渐成为扶贫支柱产业,研究红枣产业可改善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枣贱伤农"现象,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起着关键推进作用。[方法]通过采用TOPSIS-GAR组合模型、变异系数确定权重法、健康度模型相结合分析研究2006—2016年红枣产业发展的综合水平、健康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分析。[结果]2006—2016年主产区兵团一师阿拉尔的红枣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近两年增长趋势放缓,2016年已经趋于稳定发展期;主产区降水量与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是影响红枣产业经济发展最大的两个因素;2006—2016年主产区红枣产业健康度水平一直处于于亚健康与不健康相交替的状态,2015年以后红枣产业健康度水平呈大幅下滑趋势,与主产区红枣产业实际发展健康情况相一致。[结论]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促进主产区红枣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金爽 张涛
文章通过构建演艺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份2010—2018年的演艺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运用ArcGIS10.2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演艺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再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两产业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8年,演艺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又回升的态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总体的空间格局呈现东部强西部弱的特点。(2)演艺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2010—2018年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但耦合协调度等级仍处在初级阶段。东南沿海地区的耦合协调程度多为初、中级协调,西部地区失调程度严重,其他地区则处于轻度或濒临失调。(3)科技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但由于演艺与旅游产业本身的发展限制以及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政策环境、经济水平、人力资源的动力作用并不显著,市场需求对两产业协调发展具有负向影响。
关键词:
演艺产业 旅游产业 产业融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华 马红梅 曾燕萍
文章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依据,构建包含7个维度的省域外贸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交叉熵双重赋权法、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中国30个省份的贸易高质量发展水平展开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北京是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四大地区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格局,五大经济带的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未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中国省域外贸高质量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绿色发展是影响中国省域外贸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创新发展和结构优化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此外,科技创新是引领中国省域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鹿晨昱 成薇 黄萍 刘小莞 唐相龙
工业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寻求适合中国工业的绿色发展之路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2005—2019年中国工业数据,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构建测度模型和指标体系,使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空间杜宾模型(SDM)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时空综合测度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空间上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发展格局。(2)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且表现出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不断递减的变化趋势。(3)能源使用效率、工业化水平、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技术供给的增加,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工业 绿色发展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