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6)
- 2023(11655)
- 2022(9278)
- 2021(8489)
- 2020(7317)
- 2019(16412)
- 2018(15846)
- 2017(31125)
- 2016(16028)
- 2015(17843)
- 2014(17463)
- 2013(17689)
- 2012(16388)
- 2011(14465)
- 2010(14720)
- 2009(14536)
- 2008(13911)
- 2007(12482)
- 2006(11142)
- 2005(10626)
- 学科
- 济(80629)
- 经济(80539)
- 业(78007)
- 企(68918)
- 企业(68918)
- 管理(58652)
- 方法(36193)
- 数学(28782)
- 数学方法(28692)
- 中国(28408)
- 融(27662)
- 金融(27662)
- 业经(26940)
- 财(26501)
- 银(26151)
- 银行(26146)
- 农(25384)
- 行(25332)
- 制(20548)
- 务(19566)
- 财务(19553)
- 财务管理(19533)
- 农业(18879)
- 企业财务(18523)
- 贸(16582)
- 贸易(16565)
- 易(16277)
- 技术(15753)
- 策(14563)
- 体(14362)
- 机构
- 学院(233578)
- 大学(229518)
- 济(117873)
- 经济(116227)
- 管理(95713)
- 理学(81039)
- 理学院(80385)
- 管理学(79733)
- 管理学院(79296)
- 研究(75840)
- 中国(73836)
- 财(56824)
- 京(47202)
- 财经(45001)
- 经(41174)
- 经济学(38614)
- 科学(38166)
- 中心(36605)
- 所(36476)
- 经济学院(35108)
- 农(34459)
- 江(33887)
- 财经大学(33588)
- 研究所(32417)
- 北京(30398)
- 商学(28950)
- 商学院(28702)
- 融(28408)
- 金融(27914)
- 业大(27320)
- 基金
- 项目(144683)
- 科学(117570)
- 基金(110904)
- 研究(109635)
- 家(93847)
- 国家(93027)
- 科学基金(82559)
- 社会(76698)
- 社会科(73070)
- 社会科学(73055)
- 基金项目(57464)
- 省(53387)
- 自然(49666)
- 自然科(48638)
- 自然科学(48629)
- 自然科学基金(47911)
- 教育(47372)
- 资助(45925)
- 划(43515)
- 编号(41257)
- 部(34183)
- 业(33950)
- 国家社会(33608)
- 创(33538)
- 成果(32371)
- 发(31903)
- 重点(31864)
- 创新(30578)
- 教育部(30429)
- 制(30046)
- 期刊
- 济(129758)
- 经济(129758)
- 研究(78000)
- 财(46358)
- 中国(44283)
- 融(43271)
- 金融(43271)
- 管理(40510)
- 农(33071)
- 科学(28653)
- 学报(25300)
- 财经(23761)
- 农业(22116)
- 经济研究(22077)
- 大学(21177)
- 学学(20544)
- 经(20521)
- 业经(20497)
- 技术(19973)
- 问题(16727)
- 贸(15900)
- 世界(15132)
- 技术经济(15020)
- 国际(14619)
- 业(14495)
- 现代(12254)
- 财会(11959)
- 统计(11707)
- 教育(11206)
- 策(11039)
共检索到368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德旭 王朝阳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表现出一种高增长态势,这种高增长是传统宏观调控手段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不匹配、金融创新快速推进与监管改革相对滞后不协调、股票市场剧烈波动与房地产价格新一轮上涨相结合等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特别值得警惕的是,金融业的这一轮高增长是在制造业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反映出金融运行效率的低下,意味着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在丧失,预示着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提高。妥善应对这一变化,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改进金融监管,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学术界也应该反思并深入研究我国金融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维护金融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何德旭 王朝阳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表现出一种高增长态势,这种高增长是传统宏观调控手段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不匹配、金融创新快速推进与监管改革相对滞后不协调、股票市场剧烈波动与房地产价格新一轮上涨相结合等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特别值得警惕的是,金融业的这一轮高增长是在制造业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发生的,反映出金融运行效率的低下,意味着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在丧失,预示着风险爆发的可能性正在提高。妥善应对这一变化,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改进金融监管,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学术界也应该反思并深入研究我国金融发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汪川
自2005年开始,中国金融业持续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基本高于GDP增速;尤其在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金融"新常态"导致GDP增速下滑,但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却逆市上扬。2015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名义增速高达23%,实际增速达16%,超过GDP增速10个百分点,出现了明显的"剪刀差",即金融业高速增长,但GDP增速却持续下行的局面。从国际对比来看,当前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8.4%,已超过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仅低于以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汪川
自2005年开始,中国金融业持续增长,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基本高于GDP增速;尤其在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金融"新常态"导致GDP增速下滑,但金融业增加值增速却逆市上扬。2015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名义增速高达23%,实际增速达16%,超过GDP增速10个百分点,出现了明显的"剪刀差",即金融业高速增长,但GDP增速却持续下行的局面。从国际对比来看,当前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8.4%,已超过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仅低于以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陈博
在过去的50年中,中国的金融部门出现了急剧的增长。这一急剧增长表现在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的显著提高上。1952年,中国的金融部门占GDP的1.72%。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中国的金融部门占GDP的1.85%。到2017年,这一比例达到了7.95%,在最高点2015年,更是达到了8.4%。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显著提高的原因GDP是所有常住生产单位的总增加值之和,是所有常住单位的总产出,也是所有常住单位的总收入。金融业增加值则是金融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师荣蓉 任保平 鲁璐
从金融业规模、结构、效率、稳定性和风险性五个维度分行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业增长质量,并分析其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结果显示,金融业效率的优势成为金融业增长质量崛起的动力,而结构性和稳定性的短板对增长质量提升形成掣肘;从时序变化来看,金融业增长质量处于低水平区间的省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陷阱",而处于高水平区间省份的"高水平垄断"现象却逐渐减弱;从地区差异来看,东部地区金融业增长质量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存在着"中部塌陷"现象,东部地区不同省份金融业增长质量具有收敛趋势,而中、西部地区不同省份之间仍然具有较大差异,中国金融业增长的数量面和质量面呈
关键词:
金融业增长质量 时序变化 地区差异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师荣蓉 任保平 鲁璐
从金融业规模、结构、效率、稳定性和风险性五个维度分行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业增长质量,并分析其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结果显示,金融业效率的优势成为金融业增长质量崛起的动力,而结构性和稳定性的短板对增长质量提升形成掣肘;从时序变化来看,金融业增长质量处于低水平区间的省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陷阱",而处于高水平区间省份的"高水平垄断"现象却逐渐减弱;从地区差异来看,东部地区金融业增长质量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存在着"中部塌陷"现象,东部地
关键词:
金融业增长质量 时序变化 地区差异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汪川
我国金融业增长背后存在货币因素的支撑。本文认为,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过度侧重增长目标使金融业高增长成必然;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兴起对我国金融业高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本文进而提出,在"新常态"条件下,保增长不该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为了抑制金融业高增长带来的潜在风险,不仅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亟需改变,货币政策更需要与金融监管政策相协调;同时,还应增加金融供给,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降低金融套利风险。
关键词:
金融业增长 货币政策 金融风险 金融供给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汪川
我国金融业增长背后存在货币因素的支撑。本文认为,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货币政策过度侧重增长目标使金融业高增长成必然;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兴起对我国金融业高增长起到了助推作用。本文进而提出,在"新常态"条件下,保增长不该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为了抑制金融业高增长带来的潜在风险,不仅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亟需改变,货币政策更需要与金融监管政策相协调;同时,还应增加金融供给,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降低金融套利风险。
关键词:
金融业增长 货币政策 金融风险 金融供给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杨慧芳
本文通过对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和贡献率、M2和金融业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速度、价格波动、金融相关比率变化和股票市值占GDP比重变化等多角度的分析发现,中国金融业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总体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近十年两者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有所提高。
关键词:
金融业 经济增长 稳定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忠民 尹全洲
银行业大面积亏损、政府继续不遗余力的干预、银行业的过度竞争、金融行为的扭曲、银行呆帐坏帐的严酷现实,使中国银行业市场化进程已陷入"低效率——高通胀"这一难以自拨的境地。这一切向我警示,若不全面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出现的持续的大面积亏损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将极有可能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后尘,走入"高亏损、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益"的沼泽地,使蛰伏多年的积聚矛盾总爆发。其灾难性的后果不仅仅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倒闭,而极有可能诱发一场金融危机,乃至社会动荡。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章美锦 万解秋 于小凤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慧芳 邱力生
本文利用有关核算资料对近十几年中国四大区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考察。通过从总量、结构和贡献率等角度,并辅之于部分省际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的分布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分布一致,金融业增加值向东部地区高度集中,区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东部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值得关注的是,在区域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中,区域金融业贡献率最低,且呈平稳的下降趋势。
关键词:
区域金融业 经济增长 贡献率 实证分析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洋
本文从金融业各个类型业态的关联度视角出发,以中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样本,使用股票交易数据,在剔除系统风险因子后,测度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类型上市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实证结论表明,证券公司之间的关联度风险显著高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组合会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风险,而对于证券公司来讲,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融合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关联度风险。
关键词:
关联度 系统性风险 混业经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萧劲东 梁海峰
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但我国金融的现状又潜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金融防火墙的设置,可以防止风险扩散,较为平稳地实现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
关键词:
中国金融 混业经营 风险 防火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