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506)
- 2023(23531)
- 2022(19753)
- 2021(18337)
- 2020(15381)
- 2019(35188)
- 2018(34538)
- 2017(65698)
- 2016(35808)
- 2015(40112)
- 2014(39841)
- 2013(39626)
- 2012(36925)
- 2011(33445)
- 2010(33951)
- 2009(31957)
- 2008(31450)
- 2007(28224)
- 2006(25444)
- 2005(23407)
- 学科
- 济(151220)
- 经济(151021)
- 业(114151)
- 管理(110352)
- 企(97736)
- 企业(97736)
- 方法(61463)
- 数学(50186)
- 数学方法(49625)
- 中国(46673)
- 农(43924)
- 财(43253)
- 业经(40097)
- 制(34361)
- 地方(33370)
- 融(31750)
- 金融(31746)
- 学(31712)
- 银(31232)
- 银行(31157)
- 农业(30320)
- 行(30023)
- 务(28064)
- 财务(27978)
- 财务管理(27928)
- 贸(27860)
- 贸易(27834)
- 易(27038)
- 理论(26579)
- 企业财务(26540)
- 机构
- 大学(517851)
- 学院(516150)
- 济(213187)
- 经济(208750)
- 管理(196525)
- 研究(183747)
- 理学(167601)
- 理学院(165628)
- 管理学(162804)
- 管理学院(161859)
- 中国(144236)
- 京(112948)
- 科学(112146)
- 财(101911)
- 所(94628)
- 农(91235)
- 研究所(85607)
- 中心(82282)
- 江(79752)
- 财经(79653)
- 业大(77007)
- 经(72376)
- 北京(72193)
- 农业(71523)
- 范(68274)
- 师范(67541)
- 院(66372)
- 经济学(65220)
- 州(63403)
- 财经大学(59008)
- 基金
- 项目(338993)
- 科学(267178)
- 研究(246632)
- 基金(246526)
- 家(216447)
- 国家(214600)
- 科学基金(182990)
- 社会(156870)
- 社会科(148634)
- 社会科学(148596)
- 省(131593)
- 基金项目(129252)
- 自然(118313)
- 自然科(115517)
- 自然科学(115480)
- 自然科学基金(113455)
- 教育(112845)
- 划(111340)
- 资助(101853)
- 编号(98748)
- 成果(81957)
- 重点(77048)
- 部(75099)
- 发(74732)
- 创(71310)
- 课题(69642)
- 创新(66331)
- 国家社会(65144)
- 科研(64357)
- 教育部(64072)
- 期刊
- 济(245166)
- 经济(245166)
- 研究(160088)
- 中国(111095)
- 学报(84447)
- 农(84258)
- 财(80008)
- 科学(78358)
- 管理(77706)
- 大学(64018)
- 学学(60272)
- 融(58143)
- 金融(58143)
- 教育(58007)
- 农业(57130)
- 技术(44223)
- 财经(40400)
- 业经(39433)
- 经济研究(38744)
- 经(34854)
- 业(31687)
- 问题(31618)
- 技术经济(25964)
- 贸(25622)
- 版(24807)
- 世界(24204)
- 图书(24070)
- 科技(24062)
- 现代(23695)
- 国际(23457)
共检索到800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恒 苏航 魏修建
随着我国区域协调战略的深入推进,金融业发展格局产生了动态演化。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视角,探讨了我国金融业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金融业发展格局的动态演变具有三个特征:我国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以2010年为节点,金融业发展格局从东部开始缓慢转向我国中部地区。且金融业发展格局演变可能具有动力转换特征,表现为由资本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驱动,转化为依托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驱动。(2)以东部地区金融业最为典型,高涨的劳动工资已经波及到劳动就业,抑制了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提高,而劳动力流动能力增强有利于提升匹配度,但东部地区房地产价格提高通过对劳动力流动能力的调节,抑制了劳动力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的提升。(3)东中部地区之间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竞争关系表现出非良性特征。而中西部地区金融业可能存在资本要素投入过度现象,东西部地区可能存在投机性资本要素投入,以上均不利于金融业资本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的提高。(4)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包含的实体经济增长能力较弱,导致无法以需求为导向促进金融业发展规模扩大,致使金融业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的匹配度无法有效提高。而要素投入与产业分布匹配度较高地区具有的特征为:金融业双要素供给处于相对有效竞争市场,且金融业发展对资本要素的吸引力高于劳动力要素。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车明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取决于我国"一带一路"所辖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视角探讨"一带一路"金融业发展的差异性现象及其成因,发现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变化趋势与劳动生产率差异性一致,且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区域内差异贡献较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资本投资效率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的贡献较弱。"21世纪海路"金融业要注重FDI的引进质量,发挥正向溢出效应,同时要积极学习FDI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经验,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对"丝路经济带"而言,不仅要引进高质量FDI,还要将FDI的引进规模作为重要任务;减少FDI在投资政策、可投资领域的超国民待遇,提高FDI投资门槛,降低对"一带一路"金融业资本投资效率提升的挤出效应;对"一带一路"金融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投资效率"低水平"地区而言,在提高地区教育水平的同时,要将留住人才作为地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车明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取决于我国"一带一路"所辖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本文从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投入视角探讨"一带一路"金融业发展的差异性现象及其成因,发现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变化趋势与劳动生产率差异性一致,且区域间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区域内差异贡献较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资本投资效率的总体差异归因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的贡献较弱。"21世纪海路"金融业要注重FDI的引进质量,发挥正向溢出效应,同时要积极学习FDI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的经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车伟 蔡翼飞
从统计上看,一个地区偏离均衡发展的程度可以表示为该地区GRP(Gross Regional Product)占全国份额与人口占全国份额的偏离程度,区域差异其实就是其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间的不匹配程度。文章使用度量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匹配程度的指标,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区域差距及其变化,发现区域差距自2003年以后呈现收敛趋势;通过把区域差距分解为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程度变化的相对差异,探讨了区域差距变化的动态机制,发现中国的区域差距主要由经济聚集度变化所决定,人口聚集度变化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但随着人口流动壁垒的降低,其在缩小区域差距上的作用在不断加大;文章最后讨论了如何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口与经济分布 区域差距 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凯 许珍珍
推动全国劳动力市场统一和提升劳动力就业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基于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互联网发展对就业中劳动力人力资本供给与产业结构需求间匹配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1)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互联网促进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2)互联网通过促进人口跨区域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提升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3)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特征,突破门槛后劳动力池效应更加明显,互联网的促进作用明显跃升;(4)随着互联网发展阶段的递进,互联网网络溢出效应的增强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东中部地区互联网的劳动力就业匹配效应最为明显,西部地区尚不突出。因此,应从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以及强化互联网与农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业匹配效率,助力中国区域经济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莉 阮素梅 许启发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也必将带动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用灰色关联分析与耦合度分析方法,建立了合肥市金融业与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合肥市金融业与产业发展匹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业对产业的耦合作用强于产业对金融业的耦合作用;合肥市金融业与产业在1999~2012年间的发展匹配度较高,但在"十二五"初期金融业与产业两个系统的协调度有所下降。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叶德珠 王佰芳 黄允爵
硅谷和班加罗尔高新产业园区的经验表明,风险性资本符合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金融需求,稳健性贷款符合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金融需求,金融与劳动力在结构上相互匹配能够很好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新结构金融学的金融与要素禀赋相匹配原则,运用社会学的排序匹配法,将2005-2018年间我国各省各年的金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排序相减来构建匹配度指标,进而对匹配度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匹配度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正相关,即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与高技能劳动力、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匹配均能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形态演变以及减小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间的偏离;(2)金融—劳动力结构差距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成"倒U型"关系,即存在最优匹配状态使产业结构升级效率达到最大;(3)作用机制方面,匹配度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金融与劳动力结构匹配问题的探讨,拓展了产业结构的研究边界,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经验证据和思路参考。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冕 俞立平
创新要素投入偏向是在创新中各投入要素之间的相对比重,相关领域缺乏研究。本文对创新要素投入偏向进行界定和分类,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对其进行测度,并综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其效应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要素投入总体向资本偏向方向发展;增加研发劳动力的比重有助于大多数地区的创新;当创新产出较低或较高时,提高研发劳动力/研发资本之比更加有利于创新;研发劳动力/研发资本之比对创新产出的效应呈现边际贡献递减特征;对于研发资本较低地区提高研发劳动力/研发资本之比无法促进创新。本文从创新要素投入偏向视角展开研究,丰富了研发资源错配理论与技术进步偏向理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运峰
匹配函数(matching function),作为处理经济社会摩擦问题的分析工具,正受到人们的日益青睐。相对于其他市场而言,劳动力市场的摩擦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因而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函数就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此做一简要述评。一、匹配函数的产生匹配函数的思想来源于概率理论的随机放球问题,正式提出匹配函数的概念并把它用做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则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1977年布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叶德珠 王佰芳 黄允爵
硅谷和深圳的经验表明,对创新来说,用风险投资类证券市场资金来匹配高技术人才会更有效率。因此本文根据新结构金融学强调的金融要与资源禀赋结构相匹配的原则,考察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匹配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借鉴社会学排序匹配方法,将中国2005~2018年间31个省的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分别通过标准排序并相减来构造匹配度指标,进而对创新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匹配度与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市场型金融结构与高技能劳动力匹配、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低技能劳动力匹配能够促进创新产出增长,且匹配度对创新增长的解释力强于金融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简单交乘项;金融-劳动力结构差距与创新成“倒U型”关系,即匹配度存在最优状态使得创新产出边际增长达到最大值;创新产出水平越高,结构匹配对创新增长效应越大。本文首次考察并验证了金融与劳动力的结构匹配问题的重要性,拓展了传统增长理论中有关劳动与资本相互替代这一总量分析结论,也为新结构金融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苏永照
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动机理,并对匹配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由匹配能力和聚合能力决定,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匹配成本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能力、聚合能力,影响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匹配成本过高都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在劳动力市场匹配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的扩大也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低于理想水平,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产业转型升级、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减少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关键是,削弱劳动力市场分割、降低匹配成本,在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能力的基础上,适度扩大人口规模。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苏永照
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动机理,并对匹配效率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由匹配能力和聚合能力决定,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匹配成本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能力、聚合能力,影响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力市场匹配成本过高都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在劳动力市场匹配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劳动适龄人口规模的扩大也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低于理想水平,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产业转型升级、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减少的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李宪
当前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的重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导致匹配效率低。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利用自适应Lasso方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技工学校等职业培训机构、人才市场等职业市场机构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有显著影响,相对于需求方而言,提高匹配效率应更多地从供给侧入手,这是根本之策。最后,本文提出应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劳动力质量和适用性等相关改革建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原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主要体现在数量结构和质量素质两方面。基于2001~2014年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评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存在培养规模不足、专业和地区结构偏离等问题,职业人才质量与精细化、层次化、通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此,未来的职业教育应着力构建层次衔接完整、专业分科、地区分布协调的培养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满足人才培养精细化和通识化的双向要求;提升培养方式的产业融合性,发挥"现代学徒制"的积极作用;通过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扩大高端职业人才规模,构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劳动力需求 优化配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恒 魏修建 魏晓芳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不仅受外部经济发展、地区政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最主要取决于内部因素的驱动。文章基于时间和空间维度,应用LMDI指数分解法和重力模型将物流业劳动力投入分解为劳动规模效应、劳动效率效应和劳动力地区结构效应。研究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内在驱动因素为劳动效率的提升,属于集约型发展方式;而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劳动规模扩张,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且劳动效率提升是中国区域物流业发展重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劳动效率差距缩小是东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收敛性的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处于发散状态主要归因于劳动效率差距的扩大化。此外,通过建立提升物流业劳动效率的Tobit动力因素模型,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