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11)
2023(13090)
2022(11125)
2021(10436)
2020(8680)
2019(20223)
2018(19979)
2017(37531)
2016(20556)
2015(23784)
2014(23944)
2013(24124)
2012(23281)
2011(21614)
2010(21887)
2009(20491)
2008(20742)
2007(18926)
2006(16877)
2005(15599)
作者
(63465)
(53198)
(53001)
(50451)
(33860)
(25624)
(24181)
(20691)
(20247)
(19041)
(18348)
(17867)
(17167)
(16940)
(16797)
(16416)
(15990)
(15805)
(15322)
(15287)
(13563)
(13198)
(12921)
(12022)
(12007)
(11966)
(11924)
(11781)
(10905)
(10749)
学科
(97199)
经济(97105)
管理(55869)
(51394)
(38592)
企业(38592)
方法(38084)
数学(33311)
数学方法(32978)
中国(30763)
(27522)
地方(24572)
(20961)
业经(19980)
(19855)
(19855)
贸易(19840)
(19243)
农业(18377)
环境(18326)
(17593)
(16189)
银行(16151)
(15785)
(15748)
金融(15746)
(15665)
(15348)
地方经济(13585)
理论(12666)
机构
大学(310615)
学院(309324)
(132841)
经济(130091)
研究(117437)
管理(111399)
理学(93863)
理学院(92647)
管理学(91028)
中国(90899)
管理学院(90442)
科学(72567)
(69292)
(62061)
(59408)
(56777)
研究所(56206)
中心(52758)
(48155)
财经(46398)
业大(45649)
北京(45324)
农业(44513)
(43548)
师范(43121)
(42012)
(41715)
经济学(41613)
(38565)
经济学院(37467)
基金
项目(196701)
科学(153184)
研究(143715)
基金(141062)
(124061)
国家(123035)
科学基金(102733)
社会(90909)
社会科(86077)
社会科学(86049)
(75703)
基金项目(73688)
教育(64666)
(64571)
自然(64323)
自然科(62619)
自然科学(62595)
自然科学基金(61469)
资助(58917)
编号(57733)
成果(48358)
(48079)
重点(45318)
(44068)
课题(41016)
(39727)
发展(38678)
国家社会(38182)
(38049)
创新(37367)
期刊
(156474)
经济(156474)
研究(95640)
中国(69201)
(52923)
学报(51651)
科学(47068)
(44661)
管理(41079)
大学(37986)
农业(36337)
学学(35340)
教育(34845)
(31082)
金融(31082)
技术(26268)
经济研究(25050)
业经(24987)
财经(23428)
问题(20942)
(20522)
(20330)
(18557)
图书(17176)
资源(17125)
国际(16554)
世界(16505)
技术经济(16068)
(15034)
统计(14555)
共检索到488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建兴  许肃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中国金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与环境压力作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2001年中国金矿石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究其原因,钢铁、木材和电力消耗是影响总量趋势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期内单位金矿石产出的生态资源消耗量呈现下降趋势,资源效率不断提高,资源开发规模效应显现;从结构上看,能源消费是金矿石生态足迹的重要来源,但与有色及钢铁等全行业最终产品相比,初级产品金矿石的能源足迹所占比重明显较低,矿山占用地和工业品携带能源足迹在金矿石足迹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不仅为矿产品生态足迹提供了计算框架及范式,也刻画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资源和生态付出的代价,或可为矿产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青  丁一  顾晓薇  刘敬智  刘建兴  
铁矿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为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带来冲击,生态包袱是现今国际上表征这种冲击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生态包袱指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它形象地表达出有用物品的生产所造成的附加生态压力———每一件供人类享用的物品都背着一个消费者看不到的沉重包袱。生态包袱从输入端全面地揭示物品生产过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是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度量、监测和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主要物质组成是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因此研究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包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铁矿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计算其1991年~2000年的生态包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敏  张丽君  王如松  怀保光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FAO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0.873ghm2升至1.547ghm2,增长率为77.2%;其中,耕地足迹下降0.051ghm2,能源足迹增长0.450ghm2,草地足迹增长0.103ghm2,林地足迹增长0.087ghm2,海水和淡水渔业足迹分别增长0.067ghm2和0.014ghm2,水电用地足迹增长0.005ghm2。与同期不断增加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0.3...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强文丽  刘爱民  成升魁  
近年来,随着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农产品贸易引起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日趋凸显。为定量反映我国大豆供给变化的环境效应,本研究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我国1986~2009年的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耕地足迹按照生产国单产进计算,能源足迹考虑了生产过程中化肥、机械投入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且进口引起的耕地足迹增速大于国内耕地足迹增速;(2)化肥及机械投入的不同是导致我国及进口来源国大豆能源足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3)对不同生产国的大豆耕地和能源足迹的对比表明,我国生产单位大豆隐含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均高于其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某承  王斌  李文华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本文对1949年-2008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使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建立一个非线性的动态预测模型,并进行长时间的模拟验证,后又分"惯性发展"和"稳步调整"两个情景对中国未来20年发展的生态潜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建国60年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在小幅波动中不断上升,同时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从1985年起中国整体上处于生态赤字期;②若按照惯性发展,则2030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3.9024hm2/cap,可持续发展形势非常严峻;③若按照"稳步调整"情景,则2030年人均生态赤字为1.5217h...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平  王汝曦  
文章采用中国大陆省际面板资料,考察生态足迹约束下的经济发展与资源依赖程度的关系,从生态学角度检验中国大陆的矿产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是否具有"资源诅咒"效应。结果表明,"资源诅咒"在中国大陆的省际层面成立,矿产资源丰裕区存在生态经济低效率。矿产资源对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挤出间接阻碍了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六君  毛谭  刘为  方福康  
本文通过中国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 ,讨论了生态系统在资源供给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资源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 ,反映了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费。计算发现 ,1961~ 1999年中国资源生态足迹持续增长 ,从 1961年的 3 .3亿hm2 逐年递增到 1999年的16.8亿hm2 ,年平均增长率为 4.4%。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支持了同期的经济增长 ,但是 ,实证比较发现资源生态承载力大大低于资源生态足迹。这些实证结果表明 :一方面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了资源消费持续增加 ,而另一方面 ,中国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有限 ,不能支持当前的资源消费及其增长。由于自然资源是经济系统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 ...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宇辉  
以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方法计算了1990年和2001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产足迹,以探询经济生产中产生的自然资源需求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人口分布、区域政策等影响,北部、西部牧业区和城市地区普遍有较大的资源需求,而南方省份的资源需求更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国平  宋文飞  
文章考察在生态足迹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禀赋的变动关系,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丰裕区形成"资源诅咒"现象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矿产资源丰裕区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有条件的技术进步推动型特征,但是却忽略了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对生态足迹效率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则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元相虎  李华  陈彬  
在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1981~2001年,中国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稳定,人均生态足迹从1981年到1996年逐步上升,1997年开始小幅度下降。本文对中国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研究分析表明若要改变长期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就要降低人口数量,改变资源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义  张合平  李丰生  郭琳  
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仅核算人类活动对水资源供应的占用情况而未测算其对水环境净化功能的占用程度。为此,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并用该模型对2003-2010年广西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①水资源账户中,淡水生态足迹2003-2005年较快上升,随后几年缓慢下降;水资源承载力较高,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多,水资源生态压力较低,三者2007-2010年起伏较大;②水环境账户中,有机物污染水生态足迹<磷污染水生态足迹<氮污染水生态足迹;最终水污染生态足迹很大,2003-2006年逐年升高,2007年迅速下跌,之后缓慢回升;水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同;水环境生态赤字甚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顾晓薇  王青  刘建兴  李广军  丁一  刘敬智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2001年辽宁省及其14个城市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以及由此对土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态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全省人均生态赤字为1·31hm2;资源和资源加工型城市(盘锦、鞍山、辽阳、本溪和抚顺)构成了生态严重超载的“黑色带区”,其生态赤字高达2·45hm2~5·23hm2/cap;仅锦州没有生态赤字,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化石能源消费是生态负荷的主要来源,全省该项足迹为1·63hm2/cap,占总足迹的67·3%;上述生态赤字最高的5市的化石能源足迹比例更高,均在75%以上。耕地类生态盈余主要分布在锦州、铁岭、葫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剑锋  秦腾  佟金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前提。文章在构建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框架分析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整体平稳,但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共同推动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且区域结构效应较为微弱;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技术进步的交替上升,使得我国整体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出波动变化态势,且呈现区域差异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梁仁君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丹璞  
[目的]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评估湖北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今后统筹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9—2015年湖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容量及生态赤字,分析了该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组分变化和各项农业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状况,对资源开发总体形势展开了评价。[结果] 2009—2013年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2014和2015年明显降低,但人均生态足迹远高于人均生态容量。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草地构成了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体,且开发强度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小麦、稻谷、蔬菜以及各类畜产品和水产品,部分能源资源的开发强度增强。[结论]湖北省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已超过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态,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较大压力。全省需要从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布局土地利用规划,发展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效率,降低人均生态足迹,维持生态容量。保证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事业健康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