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04)
2023(14076)
2022(12112)
2021(11401)
2020(9418)
2019(22005)
2018(21600)
2017(41385)
2016(22640)
2015(25536)
2014(25257)
2013(25254)
2012(23293)
2011(21361)
2010(21027)
2009(18899)
2008(18276)
2007(15476)
2006(13608)
2005(11822)
作者
(66013)
(55131)
(54605)
(52100)
(35161)
(26197)
(24800)
(21727)
(21010)
(19446)
(18945)
(18840)
(17454)
(17303)
(16968)
(16943)
(16366)
(16330)
(15731)
(15633)
(13712)
(13598)
(13079)
(12520)
(12258)
(12202)
(12090)
(11920)
(11037)
(10945)
学科
(93198)
经济(93098)
管理(61596)
(56697)
(45862)
企业(45862)
方法(43577)
数学(38264)
数学方法(37843)
中国(25854)
(24104)
(22186)
(20042)
业经(19466)
(18378)
贸易(18369)
环境(17999)
(17858)
地方(17782)
农业(16137)
(15357)
(14864)
理论(14359)
(13534)
技术(13308)
(13078)
银行(13028)
(12762)
金融(12759)
(12523)
机构
大学(328643)
学院(323104)
(131956)
经济(129347)
管理(126994)
研究(114879)
理学(111110)
理学院(109773)
管理学(107838)
管理学院(107280)
中国(83557)
科学(72847)
(70966)
(58023)
(56018)
(54585)
研究所(53788)
业大(50503)
中心(49993)
财经(46411)
北京(44926)
(44299)
(44213)
师范(43894)
农业(43132)
(42477)
(41556)
经济学(40349)
经济学院(36510)
师范大学(36198)
基金
项目(229158)
科学(180891)
基金(168634)
研究(164813)
(148907)
国家(147775)
科学基金(125820)
社会(104538)
社会科(99166)
社会科学(99139)
基金项目(90142)
(86585)
自然(82785)
自然科(80881)
自然科学(80857)
自然科学基金(79405)
(74968)
教育(74919)
资助(69192)
编号(65046)
成果(52875)
重点(51796)
(51411)
(49002)
(47327)
课题(45007)
创新(44288)
科研(44146)
教育部(43742)
国家社会(43591)
期刊
(137332)
经济(137332)
研究(94772)
中国(57029)
学报(55148)
科学(51294)
(48785)
管理(44406)
大学(41041)
(39042)
学学(38554)
农业(34725)
教育(34109)
技术(25594)
(23460)
金融(23460)
经济研究(22685)
财经(22000)
业经(20640)
(18822)
(18669)
问题(18312)
图书(17478)
科技(16054)
资源(15742)
技术经济(15372)
(15255)
(15178)
理论(15062)
世界(14555)
共检索到458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明  郑锐豪  钟世川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都市圈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开展都市圈协同降碳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测度2003—2020年中国35个都市圈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2003—2020年,整体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上海等都市圈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起到中介桥梁作用;东部沿海成熟都市圈属于净受益板块,深圳等经济增长活力较强的都市圈属于经纪人板块,中西部资源禀赋丰裕的都市圈属于净溢出板块,武汉等都市圈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存在明显的传递特征;交通可达性越接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越大对都市圈之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明  郑锐豪  钟世川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托都市圈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开展都市圈协同降碳有助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测度2003—2020年中国35个都市圈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空间网络关联结构特征演化及其驱动因素,得出主要结论如下:2003—2020年,整体网络呈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但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上海等都市圈处于网络的绝对中心位置,起到中介桥梁作用;东部沿海成熟都市圈属于净受益板块,深圳等经济增长活力较强的都市圈属于经纪人板块,中西部资源禀赋丰裕的都市圈属于净溢出板块,武汉等都市圈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板块间存在明显的传递特征;交通可达性越接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差异越大对都市圈之间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有正向促进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吉雪强  刘慧敏  张跃松  
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测算省际土地利用碳排放,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应用QAP回归分析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驱动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空间网络特征,研究过程中,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关联性和稳定性整体增强。(2)东部沿海省市在空间关联网络中长期处于核心位置,西北与东北地区长期处于边缘位置,随着经济发展,中部与西部地区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作用逐渐加强。(3)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所在板块是空间关联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东部沿海省市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4)地理空间邻近性、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创新水平、能源消费结构、林地比重、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建议土地利用减排政策设计时重视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及其特征的可能影响。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孔凡文  李鲁波  
基于2007~2016年我国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10年来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并对省域建筑业碳排放量空间分异特征以及驱动因素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和估计。结果显示:建筑业碳排放东西方向上的空间分异程度大于南北方向,且总体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趋势;省域建筑业碳排放由单一因素为主导向多因素共同作用转化,且驱动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以期为制定差别化的建筑业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超  向思徽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超  向思徽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燕斐  王小斌  
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对我国30个省CO2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CO2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影响,空间计量研究方法比普通面板研究更适用。(2)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FDI、人均GDP、人口密度有助于减少中国CO2排放,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方叶兵  王礼茂  牟初夫  张宏  屈秋实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_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_2排放强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杨朝峰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天驹  贾磊  张晓慧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天驹  贾磊  张晓慧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黄杰  
基于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窗口DEA模型测度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利用社会网络和模体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二次指派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的农业生态效率互动紧密,全国联动效应显著;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非均衡关联关系大量存在;QAP回归结果表明,相似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相邻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振  李泽浩  
为更好制定中部地区碳排放削减策略,对中部六省2007—201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论文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城镇化率以及人口规模六个指标出发,构建碳排放测度及其驱动因素的灰色面板关联模型。在对中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整体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测算碳排放量与其驱动因素的时序灰色关联度和截面灰色关联度,并分省解析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部六省碳排放与驱动因素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率等驱动因素是影响各省碳排放总量的核心因素,而产业结构等驱动因素则因各省具体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近年来,中部地区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整体变得稳定。以上结论为促进中部地区节能减排、构建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梅  徐紫瑞  闫晓霞  杨晴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城乡、区域和收入阶层分析居民家庭碳排放及结构的演进情况,借鉴广义最小二乘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技术研究2012—2018年我国四大区域居民家庭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城市居民家庭碳排放大于乡村且呈上升趋势,二者差距随时间变大;(2)在三种分类标准下,食品烟酒、居住和生活用品类碳排放始终是造成各类家庭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3)2012—2018年,城乡差异、收入水平和交通出行在多数时间对四大区域家庭碳排放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