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7)
- 2023(8669)
- 2022(7186)
- 2021(6887)
- 2020(5780)
- 2019(13258)
- 2018(12798)
- 2017(23617)
- 2016(12994)
- 2015(14759)
- 2014(14396)
- 2013(14310)
- 2012(13456)
- 2011(12600)
- 2010(12553)
- 2009(11469)
- 2008(11381)
- 2007(9671)
- 2006(8520)
- 2005(7730)
- 学科
- 济(64040)
- 经济(63989)
- 管理(30602)
- 方法(30038)
- 数学(27797)
- 数学方法(27363)
- 业(27163)
- 企(20714)
- 企业(20714)
- 中国(18234)
- 学(14476)
- 农(13423)
- 地方(13363)
- 贸(12404)
- 贸易(12398)
- 易(12068)
- 财(10442)
- 业经(9998)
- 环境(9922)
- 农业(8959)
- 制(8913)
- 融(8788)
- 金融(8785)
- 银(8442)
- 地方经济(8429)
- 银行(8422)
- 和(8415)
- 行(8236)
- 发(7677)
- 理论(7397)
- 机构
- 大学(195909)
- 学院(191446)
- 济(84788)
- 经济(83476)
- 研究(76179)
- 管理(69237)
- 理学(60596)
- 理学院(59706)
- 管理学(58174)
- 管理学院(57821)
- 中国(57365)
- 科学(48216)
- 京(42820)
- 所(39667)
- 研究所(36941)
- 财(35089)
- 农(33140)
- 中心(32687)
- 财经(29001)
- 业大(28260)
- 经济学(28020)
- 院(27683)
- 北京(27518)
- 范(27488)
- 师范(27239)
- 经(26782)
- 江(26320)
- 农业(26262)
- 经济学院(25295)
- 科学院(23941)
- 基金
- 项目(136251)
- 科学(109460)
- 基金(103630)
- 研究(93826)
- 家(93658)
- 国家(93083)
- 科学基金(78368)
- 社会(62347)
- 社会科(59300)
- 社会科学(59286)
- 基金项目(53656)
- 自然(51700)
- 自然科(50575)
- 自然科学(50561)
- 自然科学基金(49669)
- 省(49060)
- 划(44261)
- 资助(43439)
- 教育(43037)
- 编号(34337)
- 重点(32415)
- 部(31458)
- 发(30111)
- 成果(28006)
- 国家社会(27788)
- 中国(27743)
- 创(27556)
- 科研(26710)
- 教育部(26497)
- 创新(26090)
共检索到279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慧 闫业超 岳书平 孟冰祥 王喜元
由于中国各地纬度、地形及海陆位置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避暑型气候。本文采用1993-2012年756个国家基本站和122个辐射站逐日气象数据,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模型计算各气象站点的人体感知温度,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舒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避暑型气候主要包括西南高原型、中东部山岳型、东北山地平原型、西北山地高原型和环渤海低山丘陵型5种地域类型;各类避暑型气候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西南高原型避暑气候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中东部山岳型避暑气候地势高、风速大,夏季舒适偏冷;环渤海低山丘陵型避暑气候地势低、湿度大,夏季舒适偏热且舒适度受海风影响明显;西北山地高原型避暑气候温度适宜、天气晴朗,但略显干燥;东北山地平原型避暑气候凉爽、风速不大、辐射不强、湿度适中,综合条件相对优越。从各类避暑型气候夏季人体感知温度的变化来看,环渤海低山丘陵型舒适期较短,其余类型舒适期相对较长,东北山地平原型和西北山地高原型人体感知温度曲线呈良好的单峰对称变化,其余类型大致呈单峰不对称形态。本文不仅丰富了避暑型气候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也可为避暑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指导人们的避暑旅游活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永勇 陈秋潭
洪水过程相似性挖掘对流域雨洪资源利用、水库防洪调度以及河流生态修复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淮河中上游流域16个水文站2006—2015年125场洪水过程数据为基础,采用洪水量、时间、变化率和形态等特征指标对完整洪水过程进行了全面刻画,以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辨识了流域内代表性洪水类型,揭示了各洪水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淮河中上游流域主要有5类代表性洪水类型,分别为长历时且变化剧烈型、多峰长历时型、尖瘦短历时型、矮胖型以及常规型。②从时间分布来看,2006—2015年间洪水类型数量呈现减少趋势,常规型洪水的比例逐渐增大;丰水年份(如2007年)、平水年份(如2006年)的洪水类型较多,而枯水年份(2011—2013年)洪水类型较少,以常规型和矮胖型洪水出现频率居多。③从空间分布来看,源头站点的洪水类型较多,中下游站点的洪水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从尖瘦型洪水过程逐渐转变为矮胖型,这与流域内水源涵养能力、工程调蓄能力以及降水多样性等有较大的关系。研究可为流域洪水信息挖掘和特征分析等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为淮河流域洪水的演变特征分析、水库防洪调控和雨洪资源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洪水特征 多元统计分析 淮河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贺芳芳 薛静 穆海振
根据上海地区徐家汇站1961年—1990年月太阳总辐射量与月日照百分率、月平均总云量、月相对湿度、月浮尘烟霾总数等气象要素,运用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原理,选定上海地区不同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公式,并用选定的公式计算出1991年—2008年宝山月太阳总辐射量值。然后根据宝山站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最小误差(6.3%)确定适合上海地区月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公式。最后依据确定的气候学计算公式推算上海地区各气象站1961年—2008年累年各月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上海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7月总辐射量最多,其次是8月和5月,6月正午太阳高度角虽最大,但天空遮蔽度比5月、7月、8月...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气候学计算 时空分布 上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冬平 徐铭恩 柳林
当前中国假药犯罪态势异常严峻,地理学在此领域尚未涉及,但社会对其防控有迫切需求。论文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的数据挖掘,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改进的k-medoids聚类算法等方法,探究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地域类型。研究发现:(1)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具有2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第一阶段该类犯罪的数量上升且“城际差异”扩大(2014—2015年),而第二阶段该犯罪的数量减少但“城际差异”缩小(2016年后)。(2)在空间分布上,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已由单核或双核(上海、深圳和广州等)的“聚拢分布”形态演变为多核的“扩散分布”形态,并且形成了较明显的“人字形”带状分布格局(如沿福建、浙江、江苏北上后,再向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等地蔓延扩散)。(3)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空间自相关显著,且存在不稳定的空间聚集现象,即高高集聚区和低高集聚区发生了迁移扩散(出现了由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朝北部、中部方向集聚的特征)。(4)在市尺度上,可将中国销售类假药犯罪的地域类型划分为上升型、下降型、波动型和低位型4种,且各类的城市数量与分布均存在明显差异。如上升型城市主要集中于北方地区;下降型城市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波动型城市集中在江浙地区、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低位型城市数量最多、分布最广。(5)最后基于案情词云解析的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城市销售类假药犯罪防控及社会治理的建议。如对于上升型城市,加强美容药和保健药网购及物流监管力度;对于下降型城市,做好实体店铺销售特效药或特色药的排查;对于波动型城市,推进并建立联合打击假药犯罪的协作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德福
基于标识物、生成机制、能动性和竞争性,将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面子观分划为外显型、人际型和依附型三种类型。三种面子观地域分布特征是:华北农村主导性面子观是外显型的,中部农村是人际型的,南方农村则是依附型的。乡村社会面子观的地域分布差异主要缘于乡村社会结构、地方性价值等社会基础存在差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鲁莎莎 关兴良 刘彦随 贺超
构建农业地域类型的辨识指标体系,采用农用地动态度、农用地优势度、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1996、2000和2009年106国道沿线样带区农业地域类型的时空格局、演进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的梯度分布规律,并在样带中南部形成"低谷区"。②农用地结构、利用程度与方式变化显著。耕地减少326.17×103hm2,北部快于南部地区,山地丘陵区快于平原农区;园地和林地逐渐向优势区集中,牧草地总体变化不明显;垦殖指数有所下降,耕地承载人口压力日益增加,水浇地面积比重大。③农业仍然是主要部门,其次为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果品、蔬菜生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样带区东部平原县农业优势高于西部山地丘陵县,而牧业比较优势则是西部高于东部,林业比较优势呈由南向北逐渐增强的态势,南部渔业优势突出。④农业投入产出效益逐年递增,且有加速趋势。⑤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演变受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变化、经济增长、技术革新和政策体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各时期的主导驱动机制有所差别。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任婧宇 彭守璋 曹扬 霍晓英 陈云明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环境与经济影响重大,研究其在小地理尺度上的时空变化趋势对该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适应性策略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CRU 1901—2014年逐月气候数据集,利用Delta空间降尺度方法对该数据集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降尺度处理并评价,最后采用距平、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方法分析该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使用Delta法将分辨率为0.5°×0.5°的月降水量和月均温数据降尺度到分辨率为1 km×1 km的网格上是可行的,其中线性插值法最适合该区降尺度过程。2)1901—2014年该区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均温以0.1℃/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与气候平均值相比,20世纪60年代为相对湿冷期,80年代以后为相对干暖期;年降水量在该区西部地区(面积占3.05%)以0.24 mm/10 a~3.52 mm/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年均温在西部以外地区(面积占91.30%)以0.02℃/10 a~0.17℃/10 a的速率由西南向东北显著上升。3)1981—2010年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面积占92.02%)相比气候平均值变干变暖,西部以外地区(面积占7.98%)变湿变暖;年降水量只在民和及其以南极少数地区(面积占0.05%)以17.25 mm/10 a~27.93 mm/10a的速率显著增加,年均温在西部以外地区(面积占87.61%)以0.23℃/10 a~0.71℃/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在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策略时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璐嘉
私家藏书楼作为一种物态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反映出中国私家藏书中丰富的文化意蕴。传统研究多注重于对藏书楼个案的研究或史实考述,缺乏从宏观上对私家藏书楼分布特征的整体研究。文章通过提取史料中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数据,建立地理时空数据库,以文化地理学为研究视角,运用GIS可视化和空间分析法,展现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历史空间演变规律,并以此对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私家藏书楼的时空分布总体上呈现聚集型,在空间上构成以“江苏—浙江—上海”为高密度核心区的环东南滨海的弧形分布格局,在时序上经历了“基础—兴盛—缓慢—繁荣—鼎盛—收缩”的历史轨迹,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表现特征。私家藏书楼的时空演变过程体现了私家藏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文化扩散现象,其分布特征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紧密相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洁 吴小根 丁蕾
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到2005年12月国务院审定并公布第六批以来,我国已建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处。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保护独特的景观资源、提供良好的旅游活动场所、建立稳定的科教活动基地等。统计分析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域分布上的数量特征,并总结出东、中、西部的景观分布类型,认为我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空间发展不平衡、地域特色鲜明、区域间差异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胡凝 姚克敏 袁潜华 贾士荣 何美丹 江晓东 徐立新 胡继超 裴新梧
【目的】陵水、三亚、乐东三县(市)是各类水稻(包括转基因水稻)冬季南繁的主要基地或中心。计算并绘制海南南繁区乡镇尺度水稻基因飘流的最大阈值距离图,为南繁水稻育种设置合理的隔离距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已建立的水稻基因飘流模型和阈值分析方法,依托南繁区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了该区域乡、镇尺度向不育系和栽培稻基因飘流的最大阈值距离(the 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 of gene flow,MTDs),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参照中国农业部有关水稻种子生产的质量标准,阈值分别设为1%和0.1%。【结果】南繁区向不育系的MTD1%平均值为(110±31)m,最短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超 马民涛 于肖肖
据华北西部区域四个主要城市2003-2012年API日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地面气象要素数据,分析API时空分布特征以及API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来探索区域大气环境污染形成与控制因素。结果显示:1四座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在2003-2012年呈逐步改善,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2四城市气象因子可降维为高温天气、大风天气、降水天气三个因子。3四座城市API与降维后的气象因素存在相关性:API与高温天气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大风天气呈现不同相关性,与降水天气无相关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冬晖
薤山———“中国南避暑山庄”冬晖薤山,谓之湖北谷城“祖山”。因盛产“薤白”得名。此处面朝襄阳,背靠神农架,西与武当山遥相呼应,南与自然风景区“南河小三峡”毗邻相连。因气候宜人、林木苍翠、名胜众多、景观奇特、传说神秘而名扬海内外,素有“中国南避暑山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姗姗 束炯 徐建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NO2污染日趋严重。利用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臭氧监测仪)数据得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5个城市2004年10月~2009年7月的NO2浓度月均值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5个城市的NO2浓度变化特征。并根据2007年1月~2008年12月5个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的NO2污染API指数,推算出近地面NO2浓度月均值,与OMI遥感数据反演的对流层柱浓度进行比较,两组数据有较一致的变化趋势。根据OMI数据得到的该5个城市2005~2008年的NO2浓度年均空间分布,发现中心城区NO2浓度值远高于郊区,形成了城市气候的"混浊岛效应",这与发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吾扬 王富年
港口建设条件的地域类型,即根据港口的地理位置,港湾的自然和经济环境以及港市建设的具体条件,所进行的海岸和河段的地理类型划分。它是对港口进行地理研究的核心部分,为其它学科如港口和水道工程、城市对外交通,水运经济等难以全面涉及的内容,也是国家港口开发、海岸带利用和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跃彬 樊仙 毛均 李如丹 余翔凌
【目的】研究分析中国主产蔗区气候生态特征,为甘蔗产业规划发展、选择甘蔗优良品种、应用科学栽培技术、提高甘蔗糖料生产能力提供科学基础。【方法】根据甘蔗的生态适应性要求,以中国甘蔗主产区(广西、云南、广东)的69个县(市、区)的自然气候特征指标,进行空间分布的生态聚类分析研究,以气候相似性原则进行蔗区气象生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中国广西、广东和云南的69个甘蔗生产县(市、区)被划分为6组生态蔗区,即亚热带湿润少光照蔗区,亚热带湿润低蒸发蔗区,热带湿润蔗区,亚热带半湿润蔗区,亚热带高湿蔗区,亚热带湿润多光照蔗区。【结论】广西蔗区主要属于亚热带湿润少光照蔗区和亚热带湿润低蒸发蔗区,年平均气温高,降雨量丰富,但日照时数少,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相对湿度大;云南蔗区分为滇西为主的亚热带湿润多光照蔗区和滇南为主的亚热带半湿润蔗区;广东蔗区以粤西为主,属于热带湿润蔗区,具有高温多雨高湿的特点。
关键词:
甘蔗 气候生态 分布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