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46)
- 2023(4220)
- 2022(3338)
- 2021(3399)
- 2020(2586)
- 2019(6085)
- 2018(5684)
- 2017(10402)
- 2016(5315)
- 2015(6288)
- 2014(5949)
- 2013(6086)
- 2012(5836)
- 2011(5522)
- 2010(5246)
- 2009(4878)
- 2008(4808)
- 2007(3908)
- 2006(3468)
- 2005(3309)
- 学科
- 济(28284)
- 经济(28258)
- 方法(12580)
- 数学(11865)
- 数学方法(11839)
- 中国(11825)
- 管理(11824)
- 业(10552)
- 贸(8529)
- 贸易(8523)
- 易(8443)
- 企(7047)
- 企业(7047)
- 农(6799)
- 关系(5197)
- 制(5035)
- 出(5014)
- 财(4806)
- 银(4717)
- 银行(4717)
- 行(4660)
- 业经(4477)
- 发(4477)
- 融(4440)
- 金融(4440)
- 环境(4250)
- 农业(4198)
- 出口(4113)
- 出口贸易(4113)
- 口(4113)
- 机构
- 大学(84231)
- 学院(79906)
- 济(45854)
- 经济(45421)
- 研究(35380)
- 中国(28377)
- 管理(28374)
- 理学(24386)
- 理学院(24097)
- 管理学(23941)
- 管理学院(23786)
- 京(18561)
- 财(18424)
- 科学(17529)
- 所(17077)
- 经济学(16582)
- 研究所(15705)
- 财经(15264)
- 经济学院(14947)
- 中心(14420)
- 经(14378)
- 北京(12600)
- 院(12546)
- 财经大学(11686)
- 科学院(11157)
- 社会(10569)
- 研究中心(10557)
- 范(10452)
- 农(10444)
- 师范(10401)
- 基金
- 项目(53572)
- 科学(43720)
- 基金(42987)
- 研究(40557)
- 家(37915)
- 国家(37685)
- 科学基金(31650)
- 社会(29748)
- 社会科(28372)
- 社会科学(28369)
- 基金项目(21241)
- 资助(17929)
- 教育(17919)
- 自然(17654)
- 自然科(17286)
- 自然科学(17281)
- 自然科学基金(17030)
- 中国(16013)
- 省(15361)
- 划(14883)
- 国家社会(14615)
- 部(14330)
- 编号(13816)
- 教育部(12729)
- 重点(12395)
- 成果(11949)
- 发(11932)
- 重大(11659)
- 人文(11268)
- 社科(11163)
共检索到123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璇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成功且彰显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问题导向,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对于一以贯之走好这条道路意义重大。从历史源流、逻辑起点和时代走向三个层面把握其历史逻辑,中国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源流一脉相承,中国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中华民族近代探索实践成为它诞生在中国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道路以其新特征和独特优势不断彰显必然成功的时代走向。
关键词:
中国道路 历史逻辑 源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王丽萍 祝林林
中国道路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坚持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坚持中国道路并不是坚持其他道路,而是坚持以持续发展为第一要义的道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的道路、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底色的道路、以中国特色为显著特征的道路、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的道路。坚持中国道路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从而赓续发展中国道路与续写中国道路的辉煌成就,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方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思林
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是对近代百年中国问题的回答。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也是对这个问题回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构成了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三重逻辑变奏。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是夺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可靠保障,不仅具有国家意义也具有全球治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道路 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 时代价值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明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融合以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互为支撑、均衡协调的发展状态。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历史方位和独特优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潜能充足、前景广阔。农民形态、产业形态、城乡形态三大经济形态的演化,预示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底层逻辑的变动趋向。面向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在产业政策、城乡融合、农村改革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战略选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崔凯
农业强国是基于国际比较的多维动态概念。通过对世界农业强国做出界定和分类,本文研究中将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归纳为“四强一高”,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业发展水平高。建设农业强国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基于经济发展形势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建设农业强国有充分的条件保障,必须把握时机并抓紧推进。对若干关键指标进行预测分析,研判中国最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越农业强国门槛;在时序安排上,于2035年奠定建成农业强国的基础,于2045年建成农业强国。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国道路,采用分阶段稳步推进和分地区、分产业、分主体的分类推进战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强国支撑体系,创新农业补贴和保障手段,明确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扶持重点,以建设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农业强县为主抓手,大力提升农业发展内生能力,增强农业发展韧性,尽快使中国由农业大国迈入农业强国。
关键词:
农业强国 中国道路 推进战略 支撑体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郑锦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中,既要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特征进行历史性与制度性分析,又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敏 高露 王鹏
社会化大生产蕴含着两种不同的发展逻辑:一种是以价值生产为目的、将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手段的"颠倒"的发展逻辑;一种是以使用价值生产为基础、将满足整个社会需要作为根本目的的"真正"的发展逻辑。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正在践行的是后一种逻辑,即以满足整个社会需要为根本目的的"真正"的发展逻辑。在此过程中,中国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任务,制定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就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在完成高速发展、迈向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的发展战略,它的实现依赖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越 姚位燕 赵春生
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国家审计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清晰脉络,为指导国家审计实务工作提供依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历史、国家审计本质、国家审计职能、国家审计质量、国家审计体制、国家审计风险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等七大理论问题。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理论体系 未来展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万腾 周宇晗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贫困治理为全球反贫困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但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难以避免的市场缺陷,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贫困治理必然坚持政府集成。四十年减贫道路中的政府集成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集成;政府主体与其他主体的集成;"扶志"与"扶智"的集成;输血与造血的集成;"精准"方略的集成和"政策"扶贫的集成。新时代全力应对"最难啃硬骨头",须进一步强化政府集成,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集成,并将扶贫开发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晓晶 董昀 李广子 李俊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本文力图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系统把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丰富内涵。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逻辑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金融工作始终围绕推进现代化这条主线展开,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从理论维度看,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经由“两个结合”这一根本途径开拓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其基本要义体现为“八个坚持”。从现实维度看,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使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为立足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从理论逻辑出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统筹协调好五对逻辑关系,又要从党的宗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四个维度来深刻认识。从历史逻辑出发,回顾了建党百年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实践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实践逻辑出发,在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短期面临着粮食供需结构分化问题;中长期内部发展面临保产能稳增长的难点压力与粮农和粮食主产区的短板弱项,外部供给则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引致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立足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中国的国情、世情、农情、粮情,应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握好土地的长期稳定性和发展灵活性的平衡,使农业生产关系更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共同赋能粮食产能;率先实现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农收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优化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布局,共同扛起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政治责任;加大财政金融支农力度与风险监测,提高粮食产业风险保障水平;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完善粮食流通与储备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粮食更高品质消费需求;提高国际贸易与关键物流通道掌控力,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