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1)
2023(14785)
2022(12423)
2021(11606)
2020(9676)
2019(22077)
2018(21511)
2017(41517)
2016(21552)
2015(24212)
2014(23952)
2013(23727)
2012(21760)
2011(19343)
2010(18969)
2009(17587)
2008(16833)
2007(14539)
2006(12645)
2005(11086)
作者
(59406)
(49757)
(49492)
(47411)
(31884)
(23909)
(22521)
(19387)
(19084)
(17477)
(17272)
(16644)
(15822)
(15612)
(15436)
(15322)
(14783)
(14326)
(14235)
(14130)
(12320)
(11916)
(11872)
(11499)
(11309)
(11115)
(10791)
(10362)
(9919)
(9745)
学科
(110660)
经济(110472)
管理(62451)
(58666)
(48261)
企业(48261)
方法(47083)
数学(41039)
数学方法(40604)
中国(27859)
(24911)
(24446)
地方(21797)
业经(21742)
(19557)
(18828)
贸易(18815)
(18335)
(16819)
农业(16634)
(15645)
(14990)
财务(14952)
财务管理(14925)
环境(14852)
理论(14424)
(14370)
金融(14368)
(14215)
银行(14200)
机构
大学(310307)
学院(308412)
(145284)
经济(142959)
管理(121049)
研究(107233)
理学(105363)
理学院(104265)
管理学(102646)
管理学院(102057)
中国(81614)
(63729)
(63498)
科学(60479)
财经(51739)
(51670)
中心(48493)
(47430)
经济学(47179)
研究所(47059)
(44988)
(42576)
经济学院(42346)
业大(41488)
北京(39765)
财经大学(38888)
(38519)
(38294)
师范(37955)
农业(34872)
基金
项目(210932)
科学(169584)
基金(159381)
研究(153945)
(138540)
国家(137466)
科学基金(119534)
社会(105415)
社会科(99427)
社会科学(99402)
基金项目(83553)
(78177)
自然(75234)
自然科(73610)
自然科学(73593)
自然科学基金(72352)
教育(70255)
(66547)
资助(65042)
编号(58701)
(48958)
重点(47447)
成果(46748)
国家社会(45561)
(45535)
(43960)
教育部(43090)
人文(41751)
创新(41199)
科研(40762)
期刊
(154905)
经济(154905)
研究(93312)
中国(55549)
(50394)
管理(45704)
学报(44335)
科学(43439)
(40185)
大学(35259)
学学(33609)
农业(27664)
经济研究(27330)
财经(27006)
(26950)
金融(26950)
技术(26714)
教育(25442)
(23491)
业经(21990)
问题(20474)
(17752)
技术经济(16650)
世界(16556)
统计(16399)
国际(15488)
(15218)
(14631)
(13629)
商业(13120)
共检索到452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汪宗顺   杨红强   张寒  
造林增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可行与社会最优视角下,中国造林增汇潜力如何以及是否具有成本有效性需要重新审视。本文基于遥感影像数据,构建造林决策模型,分别从经济可行和社会最优视角出发,对中国可造林区域进行识别,并对中国造林增汇的潜力及成本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中国满足自然可行的造林面积为6657.57万公顷,但其中仅有15.34%和57.07%的土地满足经济可行和社会最优条件。(2)在社会最优条件下,造林活动将每年提供1.34亿吨二氧化碳的碳汇边际增量,但其对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率仅为9.56%~14.84%。而从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看,造林碳汇的边际成本分别为31.55~242.73元/吨二氧化碳和95.45~1419.33元/吨二氧化碳。在当前碳价下,无法由市场自发引致社会最优的造林增汇潜力。(3)相比于区域碳减排路径,中国造林增汇整体上具有成本有效性,但区域间差异较大,其中再造林比新造林具有更高的增汇强度和更低的碳汇成本,成为中国造林增汇的主要方向。据此,本文提出不同地区实现碳中和的最优路径选择。本文为中国造林增汇潜力和成本有效性测算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强化造林增汇对碳中和贡献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伟光   许骞骞   羊凌玉   刘宇  
准确评估中国林业增汇潜力及其经济影响是科学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的关键。本文在总结中国已有林业增汇潜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eta分析方法识别了中国林业增汇潜力评估差异的关键原因,并对中国未来林业增汇潜力进行了重新预测;进而基于改进的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林业增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1)未来中国林业增汇空间较大。综合考虑森林地上生物量碳库、地下生物量碳库和土壤碳库情景下,中国森林总碳储量与年均碳汇增量,将分别从2020年的177.10亿吨碳和每年9.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60年的340.91亿吨碳和每年15.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林业增汇有助于缓解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经济代价。随着林业增汇规模扩大,2060年中国GDP累计降幅从4.19%减少到2.01%,所有行业平均降幅从7.77%下降至3.94%。(3)林业增汇有助于降低边际和平均减排成本。2060年碳价格从12222元下降至863元,边际减排成本下降93%;平均减排成本从2688元下降至1882元,降幅达到30%。(4)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林业增汇存在最优空间。基于平均增汇成本分析,中国林业增汇的最优空间在25亿~30亿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府应尽快将林业增汇纳入碳中和方案,重视林业增汇评估方法与相关政策研究,合理确定林业增汇发展目标以及需重点关注碳减排技术研发及其动态演变关系等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小全  李怒云  武曙红  
分析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林业项目的利弊因素,阐述在我国开展CDM造林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对影响CDM碳汇市场主要因素的分析,估计了我国CDM造林项目的潜力。结果表明,在我国实施CDM造林项目是可行的,我国在第1承诺期CDM碳汇市场的份额估计最高可达20%。我国应尽快启动CDM造林试验项目,并开展相关的能力建设以及政策和方法学的研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雷杰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开始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诸如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等。身处重要机遇期的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速会怎样变化?本文利用Phillips and Sul(2007)分析俱乐部收敛的方法来选择与中国相似的国家或地区,并基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数据在生产函数的框架下预测未来中国经济表现,分析经济结构问题。结果发现,在2025-2045年期间中国的潜在产出增长率会逐年下降,仅考虑产出水平的预测结果为3.5%,但在考虑了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后,预测结果调整为5.1%。中国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采取优化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产业升级等措施将产出增长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唐旭  
去年11月去瑞士巴塞尔参加BIS主办的央行研究工作会。会上,一位研究主管问我:你说中国经济增长还能保持多久?我说,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二十多年,还有巨大的潜力增长下去。中国的人均GDP才1200美元左右,比起发达国家的至少1万美元的人均GDP,还差得很远。即使在经济普查后,人均GDP也只是增至1500美元左右,差距还很大。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姜霞  黄祖辉  
经济增长率放缓是当前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最为重要和现实的情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发展林业碳汇是否具有潜力?本文以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ERS)的经济预测为基准情景,将全球林产品模型(GFPM)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汇估计方法相结合,模拟出2015~2030年中国森林资源存量和相应的碳储量、碳汇量,并设定经济增长率为8%的高速增长情景与基准情景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增长率为8%的经济高速增长,基准情景下中高速经济增长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森林生态服务供给的增加,从而能够促进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和谐互动、良性循环。在基准情景和高速增长情景两种发展情景下,中国自主减排承诺中...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刚  
中国房地产价格不仅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更体现出了城市群与非城市群的差异以及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差异。因此,基于城市群视角审视经济增长对房价变动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本文以中国最具代表性且发展最为成熟的长三角、京津冀及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以探讨城市群视角下,经济增长对房价上涨的空间效应。实证分析发现:在考虑城市群空间效应背景下,经济增长率对房价上涨率的正向影响弱化,甚至变得不再显著。这是城市群内城市间房价的空间效应、经济增长与房价变动的交叉效应作用的结果。这启示我们,经济增长率对房价上涨率的影响在具有不同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城市群中呈现出不同的结果,体现出不同的城市群发展阶段会影响经济增长率对房价上涨率的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谢畅   马弘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对中国各省1992~2022年的增长来源进行分解,发现中国区域人均GDP差距在缩小,这种收敛主要是人力资本差距缩小和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缩小造成的。劳动力占比变化和资本投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跨国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已经从资本缺乏阶段走向资本富余阶段,资本回报率显著降低。和同阶段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比较表明中国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国际贸易数据反推得到出口隐含生产力,发现人均GDP还有向出口隐含生产力收敛的潜力。最后,本文基于上述发现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主要在于:提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向出口复杂度高的产品和服务转型;降低国内贸易壁垒。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涓  李辉  
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普遍认可的规律 ,但是我国在上世纪 90年代初期以来 ,服务业比重在一个低水平上保持稳定 ,有悖规律。这种现象的产生 ,有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经济体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认识和政策、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内部结构的变化 ,并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多个角度 ,用不同的数据样本 ,分析了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 ,并建立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城市化等因素变化对服务业今后发展的影响。预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服务业比重会在我国人均GDP上了一个新台阶后明显提高。最后提出了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T.V.Uskova  陈宁  
一、全球经济增长现状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另一场衰退。2011年生产增加量大幅度衰减。联合国在"2012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中预测:2012-2013年间世界经济将出现增长滞缓现象。2012年的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减缓。欧元区经济下降了0.6个百分点,而美国的经济形势相对复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值从3.5%下降到3.3%。亚太地区经济之前表现出良好动态,现在却表现出明显的反向增长趋势。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长率也略有降低。中国媒体曾引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话,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为7.7...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传统的长期(BQ)约束对中国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进行时变分解,考察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给冲击解释了绝大部分产出波动,并存在"斜率之谜",但单变量分析表明中国产出的持久成分并不高。采用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相关的BQ约束依然出现斜率之谜,并且需求冲击显得过于重要,符号约束成功避免了斜率之谜。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前需求冲击的重要性更高,但危机后两者相当,后危机时期产出波动下降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所致。本文认为需求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下降是导致后危机时期经济趋稳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传统的长期(BQ)约束对中国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进行时变分解,考察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给冲击解释了绝大部分产出波动,并存在"斜率之谜",但单变量分析表明中国产出的持久成分并不高。采用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相关的BQ约束依然出现斜率之谜,并且需求冲击显得过于重要,符号约束成功避免了斜率之谜。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前需求冲击的重要性更高,但危机后两者相当,后危机时期产出波动下降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所致。本文认为需求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下降是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徐徕  
基于设区市层面数据,第一,本文证实了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适用于中国,且最优金融结构是通过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来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第二,该文借助面板门槛模型,发现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提升,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可见我国实际金融结构偏于最优金融结构,发展资本市场十分必要。本研究也为衡量金融结构缺口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法。第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省际层面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两个层面数据都表现出一致的结论,提高了本文结论可信度。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兴芬  张荣  
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斯密式增长,未来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会逐渐被熊彼特式或奥尔森式替代。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呈现的周期性规律,本轮经济低迷期会持续到2019年左右。本文利用CD函数和LuCas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实证分析出1978~2013年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8和0.3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扣除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合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预测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国培  王伟斌  张习宁  
本文详细测算了我国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函数法,综合考虑了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得到要素投入的动态产出弹性,以对我国1978-2012年的潜在产出进行测算。进而,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主要变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预测。根据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16-202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约7%。未来几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负面影响,应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