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2)
- 2023(5476)
- 2022(4564)
- 2021(4373)
- 2020(3615)
- 2019(8536)
- 2018(8210)
- 2017(15693)
- 2016(8354)
- 2015(9688)
- 2014(9283)
- 2013(9562)
- 2012(8961)
- 2011(8519)
- 2010(8122)
- 2009(7360)
- 2008(7245)
- 2007(5956)
- 2006(5241)
- 2005(4794)
- 学科
- 济(40947)
- 经济(40917)
- 方法(21240)
- 数学(20178)
- 数学方法(20087)
- 管理(18136)
- 业(17163)
- 中国(13168)
- 企(12047)
- 企业(12047)
- 贸(11642)
- 贸易(11635)
- 易(11488)
- 农(9487)
- 财(7051)
- 银(6475)
- 银行(6459)
- 制(6448)
- 业经(6386)
- 行(6325)
- 融(6195)
- 金融(6195)
- 关系(6006)
- 农业(5937)
- 学(5891)
- 出(5837)
- 环境(5653)
- 发(5163)
- 出口(4748)
- 出口贸易(4748)
- 机构
- 大学(126120)
- 学院(121758)
- 济(64703)
- 经济(63944)
- 研究(48763)
- 管理(44625)
- 中国(40062)
- 理学(38710)
- 理学院(38263)
- 管理学(37780)
- 管理学院(37567)
- 京(26687)
- 财(26350)
- 科学(26142)
- 所(24303)
- 经济学(22615)
- 研究所(22365)
- 财经(21951)
- 中心(21258)
- 经济学院(20550)
- 经(20496)
- 农(20090)
- 北京(17466)
- 财经大学(16799)
- 院(16603)
- 业大(16601)
- 农业(15949)
- 科学院(15266)
- 江(14965)
- 范(14836)
- 基金
- 项目(82102)
- 科学(66049)
- 基金(64364)
- 研究(58730)
- 家(56996)
- 国家(56636)
- 科学基金(47909)
- 社会(41383)
- 社会科(39619)
- 社会科学(39611)
- 基金项目(33065)
- 自然(29316)
- 自然科(28716)
- 自然科学(28708)
- 自然科学基金(28303)
- 资助(27644)
- 省(26972)
- 教育(26781)
- 划(24563)
- 部(20759)
- 编号(20543)
- 中国(20047)
- 国家社会(19336)
- 重点(18829)
- 教育部(18204)
- 发(17471)
- 成果(17005)
- 创(16805)
- 人文(16611)
- 大学(16322)
共检索到182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志远
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给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货币数量过多引起的物价的普遍上涨,据此,治理通胀的唯一政策选择就是提高利率紧缩信贷以达到控制货币数量和稳定物价的目标。与之相对,非货币因素的通胀,最基本的特征是物价上涨同货币数量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物价上涨在前,货币数量增加在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价格放开后,提高利率、紧缩信贷、控制货币发行一直是治理通胀的基本政策手段,但是1993年,利率大幅度提高了,货币也紧缩了,物价却依然不断上升。为什么会这样?回答只能是过去几年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已经改变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微观基础,产生了非货币通胀压力,使简单的货币紧缩对之无能为力。进入1994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永兵
我国通货膨胀中的非货币因素许永兵货币主义经济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数量过多是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唯一政策选择就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然而,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近年来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单纯是货币供给过多问题,还有非货币因素。单靠货...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周策群
我国通货膨胀中的货币因素和非货币因素周策群我国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产生通胀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求防治的对策。但一般的分析方法,仍然离不开传统的“需求拉支”、“成本推进”等等。本文试图变换一种角度,从货币和非货币因素两个方面对形...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彦斌 唐诗磊 李杜
研究表明,M0,M1,M2均对我国通货膨胀没有影响,且不能预测通货膨胀。因此,在短期内不能单纯采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但是,即便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没有影响,仍不能否认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意义,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地发行货币。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益平 王勋 华秀萍
本文研究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我们分别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了月度同比和月度环比数据。研究表明,过剩流动性、产出缺口、房价和股价对通胀会产生正向影响。结构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冲击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前5个月,10个月后基本消失。我们发现,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胀的重要因素。考虑到资产价格对通胀的溢出效应,中央银行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走势。同时,管理流动性的措施仍然是控制通胀的主要手段,然而进一步推进利率和汇率的自由化进程至关重要。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过剩流动性 产出缺口 资产价格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潜力
本文扩展Gamber&Hung(2001)的分析框架,研究国际因素对通货膨胀传导渠道的非线性转换。基于此,本文构建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数据信息集,使用动态因子模型刻画国际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非线性传导效应。结果表明:国际因素最终通过资本渠道和贸易渠道对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共同传导效应和特质传导效应,两类传导效应都随着中国对外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具有非线性。随着我国以刺激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缓慢转型,国际因素对中国通胀的传导效应将适当减弱。影响中国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可综合为6个国际共同因子,其中国际成本因子、国际能源因子、国际货币因子和对外贸易因子对当前通货膨胀形成负向非线性共同传导效应,并且国际成本因子和...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蔡则祥 吴胜
2007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问题日趋严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却不明显。本轮通货膨胀不同于以往历次的通货膨胀,它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由多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综合型"通货膨胀。因此,采取单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运用多种调控政策,协调配合,共同防治。
关键词:
通货膨胀 CPI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鸿武 王珂英
货币搜寻理论清晰刻画了货币交易媒介的本质功能,已成为研究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等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对货币搜寻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使用货币搜寻模型和福利三角形法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估计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基于货币搜寻模型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估计的结果更为可靠,与通货膨胀率为0相比,中国10%的通货膨胀率造成的福利成本约为收入的1.2%,高于采用福利三角形法得到的估计结果。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成思 佟冠良 王麟锴
现阶段中国的通货膨胀多被认为是结构型或者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然而,本文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货币扩张背景下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根本性驱动因素。本文分析框架基于莫尔兹(Meltzer)新货币主义学派的资产市场均衡理论,并结合存在供给与需求双向结构性失衡的拓展AS-AD模型。本文认为,非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与长期利率管制是我国货币扩张通过房地产价格向总体通货膨胀传导的金融制度基础。从通货膨胀治理的制度性安排来看,突破以需求管理为主导的现有模式,把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管理作为基础是当前更值得考虑的制度性抉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欣 王文平 吴湘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昆亭 郑文风
通货膨胀福利成本问题是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本文在研究传统的(Bai- ley(1956)定义的消费者剩余的估计方法)和当前流行的Lucas(2000)一般均衡框架下,用补偿思想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的估计方法)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估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中国1992—2005年的数据,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我国的通胀福利成本分别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认为:名义扭曲是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的根源,过度的扭曲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严重。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社会福利成本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强 胡静
文章综合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混合性预期以及以因子模型为代表的有限理性预期模型,利用1990~2011年的年度和月度数据,对比检验了我国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是有效的,即公众充分利用了宏观经济变量来预期通货膨胀,但公众在长期中低估了通货膨胀,即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存在系统性错误。
关键词:
通胀预期 预设预期模式 系统性错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正新 邓昊赟
总的来说,公众的通胀预期是一种有限理性的适应性预期,呈现为非均衡与波动性,并具有常态性、适应性、波幅逐渐收窄等特点。在中国,近年来呈现出两个连续型、两个间断型通货膨胀预期陷阱区域。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在中国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现实性,年GDP计划增长率与年计划通胀率对通胀预期偏差产生显著的影响,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目标在引导居民通胀预期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通胀预期非均衡波动的主导诱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成思 唐兆丰
随着中国外汇制度的不断改革,人民币汇率变化同通货膨胀的关系一直是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汇率变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即本币对外升值,物价下跌,反之则上涨。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中国近年的实际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分析两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在剔除了非预期因素带来的影响并对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后,本文利用格兰杰(Granger)检验判定两指标的因果关系,并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计量分析表明,人民币升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和通货膨胀程度有负相关关系。即使这样,政府当局在制定政策治理通货膨胀时,不能一味运用本币升值的手段,还应注意采取其他各种政策组合,以期收获满意的效果。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王治平
我有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老同学,在我们的校友网上发帖,问一些关于货币与通货膨胀的问题。说"不太明白货币政策、货币投放量与实质经济之间的关系究竟应怎么把握。老百姓只知道钞票印多了会通胀,就像这几年人们所看到的。""发展增长了的经济,必然需要相应更多的货币来‘标示’,央行怎么把握增发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