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4)
2023(7407)
2022(6237)
2021(6144)
2020(4958)
2019(11361)
2018(10950)
2017(20743)
2016(11102)
2015(12506)
2014(12258)
2013(12140)
2012(11658)
2011(10807)
2010(10784)
2009(10123)
2008(9910)
2007(8676)
2006(7905)
2005(7260)
作者
(31044)
(26057)
(25844)
(24924)
(16745)
(12300)
(11607)
(10096)
(10007)
(9350)
(8999)
(8569)
(8475)
(8394)
(8327)
(8059)
(7817)
(7484)
(7431)
(7247)
(6679)
(6364)
(6271)
(5960)
(5937)
(5882)
(5790)
(5520)
(5239)
(5184)
学科
(47468)
经济(47423)
管理(30074)
(29464)
(21687)
企业(21687)
方法(18837)
中国(18484)
数学(17281)
数学方法(17101)
(14897)
(12775)
贸易(12769)
(12594)
(11664)
(10031)
(9915)
农业(9701)
(9325)
银行(9312)
(9112)
业经(8714)
(8661)
(8475)
金融(8475)
技术(8094)
及其(7907)
地方(7652)
环境(7650)
(7161)
机构
大学(160563)
学院(159270)
(78743)
经济(77485)
研究(65186)
管理(59875)
中国(52200)
理学(50951)
理学院(50316)
管理学(49688)
管理学院(49371)
科学(36222)
(35562)
(35288)
(33047)
研究所(29999)
中心(28277)
财经(27413)
经济学(25543)
(25267)
(24277)
北京(23681)
(23617)
经济学院(22926)
(22651)
(20889)
师范(20771)
财经大学(20362)
科学院(20152)
业大(19425)
基金
项目(103542)
科学(83791)
基金(78356)
研究(78160)
(68583)
国家(68075)
科学基金(57762)
社会(51670)
社会科(49110)
社会科学(49103)
基金项目(39588)
自然(35579)
(35461)
自然科(34780)
自然科学(34771)
教育(34565)
自然科学基金(34203)
资助(33082)
(32135)
编号(29951)
成果(25231)
(25226)
重点(23753)
中国(23743)
(23451)
国家社会(22699)
(21780)
教育部(21712)
课题(21255)
创新(20546)
期刊
(86698)
经济(86698)
研究(54967)
中国(34592)
(24742)
管理(24096)
科学(23070)
(22260)
学报(20972)
(19092)
金融(19092)
大学(16357)
教育(15797)
农业(15576)
经济研究(15335)
学学(15239)
财经(13976)
(12636)
技术(12370)
(12207)
国际(11763)
业经(11614)
问题(11267)
世界(11228)
(9090)
技术经济(8234)
(8176)
论坛(8176)
资源(8152)
科技(8132)
共检索到253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华春  王英杰  
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是该领域科技活动的重要保障。以2007—2020年期间212份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央科技政策文件作为分析样本,采用共词和聚类方法,分析不同时期适应性科技政策主题聚焦点演进和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技术研发”“技术成果应用推广”“资金保障”“监测应急能力发展规划”“水利科技发展支持”等主题发生了明显的政策逻辑变迁。整体来看,适应性科技政策呈现密切结合国家气候适应战略演进而深化发展的特点,未来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应进一步引导适应技术科研方向,助力气候适应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财政、信息等资源支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许端阳  王子玉  丁雪  李达净  宋阿琳  
系统地梳理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世界主要国家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共性特征,基于ND-GAIN指数对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进行国际比较。在此基础上,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提出优化研发布局、加强技术扩散、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提升适应标准、政府绿色采购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景博  冯相昭  
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减缓和适应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类主要措施,在气候变化减缓行动难以很快奏效的情形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适应战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更为紧迫的选择。一个有效的适应行动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而公众和决策层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适应行动机制的形成基础。本文以银川阅海湿地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研究案例,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两个层次进行讨论,比较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及其对适应措施的评价和需求,以期对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认知基础研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社会公众和决策层,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基础均已基本形成,但公众的认知基础要弱于决策层,并且在认知的准确程度上低于决策层;公众和决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伟  
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农业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通过对欧盟、美国及澳大利亚在农业领域对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研究分析,提出对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傅  何霄嘉  
回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以及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发展动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适应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已经获得了与减缓同等的重要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谈判议题已经从初期单纯关注资金及技术开发和转让机制发展到实施具体的适应计划和行动,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6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或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政策,包括法律、框架、战略、规划、行动方案等,最不发达国家也在《联合国气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谢立勇  郭明顺  刘恩财  张雯  
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尤为重要和紧迫。文章分析了我国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行动与具体措施,并进行了相关评述。提出了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向与措施,包括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用示范,增强公众意识等几个方面。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陆霁  吴水荣  
林业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的行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尤其重要。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方面。尽管2001年IPCC在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就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但对该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仍相对落后于减缓。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适应气候变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章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空间或土地利用管理以及改善林区生计消除贫困的角度,系统分析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并对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白秀广  李纪生  霍学喜  
基于1984—2012年中国苹果生产及气候面板数据,从大区和省区两个层面考察了苹果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趋势,指出近三十年来,中国苹果主产区出现了由东向西、向西北黄土高原及新疆地区迁移的现象,且随着气温变暖,各省苹果种植边界逐渐北移。利用基于蛛网模型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苹果生产空间布局的影响,结果显示,气温对苹果生产布局的变迁有正的影响,而日照时数和受灾面积则呈负的影响;苹果生产存在显著的正空间溢出效应;非农机会、比较收益、技术进步和政策等因素对生产布局也有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媛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法律政策体系,推动城市适应行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梳理不同阶段日本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和突出特征,针对城市适应总体框架、主要适应内容、保障和支撑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讨论日本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实践。结合日本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应夯实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将适应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完善跨城市和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建立多元主体适应气候变化机制、促进多目标协同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家华  郑艳  
适应气候变化与发展议题密切相关,这也使得适应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命题,影响了对适应内涵的理解。首先,本文基于国内外对适应问题的探讨,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分析框架,即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需求,区分增量型适应和发展型适应,并通过工程性适应、技术性适应和制度性适应三种适应手段增强适应能力。增量型适应是指在系统现有基础上考虑新增风险所需的增量投入,这种适应所针对的是发展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仅仅需要应对新增的气候风险所需的适应活动;发展型适应是指由于发展水平滞后,使得系统应对常规风险的能力和投入不足,需要协同考虑发展需求及新增的气候风险。其次,分析了适应的四个基本步骤,即:①评估气候风险及脆弱性;②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本文首先就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经济学特征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随后剖析了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国际谈判过程,最后,分析了中国气候变化政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碳税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碳减排问题,中国参与战略的立足点必须放在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上,争取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建国  周巧富  李艳  
基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总结分析,初步提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气候变化对生物物候、分布、迁移活动、群落结构、栖息地质量、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未来将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需要从物种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灾害防御等方面进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敏鹏  林而达  
根据经济成本对减缓和适应措施进行取舍是形成最优化应对方案的基本方法。然而,与减缓成本分析相比,适应成本研究相对少得多。目前,全球的适应成本研究可分为全球层次和部门层次的研究。相关研究表明,未来20年为了适应"中等"程度的气候变化,全球透应成本为40-1000亿美元。由于适应的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目前适应成本的研究在国内尚未系统地展开,与国际研究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强化影响和适应之间的联系、案例研究的"尺度放大"、采用优化的适应水平和对适应成本不确定性的定量分析将是未来适应成本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曙东  朱红根  
文章通过构建经济-气候模型(简称C-D-C模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评估。结果表明,气候对南方地区水稻产量有显著负影响,且气候对各区域影响存在差异,降水对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有负的作用,而对西南地区有一定正影响;温度对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都有负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南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减产为主,应引起政府和农户的高度重视。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南方地区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谭灵芝  王国友  
哥本哈根会议达成的协议依然延续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政策,但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寻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政治合作机制短期内难以实现。寻求合理的经济性政策工具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其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具的碳税与数量工具的排放交易、联合履约与清洁发展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