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54)
- 2023(9938)
- 2022(8296)
- 2021(7707)
- 2020(6150)
- 2019(14266)
- 2018(13762)
- 2017(25345)
- 2016(13772)
- 2015(15470)
- 2014(15231)
- 2013(15431)
- 2012(14849)
- 2011(13871)
- 2010(13813)
- 2009(12571)
- 2008(12355)
- 2007(10766)
- 2006(9777)
- 2005(9225)
- 学科
- 济(70256)
- 经济(70197)
- 管理(33511)
- 业(33024)
- 中国(25506)
- 方法(24131)
- 企(22604)
- 企业(22604)
- 数学(21687)
- 数学方法(21562)
- 地方(21505)
- 农(19694)
- 贸(15836)
- 贸易(15819)
- 易(15364)
- 业经(14335)
- 农业(13713)
- 财(12540)
- 发(12309)
- 地方经济(12273)
- 融(11777)
- 金融(11776)
- 银(11566)
- 银行(11553)
- 制(11514)
- 行(11385)
- 环境(11353)
- 学(11329)
- 发展(9230)
- 展(9206)
- 机构
- 大学(199639)
- 学院(199065)
- 济(94675)
- 经济(93125)
- 研究(81181)
- 管理(70955)
- 中国(62634)
- 理学(59968)
- 理学院(59138)
- 管理学(58372)
- 管理学院(57988)
- 科学(46529)
- 京(44968)
- 所(41514)
- 财(40529)
- 研究所(37601)
- 中心(35236)
- 农(33963)
- 财经(31845)
- 经济学(30837)
- 北京(29666)
- 江(29388)
- 院(29255)
- 经(29122)
- 范(28611)
- 师范(28367)
- 经济学院(27786)
- 业大(26682)
- 农业(26407)
- 科学院(25223)
- 基金
- 项目(130351)
- 科学(103761)
- 研究(96735)
- 基金(95935)
- 家(84480)
- 国家(83842)
- 科学基金(70656)
- 社会(64614)
- 社会科(61459)
- 社会科学(61450)
- 基金项目(49806)
- 省(48166)
- 教育(43450)
- 自然(42695)
- 自然科(41724)
- 自然科学(41716)
- 划(41548)
- 自然科学基金(40967)
- 资助(39607)
- 编号(37075)
- 发(34678)
- 成果(30469)
- 重点(30314)
- 部(30263)
- 发展(28618)
- 国家社会(28349)
- 展(28141)
- 中国(27286)
- 课题(27249)
- 创(26661)
共检索到321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高振娟 王盼
进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与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之策。本文基于进口开放、进口福利、进口持续和进口竞争四个视角构建中国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综合评价法测算出200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22年的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中国整体及各省域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进口高质量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东部地区远高于全国整体和其它三大地区的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西部和东北部低”的空间不均衡分布特征;(2)中国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整体地区差异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差距的主要来源;(3)中国进口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表现出明显的偏态分布和不同程度的极化特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向阳 汪洁 刘备
高质量的流通体系能更大范围联接生产和消费,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在“十四五”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评价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熵权法测算213个城市2011—2019年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空间莫兰指数检验法、Markov链分析方法揭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存在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华东、华北、华南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华中、西南、东北地区虽然发展水平不高,但增长态势明显;流通业高质量发展差异逐渐扩大,地区间交叉重叠问题是造成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并呈现空间聚集的“俱乐部收敛”趋势。因此,应通过促进流通业提质增效,摒弃粗放发展方式;聚焦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空间非均衡问题,推动流通业协调发展;注重焦点城市溢出资源的承接与利用,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流通业数字化建设,促进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流通业 高质量发展 地区差异 动态演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艳丽 江润泽 刘嘉卿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对2010~2020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法、Markov链分析法、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法揭示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及地区差异,研究发现:2010~2020年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以年均3.72%的增长速度稳步上升,各地级市表现出由低质量水平向高质量水平转移的动态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正向空间聚集为特征的辽中南和哈长城市群;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既存在向更高等级转移的可能性,又具有一定的向下转移风险,且邻域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越高,其空间溢出效应越大;东北地区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主要来源是组内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春元 李媛钰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和绿色生态五大方面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11—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等研究方法探析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主要结论有: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增长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区域间差异为主要贡献来源,区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我国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关联性,经济波动大于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空间上看有集聚现象,难以实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跨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秀 张耀峰 张志刚
本文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客观赋权法测度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五大维度中创新发展指数最小。除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增大外,全国整体与其他三大区域均呈现“水平上升,差距缩小”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各区域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并且全国、中、东北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分区域研究中,东部、东北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缩小区域差异,助推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意见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宝友 高家璐 谭旭睿 孟丽君 于艳娜
文章在把握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与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测2005—2021年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距与时空分异。研究发现:(1)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三大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但发展速度有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但其发展速度最快。(2)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地区差距较大,呈“先下降后上扬”的变化趋势,造成地区差距的主因是地区间差距。(3)全国及三大地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均呈收敛特征,总体上考察期后期要比前期的收敛速度更快。基于上述发现,现阶段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应考虑效率导向与创新驱动并重,注重空间溢出效应,实施差别化政策,促进物流业均衡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新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文章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为基础,构建新动能视角下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尝试对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从综合评价来看,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处于稳定调整时期。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但区域内发展不均衡,部分省份发展迟缓;中部地区次之,且区域内呈现梯度效应;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从新动能水平来看,各省份普惠金融新动能发展不均衡,存在一定的“短板效应”。从区域差异来看,中国三大地区之间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区域间差异。从收敛性检验来看,全国整体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但区域内部收敛性较差,且各省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发展惯性及“俱乐部趋同”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熊学振 熊慧 马晓萍 孙雨萌 杨春
[目的]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稳秩序、保民生的现实需要,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和开展测度分析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方法]本文依据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构建涵盖绿色循环发展、供给提质增效、经营管理优化3个维度的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10—2019年全国及31省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结果]研究表明:2010—2019年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9.20%,时间上具有向好发展态势,空间上呈现自西向东发展水平依次提高的格局;全国发展水平具有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总体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东部地区内差距扩大态势明显、东部与西部两地区间差距最大,地区内差距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单极化趋向逐步凸显,从长期看三大区域均存在发展差距扩大的倾向,但呈现中东部趋向多极化、西部趋向单极化的变化态势。[结论]发展畜牧业应当坚持生产规模与资源环境相匹配,因地制宜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方向的生态生产型体系,积极发挥好东、中、西部地区在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探索种养结合、草牧一体的现代畜牧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秉镰 秦文晋
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等多种空间统计方法揭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地区差距和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使用Kernel密度估计和空间Markov链考察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2)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距和空间相关性,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最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存在"多极分化"现象,八大地区发展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特征。(4)不考虑空间因素,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中高、高水平省份的转移概率;考虑空间因素时,与高水平省份为邻,能够提升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低水平"邻居"抑制低水平省份向更高层级转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解柠羽 韩清艳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美好生活、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和绿色发展4个维度来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粗糙集与相关系数指标筛选方法最终选定了12项指标。借助德尔菲-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探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最为优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仍然客观存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刚 宫汝娜 冯冬发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21年的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收敛性分析法探讨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组间差异,尤其是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异;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各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时期内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距相对明显,中高质量组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从收敛性特征来看,不同分组的收敛模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收敛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籽墨 余国新
文章首先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然后借助Dagum基尼系数讨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来源,最后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究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结果显示:第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程度不高,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2006—2018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为0.4011,存在较大提升潜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第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空间非均衡问题仍在加重,尤其是东部地区与其他两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基尼系数分解表明,三大地区之间的空间非均衡问题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三,全国整体及三大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经历了下降的过程。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而全国整体和中西部地区并无明显极化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立新 张家瑞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Markov链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8—2020年中国省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变化幅度存在差异,中部和东部发展动力强劲,西部及东北地区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发展最为缓慢。(2)重心迁移速度有所加快,标准差椭圆面积不断缩小,东北方向的缩减趋势最为明显。(3)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空间关联特性显著,局部空间相关模式以东部地区的高-高集聚和西部地区的低-低集聚为主。(4)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跨越式转移难以实现,跃迁只发生在相邻等级;高值省份的正向溢出要大于低值省份的负向溢出。(5)规模增长、创新驱动、综合效益和绿色节能的障碍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强;财政支持、城镇化进程、能源消费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
关键词:
建筑业 高质量发展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弘儒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寻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等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间差距是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东北地区的差距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Kernel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极化现象,不考虑空间因素时,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间不易发生状态转移,空间因素在中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与高发展水平省份为邻能促使中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中高水平跃迁,而与低发展水平省份为邻则抑制了低发展水平省份向上跃迁的可能。本文为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状,优化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司增绰 刘世泉
农业农村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作用逐步提升。基于新发展理念要求,文章从五个维度构建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熵值法测度了2010—2020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表明:第一,从全国层面来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第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各省份间的差异,各省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