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1)
2023(5179)
2022(4246)
2021(4195)
2020(3459)
2019(8265)
2018(7968)
2017(15297)
2016(7742)
2015(9018)
2014(8807)
2013(9043)
2012(8580)
2011(7888)
2010(7647)
2009(7214)
2008(7046)
2007(5915)
2006(5300)
2005(4978)
作者
(21267)
(18038)
(17835)
(17389)
(11527)
(8471)
(8211)
(7123)
(6894)
(6391)
(6176)
(5938)
(5897)
(5800)
(5779)
(5608)
(5312)
(5175)
(5121)
(4708)
(4600)
(4274)
(4265)
(4225)
(4019)
(3958)
(3859)
(3669)
(3619)
(3571)
学科
(42961)
经济(42934)
方法(20905)
(20502)
贸易(20492)
(19999)
数学(19203)
数学方法(19130)
管理(16874)
(15937)
中国(13862)
(10328)
企业(10328)
(9266)
(9002)
关系(8381)
(7769)
(7676)
出口(7674)
出口贸易(7674)
地方(7257)
(6194)
(6181)
农业(6098)
(6082)
金融(6082)
(6062)
银行(6056)
(5911)
业经(5887)
机构
大学(118413)
学院(115019)
(66580)
经济(65940)
研究(47665)
管理(40544)
中国(37624)
理学(34852)
理学院(34473)
管理学(34030)
管理学院(33824)
(27016)
(25346)
科学(24145)
经济学(23753)
(23469)
财经(22208)
经济学院(21706)
研究所(21369)
(20581)
中心(19738)
(17438)
北京(16857)
财经大学(16684)
(16377)
(15595)
科学院(14794)
(14301)
研究中心(13627)
(13469)
基金
项目(74952)
科学(59970)
基金(58651)
研究(55337)
(51681)
国家(51403)
科学基金(42884)
社会(39263)
社会科(37570)
社会科学(37567)
基金项目(29257)
资助(25644)
自然(25083)
自然科(24533)
自然科学(24528)
教育(24244)
自然科学基金(24143)
(23626)
(21522)
中国(20040)
(19329)
编号(19212)
国家社会(18680)
重点(17434)
(17026)
教育部(16957)
成果(15893)
人文(15632)
社科(15335)
重大(14980)
期刊
(66497)
经济(66497)
研究(40882)
中国(20782)
(18766)
(16453)
科学(15722)
学报(15565)
管理(15269)
国际(14778)
经济研究(14419)
(13411)
大学(12462)
学学(11773)
财经(11504)
(10795)
金融(10795)
问题(10733)
世界(10661)
(10144)
农业(9770)
(8162)
贸易(8162)
业经(8085)
技术(7979)
统计(7404)
国际贸易(6836)
教育(6700)
(6551)
技术经济(6382)
共检索到178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松  刘海云  
基于2002~2010年HS-6位数中国进口数据,文章描述了中国进口种类数量的演变特征,并构造考虑进口种类增长的精确进口价格指数,测算忽略种类增长的传统进口价格指数引致的价格偏误,进而估算入世以来中国进口种类增长的贸易利得。结果发现,传统进口价格指数累计向上偏误1.896%,进口种类增长的贸易利得为2010年GDP的0.419%。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别分析发现,对中国贸易利得贡献最大的是欧盟、美日韩等经济体,而产业分析揭示了化学品及制品的制造、能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产品制造等产业的贡献度较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兵  赵羊  李梦珊  
Broda和Weinstein(2006)考虑种类变化的精确进口价格指数因忽略了进口质量变化,会高估一国进口价格指数,引致进口贸易利得的估算出现实质性偏误。本文基于Benkovskis和Woerz(2011)的理论框架,利用1995~2011年CEPII-BACI数据库HS-6位数产品的中国进口数据,考察进口质量变化对于精确进口价格指数的影响,测算因假定质量不变引起的价格偏误,进而评估进口质量提高引致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忽略质量变化会导致精确进口价格指数累计向上偏误19.9%,质量提高带来的贸易利得为2011年GDP的3.68%。更进一步,本文重点考察了质量变动引起的价格偏误指数在产业部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勇兵  李伟  钱学锋  
我们利用1995~2004年CEPII-BACI数据库HS-6位数中国进口数据,构建能考虑新增和消失进口种类的精确加总价格指数,考察进口种类增长对传统价格指数向下的影响,测算由于假定进口种类保持不变而引起的价格偏误,进而估算中国进口种类增长引致的贸易利得。结果发现,传统价格指数造成的向上偏误为4.36%,平均每年向上偏误0.43%。中国消费者由于进口种类增长而获得的福利相当于中国GDP的0.84%。更进一步地,我们按照产业部门和生产阶段两种标准对进口价格偏误指数进行分解:对进口价格偏误指数具有最大正贡献的产业和生产阶段分别为"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和装置的制造"与"配件和零部件",贡献度分别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小聪  符大海  
本文扩展了Redding和Weinstein(2016)提出的统一价格指数,构建可变需求框架下进口种类增长的福利效应估算模型,并利用1995-2010年CEPII-BACI数据库数据估算了中国和其他9个进口国的进口种类福利效应。结果发现,在不变需求假设情形下,进口种类增长会带来正福利效应,相当于各国GDP的0.07%到3.36%。然而,当采用更贴合现实的可变需求框架时,福利效应约为各国GDP的-4.02%到6.21%。特别地,在可变需求情形下,中国进口种类福利相比不变需求情形增加了0.94%。此外,福利分解结果表明,可变需求会影响不同微观层面的进口种类福利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明荣  王明喜  王飞  
进口品多样化是进口国获得贸易利益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贸易数据的细分程度决定其贸易利益估算结果的客观性。本文利用2000—2011年中国与240多个国家细分的HS 8位编码双边进口贸易数据,估算了4236个进口品的替代弹性值。结果显示:我国差异化产品种类替代弹性的平均值为43.1,中位数为7.6;相比2000年,2011年消失的产品种类占比为1.4%,新增加的产品种类占比为4.3%,进口差异化产品种类的净增加程度为1.5%;实际进口价格指数比未经进口品种类变化调整前的传统进口价格指数下降1.5%;2000—2011年间,我国从进口品种增长中获取的贸易利益为2011年GDP的0.56%。研究发现,以往基于粗略贸易数据的研究结论低估了我国进口品种替代弹性值、变化程度和福利效应;为提高我国进口品种的多样化程度,需要更加注重单个新增进口品种的贸易额;为提高我国进口贸易利益,应选择部分产品作为主要增长的进口品种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志远  朱晶  
该文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HS6位目数据,基于种类变动视角测度了2002-201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结果显示:(1)考虑种类变动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平均改善2.47%,且与固定种类下的贸易条件相比,长期趋势并未呈现明显的恶化特征;(2)进一步地,进口种类变动对贸易条件的改善起了主要作用,相对贡献率达到69.30%,而出口种类变动的相对贡献则仅为30.70%。因此,考虑种类变动对贸易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进口的快速增长,无需过分担忧其对农产品贸易福利的负向影响;同时,提醒我们应更多关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调整,通过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获取农产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志远  朱晶  
该文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HS6位目数据,基于种类变动视角测度了2002-2015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结果显示:(1)考虑种类变动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条件平均改善2.47%,且与固定种类下的贸易条件相比,长期趋势并未呈现明显的恶化特征;(2)进一步地,进口种类变动对贸易条件的改善起了主要作用,相对贡献率达到69.30%,而出口种类变动的相对贡献则仅为30.70%。因此,考虑种类变动对贸易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进口的快速增长,无需过分担忧其对农产品贸易福利的负向影响;同时,提醒我们应更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吴小康  郑莹  
文章在考虑贸易方式差异的情况下,重新估算了中国企业的进口逃税弹性。根据Fisman and Wei(2004)的研究,企业为了逃避关税通关时会低报真实进口价值,因此税率越高的行业逃税越多。文章认为,由于加工贸易进口免税,加工贸易越密集的行业逃税倾向越小。如果不考虑贸易方式的差异,会错误估计进口逃税弹性。结合COMTRADE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实证估计发现:加工贸易进口比例越低的行业,中国报告的进口额相对出口国报告的出口额越低。并且,在加工贸易进口比例更高的行业中,关税税率对进口逃税的影响更小。当加工贸易进口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戴翔  
本文首次提出了如何突破服务贸易自身特性和统计数据的现实约束,将目前较为流行的研究货物贸易增长边际分析法拓展至服务贸易领域,并据此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份额分解为价格、种类和数量,从而回答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如何增长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具有典型的粗放型特征,其增长主要依赖于数量增长,价格和种类变化的边际贡献较小,并且从动态演进的角度来看,上述情形有加剧发展之势。如何实现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量质齐升"成为理论和实践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永琦  裴祥宇  
经济结构调整及减少对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依赖已成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角度对中国进口贸易结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1991~2011年的相关数据,利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行业地研究了进口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相应结论和启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春应  
进口贸易主要通过6条传导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分别是出口贸易、国内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技术进步。应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计算了进口贸易对6个传导变量影响的弹性系数;应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测算了6个传导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弹性系数;进而计算出中国进口贸易通过不同的传导途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弹性系数。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进口贸易通过不同传导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最小,对市场化程度、国内投资以及人力资本有一定的作用;进口贸易主要通过带动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陶涛  
随着中国对外进出口快速扩张和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进出口数据虽然能反映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但是由于国际分工越来越多地以产品内分工的方式融合在全球价值链之中,必须借助全球间的投入产出表才能准确掌握日本生产对中国需求的依赖。根据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对日本出口流向进行分解、以及对两国国内增加值按照最终吸收地进行分解的结果表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主要满足中国的内需,以中国为中心的三极贸易结构明显存在,但并不是日本对中国贸易的主体;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内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外需最为依赖的国家;而中国经济对日本的依赖程度要低于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因此不难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要大于日本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于洋  
省际分工与贸易关系的形成与演进,是省际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内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在发挥市场规模优势、促进经济持续、自主、平稳、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国内各省份之间的经济交流中,由于没有类似海关的机构存在,资料收集难度大,导致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对国内省际贸易的全面统计数据。为了更系统的研究省际贸易情况,本文通过对中国省际宏观数据进行挖掘处理,运用引力模型对1993—2010年中国各省份之间产品和服务的贸易流量进行了估算,并据此对省际贸易差额和空间流向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各经济区域内贸易联系较强,经济区域外贸易对象明确,且随着时间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猛  董哲昱  周卫民  
研究目标:构建出口贸易限制指数公式并估算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限制指数。研究方法:系统GMM估计自价格效应,双边进口需求弹性和贸易限制指数推导及估算。研究发现:(1)在参与由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国际分工过程中,中国出口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贸易限制指数较低;(2)以劳动力为比较优势而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贸易限制指数较高;(3)中国出口产品实际所面临的贸易保护程度要远高于关税。研究创新:将进口需求弹性和贸易限制指数测算从总体改进至双边,并据此对中国出口产品出口贸易限制指数进行估算。研究价值:为贸易保护程度量化提供新的方法,为中国开展多边贸易谈判提供事实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媛  王文琴  方修琦  魏本勇  李东哲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