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04)
2023(5937)
2022(4782)
2021(4577)
2020(3711)
2019(8753)
2018(8269)
2017(16063)
2016(8254)
2015(9368)
2014(8966)
2013(9319)
2012(8764)
2011(8045)
2010(7703)
2009(7162)
2008(6929)
2007(5887)
2006(5184)
2005(4779)
作者
(22686)
(19247)
(19157)
(18593)
(12220)
(9059)
(8546)
(7506)
(7359)
(6828)
(6563)
(6320)
(6217)
(6210)
(6041)
(5980)
(5644)
(5510)
(5459)
(5010)
(4863)
(4557)
(4498)
(4425)
(4345)
(4333)
(4135)
(3843)
(3843)
(3797)
学科
(45656)
经济(45601)
方法(21894)
数学(20752)
数学方法(20669)
管理(20352)
(19479)
中国(14738)
(13232)
企业(13232)
(11749)
贸易(11743)
(11584)
(10201)
(9485)
农业(7003)
(6940)
(6920)
(6825)
地方(6734)
(6729)
金融(6729)
(6724)
环境(6723)
银行(6717)
业经(6716)
(6538)
关系(6107)
(5824)
(5198)
机构
大学(125352)
学院(121164)
(68084)
经济(67415)
研究(48619)
管理(45210)
理学(39505)
理学院(39085)
管理学(38573)
中国(38536)
管理学院(38348)
(28930)
(26391)
科学(25381)
经济学(24620)
财经(23999)
(23791)
经济学院(22514)
(22349)
研究所(21802)
中心(20705)
财经大学(18258)
(17602)
北京(17357)
(17240)
科学院(15000)
(14769)
业大(14431)
研究中心(14420)
(14224)
基金
项目(83282)
科学(67839)
基金(66340)
研究(60014)
(58762)
国家(58424)
科学基金(49785)
社会(43794)
社会科(41909)
社会科学(41905)
基金项目(33597)
自然(29916)
自然科(29304)
自然科学(29298)
自然科学基金(28849)
资助(28222)
(26727)
教育(26543)
(24259)
(21327)
国家社会(21056)
中国(20871)
编号(20125)
重点(19202)
教育部(18774)
(18267)
人文(17293)
(16851)
重大(16238)
社科(16158)
期刊
(66215)
经济(66215)
研究(41769)
中国(21749)
(20583)
科学(17702)
学报(17275)
管理(16774)
(14632)
经济研究(13781)
大学(13677)
学学(12973)
财经(12698)
(11642)
金融(11642)
(11169)
(11090)
农业(10510)
国际(9785)
世界(9775)
问题(9535)
技术(8423)
统计(8059)
业经(7540)
技术经济(6983)
(6976)
教育(6861)
(6664)
决策(6044)
经济问题(5510)
共检索到180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勇兵  李伟  钱学锋  
我们利用1995~2004年CEPII-BACI数据库HS-6位数中国进口数据,构建能考虑新增和消失进口种类的精确加总价格指数,考察进口种类增长对传统价格指数向下的影响,测算由于假定进口种类保持不变而引起的价格偏误,进而估算中国进口种类增长引致的贸易利得。结果发现,传统价格指数造成的向上偏误为4.36%,平均每年向上偏误0.43%。中国消费者由于进口种类增长而获得的福利相当于中国GDP的0.84%。更进一步地,我们按照产业部门和生产阶段两种标准对进口价格偏误指数进行分解:对进口价格偏误指数具有最大正贡献的产业和生产阶段分别为"无线电、电视和通讯设备和装置的制造"与"配件和零部件",贡献度分别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小聪  符大海  
本文扩展了Redding和Weinstein(2016)提出的统一价格指数,构建可变需求框架下进口种类增长的福利效应估算模型,并利用1995-2010年CEPII-BACI数据库数据估算了中国和其他9个进口国的进口种类福利效应。结果发现,在不变需求假设情形下,进口种类增长会带来正福利效应,相当于各国GDP的0.07%到3.36%。然而,当采用更贴合现实的可变需求框架时,福利效应约为各国GDP的-4.02%到6.21%。特别地,在可变需求情形下,中国进口种类福利相比不变需求情形增加了0.94%。此外,福利分解结果表明,可变需求会影响不同微观层面的进口种类福利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松  刘海云  
基于2002~2010年HS-6位数中国进口数据,文章描述了中国进口种类数量的演变特征,并构造考虑进口种类增长的精确进口价格指数,测算忽略种类增长的传统进口价格指数引致的价格偏误,进而估算入世以来中国进口种类增长的贸易利得。结果发现,传统进口价格指数累计向上偏误1.896%,进口种类增长的贸易利得为2010年GDP的0.419%。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别分析发现,对中国贸易利得贡献最大的是欧盟、美日韩等经济体,而产业分析揭示了化学品及制品的制造、能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产品制造等产业的贡献度较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梦  
本文采用CEPII-BACI数据库HS-6位数产品的中国进口数据,估算了1998-2014年间三个阶段中国进口种类增长的福利效应。结果显示:在1998-2001年、2001-2005年、2005-2014年期间,由于忽略进口种类增长导致中国传统进口价格指数分别向上偏误3.78%、向上偏误6.69%、向下偏误7.25%,即在1998-2014年间,中国消费者从进口种类增长中由获得福利增加转变为遭受福利损失;从中国进口价格偏误指数的货物大类分解来看,消费品与资本品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初级品与中间品;从行业分解来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4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0)两个行业的贡献度最高。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陶涛  
随着中国对外进出口快速扩张和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进出口数据虽然能反映两国的贸易依赖关系,但是由于国际分工越来越多地以产品内分工的方式融合在全球价值链之中,必须借助全球间的投入产出表才能准确掌握日本生产对中国需求的依赖。根据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对日本出口流向进行分解、以及对两国国内增加值按照最终吸收地进行分解的结果表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主要满足中国的内需,以中国为中心的三极贸易结构明显存在,但并不是日本对中国贸易的主体;日本经济增长对中国内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外需最为依赖的国家;而中国经济对日本的依赖程度要低于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因此不难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走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要大于日本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许统生  方玉霞  
文章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种农产品的商品名称同CEPII-BACI数据库的HS6位码进行匹配,采用Soderbery (2015)的混合估计法估计19种统计用农产品的Armington微观替代弹性,从总体和结构视角上分别测算进口农产品质量不变与变化两种情况下进口农产品种类的福利。结果表明:农产品Armington微观替代弹性平均值不到工业品平均值的一半;总体而言,在产品质量不变与变化两种情况下,农产品进口种类增加都使得我国进口福利增加,但是在质量变化情况下的进口福利增加幅度小于质量不变情况下的进口福利增加幅度。因此,我国进口市场应多元化,充分利用进口来源地农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降低市场风险;努力增加进口农产品种类的同时,应注重进口农产品的质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昌忠泽  毛培  
当前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读主要是从全国层面来进行的。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关键是对潜在增长率进行合理估算和预测。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不仅从全国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而且还从区域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本文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以ARMA模型为辅助,对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进行估算。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对于以往将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为6%左右,这与中央所做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相吻合;(2)根据生产函数法,从供给侧来看,新常态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源于劳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昌忠泽  毛培  
当前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读主要是从全国层面来进行的。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关键是对潜在增长率进行合理估算和预测。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不仅从全国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而且还从区域层面估算潜在增长率。本文使用生产函数方法,以ARMA模型为辅助,对中国经济的合理增速进行估算。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对于以往将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为6%左右,这与中央所做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相吻合;(2)根据生产函数法,从供给侧来看,新常态下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带来的资本投入减少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下降;(3)虽然从全国层面来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下降趋势,但区域层面则呈现出增长率分化的趋势。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各地区同步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基于长期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波动震荡的状况,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彦斌  刘哲希  
市场化改革不仅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还可以通过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与利用率,并同时优化资本积累与劳动供给的结构,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测算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平均潜在增速将仅有6.2%,难以达到6.5%的增长目标。但如果深化市场化改革以促进增长动力转换,"十三五"期间的平均潜在增速可提高至7%左右。因此,政府应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以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勇兵  陈小鸿  曹亮  李兵  
弹性分析法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采用这一分析方法对中国进口需求弹性进行测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CEPII-BACI数据库中1995~2010年中国HS-6分位数进口贸易数据,基于Kee等(2008)的方法估算了中国进口产品需求弹性,并进一步从产业和生产层面上分析进口需求弹性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发现,样本中产品的平均弹性为-1.0302,中位数弹性为-0.9983。进一步我们利用进口需求弹性估算了中国的贸易限制指数和无谓损失,结果表明,中国入世后,由关税壁垒引致的无谓损失占GDP的比重大幅减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念  张利梅  
本文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方面探讨了科普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1990—2007年我国GDP和各生产要素投入等统计数据,从定量角度检验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科普投入的贡献率。结果证实,科普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春  
文章使用改进型的变弹性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各要素产出弹性和我国各要素潜在增长率进行了计算和预测。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是投资驱动型和工业增长型;以需求侧为核心的扩张性政策难以更为持久的维持经济高位运行;尽管全国层面各类要素潜在增长率出现变化,但不同区域仍存较大差异。现阶段经济政策调整仍需根据各地实际差异进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小婷  崔玉平  
文章通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两种方法来估算江苏省近20年教育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作多角度比较和分析,基于后者计量结果可以一定程度上估算出教育外部效益,比前者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客观现实,更加科学合理。
[期刊] 预测  [作者] 施莉  胡培  
本文参照国外相关研究对IT业的细类划分,首次采用双推法(dual method,又称price method),估算1980到2003期间,计算机硬件、软件业、通信业生产效率提高对中国TFP增长的贡献。估算结果证明,1980年以来,中国TFP增长得益于IT的生产与使用,并且随着近年来中国IT业的快速发展,IT对TFP增长的推动更为显著。但是IT对中国TFP增长的拉动明显不均衡:贡献集中在硬件部门,而软件业的贡献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豫媚  陈彦斌  
本文使用附加人力资本的增长核算模型对1979-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核算,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1979-202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计算结果显示2012-2014年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出现了放缓,但下降幅度有限,这表明当前经济增长的放缓主要是周期性放缓。但是,由于中国面临潜在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只能谨慎使用货币政策来应对当前的经济下行风险。本文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滑至6.3%的低位。由于中长期内现实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会保持一致,所以宽松货币政策难以阻止经济增长率的下滑,故不应持续使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