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42)
- 2023(15473)
- 2022(13453)
- 2021(12932)
- 2020(10950)
- 2019(25223)
- 2018(25169)
- 2017(48070)
- 2016(26562)
- 2015(30244)
- 2014(30052)
- 2013(30204)
- 2012(28290)
- 2011(26122)
- 2010(26218)
- 2009(24330)
- 2008(24044)
- 2007(21084)
- 2006(18907)
- 2005(17069)
- 学科
- 济(107518)
- 经济(107392)
- 管理(70911)
- 业(65605)
- 企(52481)
- 企业(52481)
- 方法(47786)
- 数学(41285)
- 数学方法(40823)
- 中国(34712)
- 农(28069)
- 学(27846)
- 财(25585)
- 贸(22264)
- 贸易(22247)
- 业经(21937)
- 制(21698)
- 易(21666)
- 地方(20437)
- 银(18553)
- 银行(18494)
- 农业(18269)
- 环境(18038)
- 行(17768)
- 和(17477)
- 理论(17371)
- 融(16877)
- 金融(16875)
- 技术(14878)
- 务(14722)
- 机构
- 大学(398543)
- 学院(390877)
- 济(156896)
- 经济(153526)
- 管理(145039)
- 研究(142743)
- 理学(124527)
- 理学院(122911)
- 管理学(120622)
- 管理学院(119913)
- 中国(106989)
- 科学(90989)
- 京(87554)
- 所(74605)
- 财(73503)
- 研究所(68255)
- 农(66805)
- 中心(61558)
- 财经(58891)
- 业大(58845)
- 江(56716)
- 北京(56265)
- 范(55019)
- 师范(54478)
- 经(53546)
- 农业(52796)
- 院(51464)
- 经济学(48441)
- 州(45892)
- 师范大学(44695)
- 基金
- 项目(260863)
- 科学(204108)
- 基金(190585)
- 研究(186250)
- 家(168722)
- 国家(167429)
- 科学基金(140829)
- 社会(116216)
- 社会科(109949)
- 社会科学(109920)
- 基金项目(101066)
- 省(97927)
- 自然(93081)
- 自然科(90866)
- 自然科学(90839)
- 自然科学基金(89180)
- 划(85520)
- 教育(84727)
- 资助(78699)
- 编号(74158)
- 成果(62419)
- 重点(59530)
- 部(58384)
- 发(55753)
- 创(52649)
- 课题(52247)
- 科研(50343)
- 创新(49430)
- 教育部(49094)
- 国家社会(48060)
- 期刊
- 济(174081)
- 经济(174081)
- 研究(122732)
- 中国(72894)
- 学报(69590)
- 科学(63027)
- 农(60106)
- 财(53273)
- 管理(53171)
- 大学(51178)
- 学学(48060)
- 教育(42009)
- 农业(41593)
- 融(34229)
- 金融(34229)
- 技术(29974)
- 财经(29843)
- 经济研究(28234)
- 业经(25578)
- 经(25566)
- 问题(24952)
- 业(21876)
- 图书(21119)
- 贸(20842)
- 理论(19054)
- 版(19044)
- 资源(18576)
- 科技(18360)
- 技术经济(18103)
- 国际(18004)
共检索到584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欢 梅煜臻 吴瑛祖 郑锦航 陈文熙 王若愚
臭氧污染防治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本研究选取2015—2021年近地表O_(3)日最大8h监测值等数据,探索了全国、省域、城市群及重点城市近地表O_(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论述了“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臭氧污染治理成效。研究表明:①“十三五”时期以来我国近地表O_(3)浓度年度值先升后降,2021年较2019年浓度阶段高值降低约8.2%,增长趋势已得到了遏制,高值集中在5~9月份的春、夏季和初秋。②全国近地表o_(3)浓度空间分布呈现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高西低”态势,中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并向华中地区及沿海城市扩散。③城市群近地表O_(3)浓度表现出“连片化”分布特征,东部城市群浓度比西部城市群高,京津冀、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等华北及华东地区的城市群O_(3)浓度相对较高。④优化提升的国家级城市群的臭氧污染得到了明显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在2019~2021年间O_(3)浓度减幅分别达到了15.51%、6.35%、11.66%、5.26%、12.56%;发展壮大的区域级城市群中处于北部的城市群的O_(3)浓度较高,南部沿海的粤闽浙沿海、北部湾城市群的O_(3)浓度相对较低;培育发展的地区级城市群O_(3)浓度相对良好,其内中心城市O_(3)浓度存在较大差异,太原、哈尔滨、银川、乌鲁木齐等重点城市O_(3)浓度呈上升趋势。研究认为,我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应以5~9月份的春、夏季和初秋为重点时段,重点开展京津冀、长三角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加强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等重点城市群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天津、石家庄、南京、杭州、济南、郑州、太原等臭氧污染严重城市臭氧污染防治工作。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赵景波 曹军骥 宋永永
运用克里金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5~2017年O_3浓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15~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呈上升趋势,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平均浓度由149μg/m~3上升到166μg/m~3,平均超标率由9.3%上升到12.1%,以O_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超标总天数的比例由32.3%上升到46.4%。(2)受气温和降水量年际波动的影响,各年份O_3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形状不同。但O_3超标都主要发生在4~9月,超标天数分别占2015、2016、2017年的88.3%、98.2%和97.0%。(3)由于安徽O_3浓度快速上升,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由东高西低演变为北高南低,且同质化增强、异质性减弱。(4)随着O_3浓度的上升,O_3浓度热点区由环太湖地区向南京都市圈扩展,冷点区在安徽有明显收缩。(5)地理探测表明,长三角城市群O_3浓度空间分异主要受经济规模、城市化和排放源等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且均呈正向影响。自然因素中的降水量和风速呈负向影响,分别对O_3有显著的清除和扩散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古丽娜尔·玉素甫 孙慧
在公众的视野还聚焦于PM2.5(可吸入颗粒物)时,臭氧却悄然成为2015年夏天国内不少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与能在天气中清晰反映出来的雾霾相比,臭氧可谓是低调很多,其一般是隐藏在万里晴空之中,但危害却丝毫不亚于PM2.5,不容小觑。环保部的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夏季臭氧污染形势严峻,必须高度重视,应该从顶层设计、前体物治理、区域协作等多方面入手,加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邹 林伟立 徐晓斌 张万诚
对2009年香格里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地面臭氧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其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区域代表性。结果表明:香格里拉站地面O3月均值浓度在21.8~57.7ppb,年平均值为38.0±12.1ppb,在春季最高,平均值为54.1ppb,在夏季最低,平均值为28.0ppb。O3小时均值浓度超过60ppb的小时数占总有效小时数的6.6%,超过40ppb的小时数占43.0%。与相近纬度中国东部地区区域大气本底站地面臭氧观测结果相比,香格里拉站体现出不同的O3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具有特殊的地域特征。影响香格里拉站的气流主要来自于其西南方向,3d的后向轨迹可追溯到孟加拉湾东北部地区。偏南的...
关键词:
区域本底 臭氧 青藏高原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晨龙 王堃 左朋莱 梁全明 高佳佳 童亚莉 韩悦 张晓曦
在北京市选取了6家典型化学实验室,通过采样探针和不锈钢罐收集,GC-MS-FTIR和FID仪器分析,获得周期性污染物排放浓度数据,定量分析了这类实验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并估算其排放量和臭氧生成潜势。结果表明,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具有物种分布广、单一成分浓度低等特征,其中VOCs的排放受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影响较大。此外,化学实验室的污染物排放周期性较强,实验过程使用的原材料是影响最终污染物排放浓度的主要因素,从OFP值和排放总量可以看出,实验室的排放应作为未来环境管控的重点。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宋阳 王成 廖亮 段文军 韩丹 徐珊珊 杜倩 王涵
森林中臭氧浓度不仅影响林木生长,也影响游憩环境质量,是森林康养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2017年春夏两季对温州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不同垂直高度臭氧浓度及气象因子昼夜24 h同步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高度臭氧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春季H3(林冠上层)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达到中国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外(≤200μg·m-3),两季节中其余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日最大8 h均值及小时均值均达到中国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60μg·m-3);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从小到大依次为H1(距地面1.5 m), H2(林冠中部)和H3,且春季H1, H2和H3臭氧质量浓度日均值差值高于夏季;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均为日间高、夜间低,且高值出现于11:00-15:00,低值出现于5:00;春夏两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小时均值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春季各高度臭氧质量浓度与气压呈负相关。总体来讲,在雁荡山杉木林环境中,以臭氧质量浓度变化规律为游憩及游憩设施布设标准,在时间的选择上,夏季比春季更适合出游,且夜间优于白天;在空间的选择上,建议选择林下及树冠中部布置游憩设施,如林下栈道及空中栈道或森林木屋等设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凌涛 陈良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汽车销量和保有量持续增加。但相应的,包括氮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在内的汽车尾气污染排放也在快速攀升。这些污染物在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后,会生成大量臭氧,提升大气臭氧浓度,引发臭氧污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凌涛 陈良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汽车销量和保有量持续增加。但相应的,包括氮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在内的汽车尾气污染排放也在快速攀升。这些污染物在经过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后,会生成大量臭氧,提升大气臭氧浓度,引发臭氧污染。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娇 吴波 赵佩 王苑博
以长株潭城市群3个城市(长沙、株洲和湘潭)干旱期间(2022年7月1日-12月31日)和非干旱期间(2020年和2021年同期) PM_(2.5)和O_(3)小时平均浓度序列为研究对象,探究干旱事件对PM_(2.5)-O_(3)复合污染演化的内在动力机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研究期间3个城市PM_(2.5)和O_(3)浓度的日变化模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M_(2.5)浓度均呈现出M型的日变化规律,但干旱期间PM_(2.5)浓度下降,且波峰和波谷时段发生显著变化。O_(3)浓度日变化均呈现出“昼高夜低”单峰型模式,干旱期间O_(3)浓度上升。接下来,应用多重分形去趋势互相关分析法(MF-DCCA)研究PM_(2.5)-O_(3)互相关性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各年各城市PM_(2.5) -O_(3 )互相关关系均呈现出显著地长期持续性特征和多重分形结构,且干旱期间各城市长期持续性指数均降低,多重分形强度增强。进而,应用滑移窗口方法、MF-DCCA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PM_(2.5)-O_(3)互相关长期持续性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干旱期间各城市PM_(2.5)-O_(3)互相关的长期持续性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压,而非干旱期间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风速。最后,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SOC)探讨非干旱期间和干旱期间PM_(2.5)-O_(3)互相关关系的内在动力机制。结果发现,长期持续性特征主要受SOC机制所主导,即SOC机制是驱动PM_(2.5)-O_(3)复合污染演化的主要非线性动力机制,但干旱事件使得主要影响因素由气温和风速变成气压。文章拓展了复合污染的内在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深入推进全球变暖背景下复合污染防控提供了新的启示。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黄滨 马腾 刘宝良 刘滨 洪磊 梁友 翟介明 张丽丽
本文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臭氧,研究其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450 m V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去除率达39.9%,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8.2%,生物膜菌群的平均存活率为88.1%,生物膜对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处理效果良好;当氧化还原电位为500 m V时,经过臭氧24 h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36.5%、28.1%降到12.2%、8.4%,而臭氧4 h处理后,生物膜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47.5%、32.1%降到5.0%、3.3%,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生物膜菌...
关键词:
臭氧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膜 净化效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莹莹 赵天宏 徐玲 孙加伟 付宇 马建 周密
本文利用开顶式气室研究了O3浓度升高(80nmol/mol)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揭示O3对作物的伤害机理。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使小麦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比对照有所下降,最大降幅分别为40.27%、37.06%、30.17%和30.92%,说明O3通过降低小麦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影响其光合速率;Hill反应活力和叶绿体Ca2+/Mg2+-ATP酶活性降低,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电镜下观察到叶肉细胞细胞壁断裂、质壁分离;叶绿体松散外漏、片层解体,这些都是O3伤害...
关键词:
小麦 O3浓度升高 光合作用 产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郭雄飞1 黎华寿1 杨宝仪2 陈红跃2 王志云3
摘 要:以秋枫 Bischofia javanica Bl. 和木棉 Bombax malabaricum DC. 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自行设计的开顶式熏气室装置,研究在 4 种体积分数的臭氧 (O3)[E200,Φ(O3)=200×10-9;E100,Φ(O3)=100×10-9;E50,Φ(O3)=50×10-9;环境大气 NF,Φ(O3)=10×10-9~ 20×10-9] 下 2 种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究在地表臭氧浓度升高的条件下 2 种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响应机理。结果显示:随臭氧浓度的增加,2 种植物膜透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波 鲁绍伟 李少宁
本文基于树干液流的技术方法,在自然状态下对不同优势等级杨树吸收臭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其变化范围在25.5~175.0μg/m3之间,臭氧浓度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趋势一致;不同优势等级杨树臭氧吸收速率和臭氧冠层导度日变化均为单峰型;臭氧吸收速率表现为劣势木(43.24 nmol/(m2·s))>中等木(29.77 nmol/(m2·s))>优势木(24.56 nmol/(m2·s)),臭氧冠层导度为优势木(101.59 mmol/(m2·s))>劣势木(92.92 mmol/(m2·s))>中等木(81.60 mmol/(m2·s))。不同优势等级臭氧吸收速率均值为...
关键词:
优势等级 杨树 臭氧吸收 冠层导度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三都 陈荔红 张怡 郑宝东
研究了在漂洗和擂溃工序中添加臭氧对鲢鱼鱼丸色泽和凝胶强度的影响,并对臭氧处理鱼丸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擂溃工序中添加0.8 mg.L-1臭氧,在40℃下水浴35 min,鱼丸的持水性、色泽和质构特性最佳.
关键词:
臭氧 鱼丸 持水性 色泽 质构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