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04)
2023(7562)
2022(6243)
2021(5985)
2020(4985)
2019(11566)
2018(11043)
2017(20283)
2016(11115)
2015(12904)
2014(12284)
2013(12587)
2012(12152)
2011(11386)
2010(11043)
2009(10223)
2008(10258)
2007(8858)
2006(7931)
2005(7300)
作者
(36281)
(30605)
(30489)
(28868)
(19619)
(14751)
(13585)
(11848)
(11812)
(10904)
(10714)
(10368)
(10175)
(10158)
(9996)
(9549)
(9147)
(8977)
(8866)
(8704)
(7744)
(7693)
(7589)
(7118)
(6969)
(6922)
(6821)
(6416)
(6345)
(6295)
学科
(49277)
经济(49212)
管理(26642)
(24683)
方法(22883)
数学(20542)
数学方法(20333)
(18307)
企业(18307)
中国(16614)
(13815)
(12336)
(11773)
贸易(11766)
(11553)
(10884)
(8902)
业经(8525)
环境(8435)
农业(8223)
(7995)
银行(7949)
(7879)
金融(7877)
(7703)
(6817)
(6715)
(6667)
关系(6624)
地方(6605)
机构
大学(175007)
学院(167834)
(76157)
经济(75079)
研究(73446)
管理(56081)
中国(54855)
理学(48297)
理学院(47574)
科学(46764)
管理学(46555)
管理学院(46280)
(39817)
(39648)
(37395)
研究所(36889)
(33026)
中心(30556)
农业(30156)
业大(28099)
财经(26693)
(26272)
经济学(26007)
北京(25657)
(24765)
(24008)
经济学院(23441)
科学院(23424)
(22626)
师范(22255)
基金
项目(116834)
科学(92058)
基金(89562)
(83370)
国家(82845)
研究(77133)
科学基金(67659)
社会(50930)
社会科(48350)
社会科学(48339)
基金项目(45731)
自然(45667)
自然科(44631)
自然科学(44609)
自然科学基金(43879)
(40376)
资助(38030)
(37697)
教育(34715)
重点(28203)
(27741)
编号(26284)
(25563)
中国(25190)
计划(23809)
科研(23619)
(23613)
国家社会(23475)
教育部(22896)
创新(22525)
期刊
(78475)
经济(78475)
研究(52941)
学报(37606)
中国(35405)
(33400)
科学(33297)
大学(27068)
学学(25719)
(23847)
农业(23107)
管理(21317)
(14946)
金融(14946)
经济研究(14690)
教育(14380)
财经(14126)
(13724)
(12370)
(11863)
世界(11748)
国际(11170)
技术(11066)
问题(10771)
业大(10025)
(9640)
业经(8876)
资源(8330)
农业大学(8315)
统计(8153)
共检索到256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江净超  刘军志  秦承志  缪亚敏  朱阿兴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推测近地表气温空间分布的重要参数。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直接使用反映对流层平均状况的单一气温直减率(0.65℃/100 m)很难表征中国近地表气温直减率的季节和类型差异。本文利用中国839个国家气象站点2000-2013年的近地表气温数据,分别在国家尺度和综合自然区划尺度上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计算各个季节的平均气温直减率(lr_(meanT))、平均最低气温直减率(lr_(minT))和平均最高气温直减率(lr_(maxT)),并借助空间插值算法对气温直减率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分析了其季节和类型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国家尺度上,3种气温直减率均小于0.65℃/100 m;lr_(minT)、lr_(meanT)和lr_(maxT)的季节差异分别为0.05、0.13和0.24℃/100 m,且一般有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的季节规律;春、夏、秋、冬季气温直减率的类型差异分别为0.12、0.05、0.11和0.26℃/100m,且有lr_(minT)>lr_(meanT)>lr_(maxT)的规律。(2)在综合自然区划尺度上,气温直减率大多低于0.65℃/100 m,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夏季气温直减率一般大于冬季气温直减率,季节差异大多超过0.10℃/100 m;气温直减率类型差异半数区域超过或等于0.10℃/100 m,在春、夏、秋季,半数左右的区域lrmax T>lrmin T,在冬季,多数区域的lr_(minT)>lr_(maxT),lr_(meanT)一般处于lr_(maxT)和lr_(minT)之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从建  李伟  李新功  张子宇  陈若霞  陈伟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Tave、Tmin、T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LRTave、LRTmin、LRTma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随高程增大有显著下降趋势。研究区两个区域的LRTave、LRTmin、LRTmax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基于气象站的LRTave、LRTmin高于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其中LRTmin差异最为显著,而LRTmax空间差异较小。2)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象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高、夏季较高、冬季低,而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其中气象站LRTmax在四季中的差异最显著,而高山观测站的LRTmin的季节差异最大。高山观测站的气温直减率在4—9月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值。3)青藏高原西北部LRTave、LRTmin在气温突变年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LRTmax无显著的变化。其中,在气温突变年之后,LRTave、LRTmin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LRTave、LRTmin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而LRTmax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显著。研究将有效改善青藏高原西北部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林丽  史军  
地表植被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文基于SPOTVGT-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时滞相关分析法,研究了1998年-2011年我国华东及其周边地区四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气温对NDVI的影响大于降水,NDVI与气温在夏季和秋季相关性较高,与降水在秋季和春季相关性较高,冬季NDVI与气温和降水相关性都最低。NDVI对气温响应的滞后期在春季和秋季较短,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期在冬季较短,夏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都较长。在冬季、春季和秋季,NDVI对气温和降水最大相关系数的空间分布在研究区的南北部差异不明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延国  董芳宇  吕爽  王键铭  井家林  李景文  
以额济纳胡杨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用Minirhizotron方法对胡杨细根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0~20 cm土层中胡杨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最大,且与其他各层存在显著差异(P<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于海英  杨莉琳  谭廷鸿  莫忠妹  
[目的]明确北京东灵山暖温带森林木本植物不同物候期对气候变暖响应的季节性差异。[方法]本文利用2003-2019年北京市暖温带森林24种木本植物的6种物候期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相关分析计算各物候期对季节气温响应的最优相关时段,并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比各物候期对相关时段内气温响应敏感度的差异。[结果]展叶始期、始花期和盛花期对气温响应的最优相关时段分别为物候期前48、64、55 d(3月上中旬至4月底、5月上中旬),该时段内气温每升高1℃,始花期平均提前6.38 d,显著高于展叶始期(提前4.52 d)和盛花期(提前5.05 d)。萌芽期对气温的响应方式与上述3种物候期不同,其最优相关时段为秋冬季10月28日至下一年1月14日,其次是冬春季3月11日至4月14日(萌芽期前34 d)和夏季7月14日至8月27日。秋冬季相关时段气温每上升1℃,萌芽期提前5.48 d,显著高于冬春气温使其提前的天数(3.71 d),而夏季气温上升1℃使萌芽期推迟9.74 d,与其他均显著不同。与普遍的观点不同,叶变色期和落叶期对气温响应的最优相关时段为春夏季4月初至7月中下旬,而对夏秋季(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气温响应显著的物种很少。在气温上升1℃的情况下,春夏季相关时段气温使叶变色期和落叶期分别提前7.12和9.55 d,而夏秋季气温使其分别推迟2.27、5.96 d。近50年,研究点冬末春初(2、3月)气温的上升速度是其他月份的2倍以上,而秋冬季(10—12月)气温无显著变化。[结论]北京东灵山森林木本植物各物候期对不同季节气温的响应方式和强度具有显著差异,且各季节气温的变化呈现不一致性,这可能会对从植物个体到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涛  陶辉  杨强  
以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年-2007年南通地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年-2007年,年际变化以最低气温的较大增幅和较早突变为特征。季节变化以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且冬季降水量增加,以及秋冬季增暖突变较早为主要特征。周期变化上,气温和降水参数多存在较大时间尺度上较为稳定的变化特征,如年平均气温21~30a和春季降水量14~25a时间尺度的变化。小尺度上(10a以下)的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正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古丽米热·甫拉提   张学霞   胡韵哲   王景萍  
受全球气候变暖、冻融作用、地壳运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变对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造成一定威胁。松嫩平原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同时也是典型的季节性冻土区,以往的冻土地表形变监测集中在青藏高原等地区,对松嫩平原等高纬度地带的地表形变监测鲜有提及。论文利用68景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影像数据,通过D-InSAR技术获取2016年和2021年松嫩平原黑土区融化期、冻结期地表形变结果,通过空间自相关、变化矩阵和平均中心探索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断裂带、地下水和土地利用方式分析地表形变成因,主要结果如下:(1)融化期形变量均值较冻结期高且变化幅度明显,融化期形变量平均值113 mm,范围为-63~244mm;冻结期形变量平均值23 mm,范围为-64~120 mm;2016—2021年同一季节地表形变量范围呈现收敛特征。(2)松辽盆地季节性地表形变呈现“冻胀融沉”规律,小兴安岭西部山麓地带形变微小;融化期内沉降区逐渐朝东北方向移动,抬升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冻结期内沉降区由绥化市向西部齐齐哈尔市辐散,抬升区由西北部向中南部转移。(3)地表形变量高值区位于断裂带沿线破碎带,地表抬升与岩石富水程度空间分布重合。(4)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地表形变量,空间上显著相关,其中耕地发生地表形变的情况最普遍。松嫩平原黑土区地表形变呈现季节性分异、年际波动的特征,实时监测地表形变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农耕管理、地下水调控以及地质灾害预防等提供现实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运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法等数理分析方法,对山西省汾河流域19个气象站1960年-2007年的逐月气温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自1960年以来,汾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变化趋势,并有升高趋势,递增率分别为0.32℃/10a、0.13℃/10a和0.50℃/10a。同时,气温年较差呈减小趋势,近48年的气温年较差递减率为0.37℃/10a。此外,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发生趋暖突变的时间分别是1993年、1996年、1981年,且近15年是流域年平均气温发生上升的主要时段。气候趋暖还表现出在冬季气温的递增速率最大的特点。流域南北年均气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政阳  李挺宇  
2019年4月3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气候系统变暖趋势日渐明显。我国的地表平均气温在过去5年有明显上升,极端气候频发,冰冻圈也在加速消融。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因此,如何遏制我国气候变暖,减少气候灾害发生率,是我国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艳  贺新光  邓宇鹏  章新平  
利用长江流域189个气象站1963~2018年的数据资料,建立月(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逐步多元回归(SMR)模型,分析近地表气温梯度(TG)的变化特征,并探究降水梯度(PG)、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状况对TG变化的胁迫过程。结果表明:(1)各类气温的纬向(TG_a)和经向(TG_o)梯度均在冬季较大而夏季较小,但垂直梯度(TG_e)的变化相异,而且夜间的TG_a和TG_e总体较日间的大。(2)气温对纬度、经度和高程的偏依赖程度较相应的TG大但两者的变化趋势类似,且各类气温对高程的偏依赖程度最高,而平均最低气温总体上对各地理因子的依赖性最强。(3)流域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是导致气温模型精度夏高冬低的重要原因,而同海拔站点间相似的地理环境使其模型残差呈现总体偏正或偏负的季节变化。(4)流域地形、降水、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对TG变化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其中,干冷空气势力越强TG_a越大,水汽通量场的转换强化了TG_a变化的季节性;相对湿度分布越均匀TG_o越小,但地形作用使其变大;而日、夜间云辐射强迫温度效应的不同促使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垂直梯度变化趋势相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雪  
在借鉴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模式与强度两方面构建季节性测度框架,运用单指标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线性规划等方法,探讨我国自驾游(跨市)市场季节性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省份季节性曲线形态具有较高相似性,与其他分类存在明显差异性,且异同点主要体现在峰值的强度、时间范围及波动情况;模式与强度是表征季节性的关键要素,二者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着季节性水平。总体上,我国自驾游市场具有"淡季过淡、旺季较旺""淡季不淡、旺季较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淡季过淡、旺季不旺"4种发展形态,不同的淡旺季分化特征表现为各异的季节性强度与市场开发方向;从地域分布来看,各类型省份具有相对较强的地理集中性,在空间上呈现"小集中、弱分散"的宏观特征。对比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相对季节性指数测度结果表明,自驾游季节性强度取决于消除季节性所需转移的季节性因子量及其月度分布情况。季节性波动的月度顺序结构,是度量季节性水平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永涛  张晓峒  
本文主要从频域的角度对季节调整中"季节滤子"的设计及估计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将直接信号提取(DSEF)方法引入到季节调整的应用之中,突破了现有季节调整方法仅能处理季度或月度数据的限制,且用该方法季节调整后的序列是理论季节调整后序列的"均方误差"最小估计。本文将DSEF方法应用于中国进出口总额月度序列的季节调整中,结果显示,相比于X-11和SEATS方法,DSEF方法季节调整结果的离差较小且稳健性较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博文  陈鹏宇  金森  
【目的】对不同地区地表可燃物温度与气温的差异、气温-可燃物温度转换模型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以及应用气温和地表可燃物温度分别驱动直接估计法模型的误差进行研究,为提高可燃物含水率预测精度提供参考。【方法】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红松和落叶松2个林分下,采用自动气象站测量距地表1.5 m处气温,采用热电偶测量距地表1,2,3,4 cm处地表可燃物温度。红松林分共观测10天,落叶松林分共观测4天,其中,1天在每个林分中设置2个采样点,对距地表1 cm的可燃物含水率每隔1 h测定1次。对气温和地表可燃物温度的差异进行比较,计算目前在可燃物含水率预测中常用的2个气温-地表可燃物温度转换模型(Byram&...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晓慧  徐宾铎  张崇良  薛莹  任一平  纪毓鹏  
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