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02)
- 2023(10302)
- 2022(8555)
- 2021(8153)
- 2020(6537)
- 2019(14672)
- 2018(14487)
- 2017(27577)
- 2016(14717)
- 2015(16728)
- 2014(16572)
- 2013(16839)
- 2012(16374)
- 2011(15227)
- 2010(15449)
- 2009(14725)
- 2008(14473)
- 2007(13268)
- 2006(12323)
- 2005(11415)
- 学科
- 济(91221)
- 经济(91146)
- 农(46487)
- 业(41685)
- 管理(33553)
- 农业(30892)
- 方法(28275)
- 数学(25430)
- 数学方法(25211)
- 中国(23420)
- 地方(22001)
- 企(19872)
- 企业(19872)
- 业经(19420)
- 学(15387)
- 制(15219)
- 贸(14938)
- 贸易(14928)
- 易(14529)
- 发(13400)
- 地方经济(13033)
- 财(13008)
- 体(12027)
- 融(11745)
- 金融(11743)
- 银(11682)
- 银行(11672)
- 环境(11413)
- 行(11407)
- 策(10884)
- 机构
- 学院(226432)
- 大学(225797)
- 济(114504)
- 经济(112681)
- 研究(87329)
- 管理(81666)
- 中国(69781)
- 理学(69727)
- 理学院(68947)
- 管理学(67886)
- 管理学院(67481)
- 农(53995)
- 科学(48796)
- 京(47921)
- 财(46905)
- 所(44601)
- 农业(40982)
- 研究所(40040)
- 中心(39289)
- 经济学(37046)
- 财经(36951)
- 业大(35762)
- 江(33926)
- 经(33740)
- 经济学院(33162)
- 北京(30882)
- 范(29746)
- 师范(29566)
- 院(29319)
- 科学院(28383)
- 基金
- 项目(140809)
- 科学(111714)
- 研究(105713)
- 基金(105179)
- 家(91152)
- 国家(90330)
- 科学基金(76524)
- 社会(72642)
- 社会科(68569)
- 社会科学(68553)
- 基金项目(54598)
- 省(51759)
- 教育(45621)
- 自然(44703)
- 自然科(43672)
- 自然科学(43662)
- 资助(43021)
- 自然科学基金(42908)
- 划(42837)
- 编号(41399)
- 成果(33927)
- 部(33505)
- 发(33339)
- 国家社会(31865)
- 重点(31284)
- 农(30780)
- 中国(29371)
- 教育部(28690)
- 发展(28371)
- 课题(28131)
- 期刊
- 济(141532)
- 经济(141532)
- 研究(75903)
- 农(58620)
- 中国(49849)
- 农业(39728)
- 学报(34730)
- 科学(33467)
- 财(33026)
- 管理(29259)
- 大学(27949)
- 学学(26636)
- 融(26351)
- 金融(26351)
- 业经(24365)
- 经济研究(21656)
- 财经(19820)
- 问题(19589)
- 教育(19024)
- 业(19020)
- 技术(18269)
- 世界(17521)
- 经(17400)
- 贸(15138)
- 农村(14528)
- 村(14528)
- 农业经济(14110)
- 技术经济(13605)
- 经济问题(13496)
- 国际(13416)
共检索到365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起东
<正>历史著作与历史学著作不同,凡是记述历史的著作皆可称为历史著作,而历史学著作则必须回答历史研究中的学术问题。《底色顽韧:近代冀中定县小农经济的延续与渐变》~((1))正是这样一本著作。钱钟书先生说过,要吃鸡蛋不必认识母鸡。然而事不尽然。我觉得只有了解李金铮先生的学术历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著作。我认识李金铮先生20多年,长期追踪其学术研究,多次评论其学术成就,自谓对李金铮先生的学术了解较深。然而当我看到本书时,依然对其理论之深刻、分析之精细、方法之得当叹为观止。该书引领了经济史研究的潮流。李伯重先生指出,近年来,经济史研究出现了两种方向相反的趋势,即研究领域的“由小而大”和研究区域的“由大而小”。所谓“由小而大”,是指中国经济史范围,过去主要限于经济制度,而后逐渐扩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之外的许多方面,力求把社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考察经济现象。所谓“由大而小”,则是指中国经济史研究,过去通常以全国为单位,而今则强调把中国从地域上划分为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经济地区,作为“适当的经济单位”来进行研究。李金铮先生正是在研究中把这两种趋势结合起来,并且做到了极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邓红
李金铮教授的专著《“底色”顽韧:近代冀中定县小农经济的延续与渐变》,2022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主从区域社会经济史视角,以1849—1936年的冀中定县为时空范围,从人地比例、土地分配、家庭规模、农业生产、租佃关系、雇佣关系、家庭手工业、集市贸易、农民借贷、赋税负担、农家消费和乡建实验等方面,进行“解剖麻雀”式的阐述和分析。本书通过研究小农经济的结构、运作形态及其变迁,揭示农民生产与农民生存的动力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永和
近年国内关于小农衰亡还是稳固的论争主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的不同诠释、对统计数据的不同解读以及对小农经济的不同评价。双方在貌似观点对立的背后其实存在共同的认识误区,即都将小农经济认定为"小"规模的农业经营形式,与大规模经营乃至社会化生产相对立。实际上,小农与规模经营并不矛盾,小农经济同样可以融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小农既不会衰亡,也不会稳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
关键词:
小农 衰亡 稳固 动态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梁伟
文章试图从“农民理性”的角度重新理解小农经济,揭示小农经济的转型动力及其现代适应。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制度变迁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理性开始扩张,农民经济行为的主导逻辑由生存理性转向多元理性并存。在农民理性扩张与农村人地关系重构的背景下,小农经济出现转型,以老人农业、中农农业和家庭农场为经营形式的现代小农经济建立起来。现代小农经济是农民自我改造和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其呈现出大范围使用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兼业化等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小农经济仍然发挥着农业人口生计保障、乡村秩序稳定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小农经济转型体现了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说明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小农发展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和农民经济,如何认识中国式的小农经济,不仅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以下发表若干意见。一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民家庭的基本特征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当前大约有80%农民家庭都存在年轻子女外出务工以获得务工收入、年龄比较大的父母留守在家务农以获取务农收入的结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同时有务工和务农两笔收入,这个农民家庭的劳动力再生产就可以完成得比较顺利,家庭生活质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根蟠
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地主制时代,存在着比西欧发达的市场。这种市场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小农与市场的联系相当密切,以至流通已成为小农经济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但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市场(可称为传统市场)和建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行
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本刊今年第一期曾发表了一组有关论文。为了推进研究与讨论的深入,中国经济史学会和本刊六月八日在京组织了专题研讨会。现把讨论会纪要和会议印发的长篇述评全文发表。本期刊登的方行、魏金玉、江太新、李向军、刘兴林等同志的论文亦与此论题有关。本刊将继续发表有关研究成果与动态,并欢迎广大作者、读者以不同形式(如专论、笔谈)对此发表意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兰鸥 柯文武
关于小农经济的界定,学术界有各种表述,[37a、41、85b]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大体一致。小农经济是农业领域的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个体经济,它最本质的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它生产资料程度不同的所有权。小农经济经营规模狭小,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生产的基本目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受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生产关系的支配,对地主、乡族、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依附,既脆弱又顽强,易分化亦易再生等等特点,均由此而派生。根据小农与生产资料关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冬水 黄少安
永佃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土地产权制度,它的产权结构在理论上具有激励土地流转和集中的功能,但在传统农业社会,永佃制不但没有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反而使小农经济得到强化和延续。中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然是一种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实行农场化经营是中国农业摆脱小农经济束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想而可行的变革方向,推进农场化经营需要对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永佃制 小农经济 农场化经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中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谋求生计,他们或暂时或永久地离开了农村,使得农村成为了"三留守群体"(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栖息之地。同时,留守群体也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的主要从业人员,当前的小农经济呈现出既异于经典理论表述的小农经济,又异于资本主义式农业的经营模式,而是表现为基于小农家庭的性别与代际分工而形成的妇女种田、老人农业,以及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曹东勃
对小农经济有效性表示质疑的理论传统并非马克思主义所独有,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也长期存在。改造小农经济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是二者的共识。总体而言,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政策都或强或弱地体现了这一点。始于1978年的改革,似乎使中国农业一夜之间从"一大二公"的状态又回到了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状态,30年粮食产量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小农的奇迹"。然而要确保农业的持续性发展,则改造小农经济的目标和任务依然存在。在人地矛盾现状未发生根本变化和农业发展受市场风险冲击渐强的背景下,应当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对小农自愿、适度的联合保持开放和支持的姿态,使小农经济首先走向小而有效、小而不散,进而走出小农经济的陷阱。
关键词:
小农经济 农村改革 农业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松义
讨论中国小农经济,我认为有几个关系是应该注意的。 首先是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也就是国家政策对小农经济所起的影响作用。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经常发生改朝换代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经济角度来看,一般表现为封建经济的正常运作出现卡壳,或严重不灵,甚至农民离开土地,生产呈现萎缩、停滞。这样,每当新朝的建立,总要颁定一些有利于小农经济恢复、发展的政策,引导农民重新附着于土地,将出现卡壳或已不灵便的封建经济再顺利地运转起来,并在这种曲折变化中,使生产不断有所提高,技术有所进步。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杨澜 付少平 蒋舟文
在法国现代化过程中,大革命中的土地政策奠定了法国小农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因为土地的过于碎化而步履艰难。直到20世纪中期才采取措施在有效实现土地集中的基础上加速并最终完成农业现代化进程,成功实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改造从而真正成为资本主义农业强国。分析此期间法国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同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战乱时期,但乱中有变,小农经济与市场并非漆黑一团。北魏太和九年(485)实行了均田制,农民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定数额的土地,再以租庸调形式为封建国家尽义务。西魏、北齐、北周、隋以至唐前期,均继承北魏均田制。在这种土地制下,个体小农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均与此有关。隋唐时期是均田制下小农经济潜力发挥得最为出色的时期,开元天宝时出现了“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主持人按】农村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认识中国农村,进而认识整个中国,二是建立具有本土契合性和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理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照搬既有的成熟理论(主要是西方理论)解释具有相当独特性和变动性的中国经验,就谈不上对农村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因此,研究者应当以开放的学术胸怀和敏锐的经验感知力深入到热火朝天的中国实践中去,有主体性地吸收成熟理论,在经验与理论的反复穿梭中逐步提升理论抽象程度,在此过程中要容许和忍受理论的粗放和不成熟,通过不断的学术积累与接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