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40)
2023(6696)
2022(5803)
2021(5777)
2020(4904)
2019(11153)
2018(11143)
2017(20822)
2016(11601)
2015(13559)
2014(13438)
2013(13407)
2012(13162)
2011(11934)
2010(12325)
2009(11770)
2008(12015)
2007(10921)
2006(10065)
2005(9729)
作者
(33632)
(28201)
(28162)
(27283)
(18106)
(13706)
(12670)
(10961)
(10779)
(10196)
(9802)
(9641)
(9220)
(9063)
(9014)
(8684)
(8438)
(8266)
(8249)
(7939)
(7434)
(6848)
(6743)
(6553)
(6404)
(6241)
(6214)
(6179)
(5758)
(5753)
学科
(50485)
经济(50415)
管理(31312)
(29680)
(21442)
企业(21442)
方法(20744)
中国(18848)
数学(18169)
数学方法(17845)
(17011)
(16780)
贸易(16768)
(16546)
(12820)
(12170)
农业(11063)
(10555)
银行(10546)
(10476)
(10215)
(10155)
业经(9686)
(8733)
金融(8732)
(8507)
出口(8497)
出口贸易(8497)
(8243)
地方(7749)
机构
大学(174906)
学院(169654)
(79494)
经济(78035)
研究(65600)
管理(61597)
中国(55238)
理学(51034)
理学院(50458)
管理学(49596)
管理学院(49281)
(39044)
(37610)
科学(36272)
(33735)
中心(30647)
研究所(29891)
(29546)
财经(28972)
(27584)
(26293)
北京(25857)
经济学(25677)
(23208)
经济学院(23035)
师范(23013)
(22850)
农业(22615)
业大(22444)
(21282)
基金
项目(101043)
科学(79984)
基金(75990)
研究(75899)
(66481)
国家(65952)
科学基金(55473)
社会(50151)
社会科(47501)
社会科学(47493)
基金项目(37913)
教育(34681)
(34263)
自然(33604)
资助(33379)
自然科(32880)
自然科学(32871)
自然科学基金(32318)
(30415)
编号(29974)
成果(27203)
(24766)
重点(22875)
中国(22777)
国家社会(22312)
教育部(21503)
(21273)
课题(20702)
(20064)
大学(19874)
期刊
(92247)
经济(92247)
研究(60589)
中国(39933)
(28446)
(27959)
学报(26074)
科学(24389)
管理(23669)
(21773)
金融(21773)
大学(20562)
教育(20474)
学学(18733)
农业(18447)
财经(15438)
(15062)
经济研究(14768)
技术(13984)
(13528)
问题(13366)
国际(13305)
业经(12306)
世界(11730)
统计(11457)
图书(10932)
(9952)
技术经济(8917)
(8726)
书馆(8323)
共检索到2887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跃生  
中国近代之前,户口统计制度从形式上看是比较健全的。但就多数时期而言,户口统计数据均存在不实问题。其原因主要有,隐匿不报或少报人丁、人口数是民众所为,而漏报、漏统和应付上报是官员做法。至于一些民族、阶层和群体没有纳入"大计"之中,则是制度所造成。另外,个别时期上报户数多于实际主要是官员为求政绩而虚报,但虚报难以持久。因而,历史上户口不实的主流为官方所掌握户口数据低于实际生存人口数。当然,这种状况有朝代不同和时期之别。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正元  
把握旧中国粮食生产的水平,是研究新中国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但中国历代志书对于农产的丰歉一般只作“丰稔”、“饥”、“大饥”等定性描述,不大注意经济数量关系,缺乏计量记载。进入近代以后,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1908、1909年),才开始有清政府农工商部编印的《农工商部统计表》。入民国后,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2至1921年继续编印《农商统计表》,但前两次统计表虽以农商标题,实际内容却只有工商矿业统计,未列农业项目。1914年第三次农商统计表才开始有农业生产的统计,分省统计各年各主要作物的种植面积、收获量和单位面积收获量。这是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有关我国农产量和产额的最早统计,但...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尹振涛  
虽然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的发展不够成熟与完善,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潮与危机,但其证券监管制度体系及特点,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也有借鉴意义。本文以中国近代证券市场监管为研究对象,力求从立法和执法两个维度揭示出近代证券市场监管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邹进文   夏文娟  
中国社会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西方舶入,当时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因此近代中国社会学家在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较多关注中国经济问题。他们发表的外文论著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将经济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工问题、都市生计问题及人口和移民问题等做了深入、系统研究。相比经济学家侧重于讨论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学家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视野则更为开阔,为中国近代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显文  
对于北齐境内的户口数,《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记载: (北齐)洎乎国灭,州九十有七,郡一百六十,县三百六十五,户三百三万。《通典》卷七《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 (北齐)至崇化三年(当作隆化二年,即公元577年),为周师所灭,有户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 又,《周书》卷六《武帝纪》云: 建德六年(577年,关东平,合州五十五,郡一百六十二,县三百八十五,户三百三十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干六百八十六。 根据上述文献的记载,有些学者曾考证:北周建德六年,北齐有户三百三万余;隋大业初,北齐旧境有户五百四十万,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其增长率约为78%。然而,据我们考证...
[期刊] 求索  [作者] 邹进文  
中国近代货币问题是影响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受到朝野的广泛关注,货币思想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通过充分挖掘、利用英文文献资料,以近代中国留学生有关货币方面的英文博士论文为重点进行考察,中国近代留学生在货币思想的发展分为清末民初、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和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1938—1949)三个历史时期。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超群  
晚清中国人用"商"来统称工商等业,但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后,"实业"出现,并取代了"商",用来统称农业、工业和商业。本文分析了这一观念变迁背后的企业史含义。文章认为,用商来统称工商业是延续了明清以来的用法。近代重商观念流行的同时,大量商业资本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商人因其在资本、人才、管理制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对近代工业产生了主导型影响。在这一时期,大量近代企业是以股份制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甲午战争之后,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业"观念出现并被广泛接受。时人在强调实际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更为重视企业当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他们意识到会计、采购销售、工人的管理等制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实业"时代,有关工厂的制度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从"商"到"实业"的观念变迁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中国近代企业起源的历史过程。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高超群  
晚清中国人用"商"来统称工商等业,但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后,"实业"出现,并取代了"商",用来统称农业、工业和商业。本文分析了这一观念变迁背后的企业史含义。文章认为,用商来统称工商业是延续了明清以来的用法。近代重商观念流行的同时,大量商业资本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商人因其在资本、人才、管理制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对近代工业产生了主导型影响。在这一时期,大量近代企业是以股份制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甲午战争之后,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业"观念出现并被广泛接受。时人在强调实际生产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更为重视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在全  
本文通过对福建协和大学的乡村建设意识理路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沿革以及诸多实验个案的考察,来探讨教会大学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与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关系,并在分析其乡村建设运动特色和评价其绩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对目前学术界的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定论进行了初步省思。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乐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聚集一批现代文学创始者。现代文学与高等教育有密切联系,许多现代文学大师曾在高校任教,同时,高等教育也为新文学运动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两者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朱文华的《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的联动与互动》一书深入探究现代文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研究对象和方法角度有意突破单一学科研究的限制,综合运用与解读可靠的资料,评述历史和文化场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广胜  
中国有一套比较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有比较完整的户口登记资料。1982年进行的第三次人口普查利用了户口登记资料中可以利用的某些方面。事实证明,在人口普查中利用户口登记资料是有效的,成功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跃  
本文通过对近代上海茶业市场制度的研究,从中总结出洋行、买办与茶栈形成了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并分析了形成共同体内在逻辑及实现途径。文章认为,该共同体主导了近代上海茶业市场制度的构建,在这种制度条件下,共同体内部参与者通过共赢与共识实现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追求。但是,这种制度分割了市场、制约了市场扩张,造成了行业上游对质量改进的漠视,同时引致了投机交易的盛行,投机推高了茶叶的市场价格,致使近代中国茶叶外贸的衰落。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纪宁  
国民公德意识的缺失,是在中国迈入近代社会之后,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社会问题;也是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后,引起人们广泛讨论的学术命题。讨论国民公德意识,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亦且将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理解西方文化对于我国既有文化模式的冲击,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蔡先金  
古代"大学"概念是对于所有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制度的统称,并不存在一个冠名为"大学"的实体机构。明代传教士艾儒略首次将其作为西语"university"的汉语对译词,从此"大学"概念就开始具有西方"university"的含义,而"university"却是东方原来没有的新事物。晚清时期清政府起初兴办的"大学",无论冠以何种名称,都是欲仿照西学体制而建。按照近代"大学(university)"概念去理解,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应该是1895年清廷创办的北洋大学堂,但也不能忽视1898年举办的京师大学堂在近代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叔鹤  
由于隋朝末年的起义战争和隋王朝及地主武装的屠杀残害,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关东及黄河流域形成千里无烟,江淮之间杂草丛生的局面。为此,唐朝统治者就在隋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均田法,旨在使荒地得到垦殖,使朝廷和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