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11)
- 2023(7092)
- 2022(5898)
- 2021(5667)
- 2020(4573)
- 2019(10499)
- 2018(9973)
- 2017(18357)
- 2016(9882)
- 2015(11138)
- 2014(10694)
- 2013(10892)
- 2012(10269)
- 2011(9658)
- 2010(9321)
- 2009(8440)
- 2008(8349)
- 2007(7005)
- 2006(6239)
- 2005(5768)
- 学科
- 济(51355)
- 经济(51312)
- 管理(20481)
- 方法(19582)
- 业(18782)
- 数学(18289)
- 数学方法(18181)
- 中国(17449)
- 地方(14580)
- 农(12452)
- 企(12045)
- 企业(12045)
- 贸(11048)
- 贸易(11043)
- 易(10736)
- 学(10293)
- 地方经济(9442)
- 农业(8701)
- 业经(8158)
- 环境(8136)
- 财(7951)
- 制(7717)
- 融(7280)
- 金融(7278)
- 关系(7008)
- 发(6910)
- 银(6789)
- 银行(6781)
- 行(6688)
- 出(6252)
- 机构
- 大学(146856)
- 学院(143376)
- 济(69863)
- 经济(68887)
- 研究(62072)
- 管理(49826)
- 中国(47443)
- 理学(43141)
- 理学院(42469)
- 管理学(41750)
- 管理学院(41473)
- 科学(37024)
- 京(32682)
- 所(32153)
- 研究所(29750)
- 财(28299)
- 中心(26666)
- 经济学(24100)
- 农(23622)
- 财经(23349)
- 院(22535)
- 经济学院(21808)
- 经(21586)
- 北京(21282)
- 范(21060)
- 师范(20902)
- 科学院(19999)
- 江(19092)
- 业大(19091)
- 农业(18571)
- 基金
- 项目(102333)
- 科学(82494)
- 基金(78454)
- 研究(72769)
- 家(70806)
- 国家(70368)
- 科学基金(58779)
- 社会(50108)
- 社会科(47629)
- 社会科学(47622)
- 基金项目(41081)
- 自然(36699)
- 自然科(35829)
- 自然科学(35820)
- 自然科学基金(35193)
- 省(34901)
- 划(32101)
- 资助(31894)
- 教育(31865)
- 编号(26379)
- 重点(24481)
- 部(24351)
- 发(24165)
- 中国(23469)
- 国家社会(23076)
- 成果(21476)
- 教育部(20554)
- 创(20427)
- 科研(19843)
- 发展(19609)
共检索到215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游珍 封志明 雷涯邻 杨艳昭 李方舟
文章以LandScan人口数据集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以沿中国陆地边境线内外不同欧氏距离的缓冲区为研究区,分析中国边境人口分布的国别趋势与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分布基本格局是南密北疏;境内外人口密度相比较,东北和西北边境是境内大于境外,西南边境则相反。(2)中国边境人口丰度很低,境外普遍低于国内人口密度;就人口集聚水平变化而言,2000~2010年,中朝边境外升内降,中俄、中蒙边境内外均降,西北4国边境内升外降,西南7国边境内外升降比例相当。(3)人口减少是边境人口变化的主要特征;人口显著减少地区境内为东北和西北,境外为中朝边境及西南边境大部分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观海 吴彬 张文主 陆汝成 王培琼 廖文惠 冯晓玲
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梯度下国土空间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的空间差异规律对于实现区域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45个边境地区为例,运用国土空间动态度、国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边境地区“生产—生活—开放—生态”空间的演进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国土空间的变化趋势为生产、生活和开放空间增加,而生态空间减少,整体呈现出“一带三区多点”的分布格局。(2)边境地区国土空间冲突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对外开放进程中,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了不同空间之间互竞和融合的关系,国土空间转换类型以生产空间、开放空间与生态空间互转为主,区域差异日益显著。(3)影响不同国土空间变化的驱动因子在作用效果上存在差异,经济动力和对外开放是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边境地区应全面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分区调控策略,以促进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宁志中 杨蕾蕾 钟林生
本文通过对全国三大陆地边境旅游片区(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特征的分析,为我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战略、产品战略与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依据中国边境三大片区(东北、西北、西南)2003-2012年间客源市场的有关数据,尝试采用旅游地理、旅游市场分析原理及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三大片区入境客源市场的年际变化、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三大片区的入境旅游在2003-2012年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入境客源量均呈现出一种拉伸型的"N"形曲线,且入境游客普遍停留时间较短;②入境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地域近邻性特征:东北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陆汝成 毕佳港
厘清人—地—业关系是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地域异质性规律的理论基础。在探讨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和云南段为例,运用转移图谱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并利用泰尔指数测度贸易、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其区域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先慢后快的时序化差异,广西段变化速度呈先减后增的“U”型演化特征,云南段呈急剧探底后加速回升的“V”型变化过程。(2)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响应地区发展系统具有本地化差异,抵边地区农业、生态空间频繁转为城镇空间,非抵边地区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互竞加快。(3)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西北急东南缓的空间化差异,城镇、农业空间的重心位置西移北进,生态空间重心位置由东南偏西北移动,云南段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强度高于广西段。(4)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的影响逐渐减弱,贸易子系统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扰动程度高于经济和人口子系统。边境贸易、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塑造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序、本地和空间差异化特征,调控边境贸易对国土空间的影响是纾缓边境地区空间冲突的重要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穆学青 郭向阳 明庆忠
应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主成分、空间自相关和趋势面等研究方法及综合性指标,对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和旅游强度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云南边境地区旅游经济规模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逐年减小。(2)全局自相关显示: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旅游强度尚未表现出地理上的空间依赖性,形成了孤立发展的"诸侯旅游经济"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表明:旅游强度局部空间关联性以"H-L"型和"L-L"型为主,随着时间演化,旅游强度总体空间异质性有所缩小。(3)云南边境地区业已形成以红河、西双版纳、德宏为旅游极核中心的"三足鼎立"旅游空间格局,这与当前云南省"多中心辐射式网络格局"的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大致契合。(4)云南边境地区旅游强度呈现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旅游区南部和东部为旅游强度发展的优势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贾占华 谷国锋
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的空间关联性,但这种态势有所弱化。在研究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第二、三产业比重,基础教育质量,医疗服务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正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负效应。因此,要想促进东北地区人口合理分布,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配套的第三产业,实现就业需求大增;加大对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在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提升市场化程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蓉 郭泺 薛达元 孙发明
依据1978-2008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ArcGIS9.2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人口变化直接相关。
关键词:
农业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时空特征 GIS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向东 王晶 王新贤
文章基于中国县级低保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低保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低保人口规模在"胡焕庸线"两侧呈"西少东多"态势,83.5%的低保人口分布于东南半壁,低保率则呈"西高东低"态势,西北半壁的低保率达10.9%,东南半壁仅为3.9%。(2)全国低保人口规模和低保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保人口总量由西向东递减,西部地区的低保人口总量占全国低保人口总数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使低保人口的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低保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其空间集聚趋势在弱化,低保率的热点区与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度重合,且大部分位于"胡焕庸线"的西北半壁,冷点区域则集中分布在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渤海湾北岸的唐山到雷州半岛的东部沿海地区。(4)从影响因素来看,海拔对低保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GDP和人均受教育程度对低保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低保人口 空间分布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慧
基于分县数据,在分析人口空间分布地域格局的基础上,利用人口数量增减变化和人口稳定度对近30年来河北省人口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口密度分布呈"西北山地丘陵区密度低—东南平原区密度高"的模式,且呈现出人口密度"高密度—高密度"相邻和"低密度—低密度"相邻的分布模式;随着地区发展差异的显现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近30年来河北省各县域人口数量由普遍增加趋于人口增减频繁,人口集散进一步强化,集散程度明显提高,且在空间分布上人口减少或人口疏散地区多围绕人口显著增加或人口强集聚地区呈环状分布。
关键词:
人口密度 地域格局 人口集散 河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雨欣 张平宇 杨奇峰 初楠臣
文章以中国东北的中俄边境地区为案例区域,基于县域单元从微观视角刻画了外贸企业资本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MGWR模型重点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外贸企业资本分布的作用程度及尺度效应。结果表明:(1)2011—2021年中俄边境地区外贸企业的资本规模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批发零售企业和制造企业的资本规模始终最高,但在俄远东地区市场环境的冲击下,二者增长率自2015年开始逐渐下滑。(2)外贸企业的资本规模在2011—2021年呈现整体集聚、局部扩散的演变格局,并表现出多核心的结构形态。其中批发零售企业的路径依赖特征显著,呈现极化发展的沿边分布模式;制造企业则不断向内陆地区扩张,形成“沿边—腹地”产业协同态势。(3)从“全球—地方”视角来看,边境地区对国际地缘形势、国内开放政策和地区发展禀赋高度敏感。其中与外贸企业活力直接相关的微观变量作用尺度更小,与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相关的宏观变量作用尺度更大。(4)不同类型企业资本布局具有独特的区位、政策和环境偏好。其中批发零售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性和资本活跃性,因此企业资本根植于地区开放程度、市场潜力以及融资能力;制造企业的资本分布受产业集聚和制度性力量的驱动,工业基础、第二产业及交通条件的影响十分显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思言 杨传国 庞华 胡潇方 贾青
利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的人口数据,借助GIS软件及其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分析珠江流域最新的人口分布特征,并定量统计不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珠江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人口密度与多年平均降雨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人口多分布在年平均降雨量大于1500mm的地区;而地形条件和交通条件是珠江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关键词:
人口密度 分布特征 降雨 地形 珠江流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雷
近年来,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受经济拉力影响,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这个现象在边境地区尤为明显,然而,边境地区的人口安全对维护边疆安全、巩固国防、发展边境地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蒙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为例,研究阐释了影响中蒙边境地区人口现状、流失因素及公安边防部队在边境管理活动中的影响和防范举措,以期为解决中蒙边境及其他边境地区人口流失问题带来借鉴,指导边防部队未来的边境管理活动。
关键词:
人口流失 边境地区 边境管理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杨亚非
西部边境地区建立次区域经济圈的构想杨亚非(广西社会科学院)为了加强中国西部的经济增长,加快缩小东西部的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建立次区域性经济圈,通过“成长三角”的模式,促进边境省区的出日贸易,并积极参与地区性的国际分工,这将成为中国西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吕曼秋
运用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对中越边境地区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越边境地区区域功能特殊,自然资源丰富,但空间结构还存在着不少无序现象。应根据区域主体功能理论,在明确以自然资源开发与边贸等为区域主体功能的基础上,确立个旧、百色和防城港三市的区域功能,以大型资源型国企和主要交通线为"点与线"建立相应的集聚区,加强与东盟国家、珠三角和大湄公河等经济区的联系,推动整个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斌 文雯
为揭示我国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均衡性,应用模型分析中国人口经济的地域差异与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54—2007年中国人口重心由东经116.82°北纬34.72°转移至东经116.64°北纬34.92°,中国人口集中指数由1955年的0.542降低到0.510,人口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由0.372下降到0.261;1978—2007年中国经济重心由东经119.30°北纬38.26°转移至东经118.94°北纬37.13°,经济集中指数由0.525上升到0.590,经济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由0.035上升到0.093;1978—2007人口重心在经度方向上的移动与经济重心在经度方向移动的关联度最高,在纬度方向上的移动与第一产业重心在纬度方向移动的关联度最高;经济重心在经度方向上的移动与第一产业重心在经度方向移动的关联度最高,在纬度方向上的移动与第三产业重心在纬度方向移动的关联度最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