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99)
2023(12344)
2022(10730)
2021(10273)
2020(8568)
2019(20066)
2018(19848)
2017(38571)
2016(20538)
2015(23280)
2014(23112)
2013(23279)
2012(21279)
2011(19344)
2010(19078)
2009(17349)
2008(16932)
2007(14437)
2006(12584)
2005(11073)
作者
(58433)
(48328)
(48069)
(45864)
(30781)
(23092)
(21920)
(19186)
(18395)
(17134)
(16472)
(16315)
(15319)
(15150)
(14928)
(14742)
(14438)
(14198)
(13776)
(13630)
(11925)
(11903)
(11528)
(10934)
(10754)
(10725)
(10629)
(10471)
(9674)
(9540)
学科
(90017)
经济(89929)
管理(57634)
(56450)
(45991)
企业(45991)
方法(41499)
数学(35968)
数学方法(35654)
(24994)
中国(24379)
业经(20142)
(19553)
贸易(19544)
(19094)
(18399)
地方(17296)
(17284)
农业(15186)
(15009)
(14121)
技术(13856)
环境(13407)
理论(13220)
产业(13078)
(12428)
银行(12396)
(12163)
(11892)
(11654)
机构
大学(296661)
学院(294258)
(127149)
经济(124825)
管理(120919)
理学(105528)
理学院(104428)
管理学(102960)
管理学院(102444)
研究(101026)
中国(75091)
(63674)
科学(60556)
(52932)
(49629)
研究所(45631)
中心(44505)
(44246)
财经(43766)
业大(42470)
北京(40779)
(40067)
(39370)
经济学(38767)
(37589)
师范(37294)
(36627)
经济学院(35075)
农业(34801)
财经大学(32754)
基金
项目(204952)
科学(162239)
研究(151414)
基金(150829)
(130745)
国家(129749)
科学基金(111874)
社会(96899)
社会科(92043)
社会科学(92020)
基金项目(80154)
(77111)
自然(71768)
自然科(70115)
自然科学(70100)
自然科学基金(68862)
教育(67666)
(65269)
资助(62614)
编号(60444)
成果(48552)
(46235)
重点(45225)
(44339)
(42715)
课题(41065)
国家社会(40261)
教育部(39919)
创新(39860)
人文(38969)
期刊
(134218)
经济(134218)
研究(87941)
中国(50653)
管理(44131)
学报(43359)
科学(42213)
(40263)
(36815)
大学(33168)
学学(31149)
农业(29059)
教育(28444)
技术(24791)
经济研究(22616)
(22112)
金融(22112)
业经(21780)
财经(20925)
问题(18089)
(18011)
(15709)
(15356)
技术经济(15031)
图书(15014)
理论(14724)
科技(14345)
世界(14343)
现代(13432)
实践(13267)
共检索到4199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施中华  白让让  
近年来跨国公司借助其有效的产品线策略,在使品牌得到快速扩散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轿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和游戏规则。我们的博弈模型和实证分析表明,利用其在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和品牌声誉上的巨大优势,跨国公司的产品线竞争不仅恶化了本土企业原有市场的竞争,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土企业的品牌延伸产生了挤出效应。改变这种困境的政策选择是对本土企业的产品创新进行激励,而非限制跨国公司的渗透行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倩肖  董瀛飞  
比较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是中国轿车产业产品线竞争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塑造着产品线竞争格局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引入动态离散博弈模型,采用竞争行为数据,实证分析了各代表轿车企业的比较优势与品牌影响力。在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本土企业在小微市场的比较优势最强,在紧凑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最强,但在中大市场缺乏比较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本土企业处于巩固紧凑市场的关键阶段,应知己知彼实施精品策略,继续发力紧凑市场,慎重对待中大市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肖利平  董瀛飞  
通过引入不完全信息离散博弈模型,借助数值模拟与反事实分析考察了扩张成本与产品线扩张对本土轿车产业竞争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线扩展提升了企业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扩张成本则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在:由于产品线扩展的后发优势,本土企业在小微和紧凑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在中大市场上则因高昂的扩张成本处于劣势。一个策略性建议是:在外资企业品牌、技术等全面占优的情形下,本土企业应该进行差异化的细分市场定位,借助产品线扩展实现战略突围,加大力度切入中小和紧凑市场,侧重于低价和精品策略,慎重介入中大市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白让让  
产品线扩展是多产品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也是实证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以中国轿车产业为背景,本文理论模型表明,一个成长产业中,产品线延伸可以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而合资企业在取得产品线扩展先动优势时,还获得了品牌价值的升水,长期竞争的结果是产品线的重叠和趋同。基于中国轿车产业的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理论假设的存在,本文还提出了本土企业优化产品线的策略性建议。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白让让  
从市场结构、企业能力和细分市场进入或定位的理论假设出发,基于1999年~2006年中国轿车产业和企业的微观数据,运用文献回顾、经验观察和Logit计量模型工具,结合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行为比较,分析影响细分市场进入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细分市场的集中度越高企业的进入激励越小,企业总体占有率提高后会选择向下扩展产品线,合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细分市场定位有显著差异,相互进入会导致产品线的重叠和竞争的恶化,本土企业在实施品牌延伸战略时应避免过早全序列化模式对品牌声誉和市场份额的侵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刘丹  孙鹏  
本文运用Feder模型,采用中国轿车产业的面板数据,就FDI对中国轿车产业的影响进行验证。检验结果证明了外资对中国轿车产业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肯定了外资对中国轿车产业发展贡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朱敏  
多产品厂商产品线延伸收缩的决策,不仅仅与自身的竞争实力有关,还与产品的市场特性有关。低端市场上的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末期,厂商的市场空间不断缩小,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而新兴市场上的产品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技术不断成熟,消费群体稳步增长。拥有技术优势的厂商必然会收缩低端产品线,放弃低端市场,然后延伸高端产品线,进入新兴市场,从而提升自身的利润水平;由于低端市场上厂商的退出,市场竞争烈度的下降,低端市场在位企业的利润水平也会因此有所改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娟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内,中国的轿车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的轿车工业几乎为空白,仅有供高层领导和迎宾用的红旗牌高级轿车和供公务、商务用的上海牌中级轿车。1980年全国轿车生产量只有5418辆,不足部分只有依赖进口。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史晓晨  顾力刚  
本文运用生态位理论,将消费者视为企业生存所倚重的资源,利用价格生态位分析了主要轿车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力求为我国轿车生产企业的经营者利用生态位理论认识、分析轿车市场的竞争状况,制定竞争战略提供理论支持。而且,随着汽车生产企业和其产品的增多,消费者购买能力和需求的增高,以及能源危机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全球汽车制造业将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个阶段,汽车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尝试从生态位的视角出发,观察整个市场的竞争态势,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而调整到适合自身生存的价格生态位,那么就有望实现企业在适度的竞争关系中和谐共生并健康持续地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海涛  
外资进入提高了国内轿车市场的竞争程度,降低了市场集中度,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差异化,同时也降低了产品价格,带来了消费者福利的提高;改善了我国轿车产业的组织结构,很多企业已经达到了工厂最小最优规模经济水平,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外资进入从资本规模、技术、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几个方面提高了国内资本的进入壁垒;政府与跨国公司共同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亟待改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东进  刘人怀  
本文主要探讨政府行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的影响,揭示政府蔽荫与汽车自主品牌缺失的关系。本文创造并定义"政府蔽荫"、"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密度"两个概念,建立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对轿车产业的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政府蔽荫与自主品牌缺失呈正相关关系的基本结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蔽荫引致自主品牌缺失进行了机理分析。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构造的政府蔽荫的新视角,将是对社会资本视角解释力的提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光辉  李俊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开放,我国的轿车行业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但当前我国民族轿车业面临着市场规模十分有限、技术标准落后、管理缺乏创新、缺少优质相关产业支持、营销创新不足、售后服务与生产相脱节、政府支持乏力等问题。轿车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成为了我们安徽乃至全国学者亟待进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邦兆  张爱龙  
我国的轿车市场将呈现以下变化趋势:(1)竞争将更趋激烈,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将会更加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2)我国居民对轿车的消费需求正日益上升,但考虑到加入WTO后世界知名品牌加入国内市场竞争,消费者挑选的余地将增大,以及关税的下调,必将导致轿车价格的下降,消费者持币观望的心理将更普遍。我国的有关企业对这样的市场变化趋势理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策略,以便在日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本文将以豪泰林价格模型为基本模型,并讨论了消费者对质量的偏好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陈平  
加入WTO以后 ,中国轿车业将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民族主义的必要性入手 ,分析了经济民族主义对中国轿车产业的巨大现实意义。然后 ,以此为基础综合设计了中国轿车业入世后的发展策略 :在政府组织领导下实施大规模行业技术创新 ;在充分整合现有轿车企业的基础上加入国际化体系 ;重点开发符合中国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国情车” ;塑造民族品牌、倡导“国人坐国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