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10)
- 2023(8380)
- 2022(6656)
- 2021(6521)
- 2020(5382)
- 2019(12405)
- 2018(11947)
- 2017(22078)
- 2016(12197)
- 2015(14268)
- 2014(14114)
- 2013(14101)
- 2012(13370)
- 2011(11852)
- 2010(11796)
- 2009(11080)
- 2008(11413)
- 2007(9889)
- 2006(8707)
- 2005(7886)
- 学科
- 济(52055)
- 经济(52005)
- 管理(36352)
- 业(31262)
- 企(26157)
- 企业(26157)
- 财(25401)
- 方法(23389)
- 数学(20973)
- 数学方法(20703)
- 中国(18317)
- 财政(12753)
- 农(12655)
- 制(12260)
- 贸(11449)
- 学(11448)
- 贸易(11443)
- 易(11241)
- 务(11237)
- 财务(11222)
- 财务管理(11179)
- 企业财务(10642)
- 政(10370)
- 业经(10097)
- 地方(9249)
- 银(8837)
- 银行(8825)
- 体(8671)
- 策(8523)
- 行(8368)
- 机构
- 大学(176715)
- 学院(172994)
- 济(76624)
- 经济(75277)
- 研究(67050)
- 管理(61997)
- 中国(53675)
- 理学(52678)
- 理学院(52032)
- 管理学(51122)
- 管理学院(50819)
- 财(42894)
- 科学(40477)
- 京(39100)
- 所(34850)
- 研究所(31443)
- 财经(30285)
- 中心(29579)
- 经(27697)
- 农(27438)
- 北京(25521)
- 经济学(25165)
- 江(25155)
- 院(24418)
- 业大(23193)
- 范(23027)
- 师范(22828)
- 经济学院(22639)
- 财经大学(22213)
- 农业(21460)
- 基金
- 项目(112950)
- 科学(89001)
- 基金(83989)
- 研究(81158)
- 家(74477)
- 国家(73938)
- 科学基金(62125)
- 社会(53068)
- 社会科(50390)
- 社会科学(50373)
- 基金项目(43169)
- 省(40155)
- 自然(39009)
- 自然科(38146)
- 自然科学(38135)
- 自然科学基金(37435)
- 教育(36899)
- 资助(35583)
- 划(35457)
- 编号(30548)
- 部(26640)
- 重点(26310)
- 成果(26258)
- 中国(24239)
- 发(23974)
- 国家社会(23457)
- 教育部(22668)
- 创(22515)
- 课题(22076)
- 科研(22018)
共检索到274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守坤
无论是财政承包制阶段还是分税制阶段,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的主轴都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改革。通过将中国分权体制的变革历程与中央、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相对变化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财政承包制在边际上增加了地方政府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比例,模拟出了类似于市场竞争机制的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机制。但是,各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划分等财政问题上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这就造成了"两个比重"的下降。而分税制则确立了以正式法规为基础的税收分成方案,改变了承包体制下中央与地方一对一讨价还价的局面,从而充当了在新的制度环境下重塑中央与地方分权关系与利益分享格局的关键制度安排。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谷成
1978年中国开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财政分权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的演变上看,中国"自上而下"的财政分权强调中央政府对资源的掌握和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则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中央政府的代理人出现,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分权必须首先明确中央政府的目标,然后依此建立能够取得预期结果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
财政分权 体制变迁 演进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炜
本文提出了在转轨背景下研究财政体制对财政职能界定和实现的重要性和基本思路,对当前制约财政职能实现的体制性矛盾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未来发展战略对财政职能的要求与既有财政体制预期可达到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比较的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与思路。
关键词:
财政职能 财政体制 实现能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朱轶 涂斌
本文通过对1985—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与中国"东高西低"的经济梯度相反,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反而具有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中更高的工业资本深化程度,基于这一"反常"现象,我们对中国工业资本深化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体制所引致的财政压力与竞争激励下,地方政府对本地工业化进程的积极干预导致了区域投资结构的失衡,这种失衡表现为金融信贷的扩张以及针对国有工业部门的投资倾斜,两者的共同作用显著推动了中国区域层面的资本深化过程;西部地区相对最高工业资本深化程度也与其金融信贷的高度扩张以及国有工业部门资本的超量积累存在很大关联。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工业的资本深化更多地是一...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森 孔振焕 王俊燕
中国财政分权的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约束条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地方政府面临特定约束条件进行理性选择所确定的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容易与辖区民众的需求结构脱节。本文通过构建公共产品需求函数、测算供求偏差指数、选择反映财政分权程度的合适评价指标,对中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性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扭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指出要优化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应针对地方政府面临的约束条件对中国财政分权制度予以调整和完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杜放 常余
中国财政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即从传统的生产性财政模式转向与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时常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和模式。 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补充。市场的失灵,主要有以下两大类:一类是市场机制几乎完全难以将资源和要素配置于其间的活动。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国家防务等活动;(2)维持社会秩序等活动;(3)建立公共工程活动;(4)为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规则;(5)再分配以纠正社会不公程度;(6)稳定宏观经济。另一类是市场机制能够配置资源和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光
"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和经济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大量的经验研究考察了财政分权对中国经济和公共部门发展的影响。既有的关于中国财政分权及其影响的经验研究成果,大多数采取地方财政收支占全国或中央财政收支的比重来测量财政分权。文章对这类测量指标进行了评论,并论证了两类正确而且可行的财政分权指标:各地财政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和地区内各级政府财政收支份额。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政府间关系 测量 中国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赵志耘 郭庆旺
针对最近有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我国近年来出现财政集权化的趋势《,论中国财政分权程度》一文运用衡量财政分权程度的两大指标——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自主权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进行分析后,认为尽管最近有一定程度的财政集权趋势,但仍是一个高度财政分权的国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黎精明
以财政分权理论述评为基础,文章构建了支出法财政分权度衡量指标,计算并分析了中国总体和分省财政分权度。研究发现:中国总体财政分权度已接近或达到最优水平;东、西、中部财政分权度依次递减;财政分权地区差异较大,西部地区财政分权不均衡现象尤为严重;各地区财政分权度缓慢收敛。文章较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我国财政分权状况,指明了我国未来财政分权化改革的方向在于局部分权程度的调整而非整体分权程度的扩大。
关键词:
中国 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度 财政改革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旭杰 郭庆旺 李明
本文试图从制度视角分析我国通胀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我们同时考察财政分权、官员治理模式下的地方官员任职特征对地方投资结构的影响,进而通过国有经济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对通胀水平产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979-1997年间,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分别降低和提高了通胀率,年龄较大、任期较长以及曾有中央部门任职经历的地方官员所辖地区通胀率较低。1998-2012年,财政分权对于通胀水平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官员治理模式显著降低了通胀水平。因此,在我国现行财政分权体制和官员治理模式下,为了抑制当前通胀水平进一步下降趋势,我国应积极推进稳增长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丁菊红 邓可斌
转型经济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偏好上的差异会深刻影响财政分权程度,同时改变着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从而对公共品供给带来不同效果。本文在Besley模型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这种偏好差异的形成过程,建立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动态博弈模型,解释了中国分权改革进程及最优分权程度的决定问题。
关键词:
政府偏好 公共品供给 财政分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郭旭新
本文从不同参与者的博弈过程及其约束条件的分析入手,对经济转型中财政分权化与经济稳定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由于信息不透明以及缺乏有力的预算约束,经济转型过程中财政分权化导致了地方政府某些不合理的投资行为。这些负面影响并非财政分权化改革本身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由分权化过程中相应的配套制度未能建立所引起的。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对预算及地方政府的其他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关键词:
经济转型 财政分权化 经济稳定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祥云 范丽萍
计划体制下的基础教育财政制度低效运行是1985年基础教育财政分权化改革的直接诱因。以"放权让利"为主调的农村经济体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启动,构成了此次基础教育财政预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后基础教育财政制度运行绩效要明显优于改革前,分权化改革达到了制度设计者的预期目标——增加基础教育投入以扩充儿童入学的机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基础教育财政 分权化改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斌 陈斌
经济低碳转型是经济持续绿色循环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拓展环境规制主体为政府和个人,丰富财政分权测度综合指标体系,之后分别构建包含政府环境规制、个人环境规制和政府环境规制二次方项的动态面板模型,和以财政分权为门限变量、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交叉项为关键变量的面板门限模型,探究其对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政府环境规制与经济低碳转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倒U型曲线变换特征,且增强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地区经济低碳转型。而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对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存在财政分权的单一门限阈值效应,适度控制财政分权度有利于降低地区单位产出碳排放,促进地区经济转型。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斌 陈斌
经济低碳转型是经济持续绿色循环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基于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拓展环境规制主体为政府和个人,丰富财政分权测度综合指标体系,之后分别构建包含政府环境规制、个人环境规制和政府环境规制二次方项的动态面板模型,和以财政分权为门限变量、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交叉项为关键变量的面板门限模型,探究其对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政府环境规制与经济低碳转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倒U型曲线变换特征,且增强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地区经济低碳转型。而财政分权与环境规制对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存在财政分权的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