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242)
2023(20268)
2022(17035)
2021(16011)
2020(13465)
2019(30942)
2018(30393)
2017(58432)
2016(31621)
2015(35496)
2014(35158)
2013(34523)
2012(31566)
2011(28254)
2010(28086)
2009(26218)
2008(25880)
2007(22726)
2006(19914)
2005(18027)
作者
(88211)
(73325)
(72713)
(69526)
(46759)
(34827)
(33183)
(28756)
(27958)
(26098)
(24968)
(24848)
(23305)
(23167)
(22686)
(22418)
(21883)
(21442)
(20998)
(20970)
(18106)
(17888)
(17661)
(16764)
(16386)
(16292)
(16236)
(16074)
(14595)
(14412)
学科
(130822)
经济(130638)
(107234)
管理(105183)
(95023)
企业(95023)
方法(58259)
数学(48025)
数学方法(47444)
(41140)
(38185)
业经(36489)
中国(35444)
(28861)
(26819)
财务(26741)
财务管理(26695)
农业(25999)
企业财务(25323)
(24223)
(23661)
贸易(23647)
(23062)
地方(22965)
技术(22784)
理论(22673)
(22327)
(21128)
(20990)
(20335)
机构
学院(446582)
大学(446013)
(186022)
经济(182357)
管理(179152)
理学(154572)
理学院(152972)
管理学(150564)
管理学院(149719)
研究(147268)
中国(114414)
(94438)
(89486)
科学(87357)
(72153)
财经(70593)
(69654)
中心(66807)
(65192)
研究所(65155)
(64392)
业大(63276)
北京(59623)
经济学(56804)
(56151)
师范(55649)
农业(54265)
(53681)
财经大学(52510)
(51937)
基金
项目(299958)
科学(238443)
研究(222710)
基金(220546)
(190705)
国家(189094)
科学基金(164298)
社会(143099)
社会科(135688)
社会科学(135654)
基金项目(116194)
(115024)
自然(105159)
自然科(102771)
自然科学(102744)
教育(101972)
自然科学基金(100919)
(96412)
资助(90421)
编号(90090)
成果(73236)
(67338)
重点(66602)
(63614)
(63373)
课题(61452)
国家社会(59697)
创新(59004)
教育部(58506)
(58075)
期刊
(206067)
经济(206067)
研究(134692)
中国(85520)
(72304)
管理(69925)
学报(65291)
(64467)
科学(62513)
大学(51299)
学学(48449)
教育(46637)
农业(44529)
(40077)
金融(40077)
技术(39891)
财经(35416)
业经(33978)
经济研究(33132)
(30449)
问题(26678)
(24990)
技术经济(22712)
(20970)
现代(20910)
(20466)
理论(20451)
科技(20281)
世界(20268)
财会(19704)
共检索到6614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曲亮  刘铎  
文章构建了一个微观模型,动态仿真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过程。地方政府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民生需求,就必须放松对企业的规制,进行体制转型,因此,体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政府退出企业内部生产管理的产权转型期、政府促进外部要素市场自由化、完善企业所处产业规制的市场转型期以及政府协调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转型期。立足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差异,本研究概括为"改革逻辑"和"发展逻辑",并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政府的效用函数,指出了民营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最终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演进提出分析,以此对未来的转型发展提供方向。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桑瑞聪  彭飞  康丽丽  
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行为在我国产业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微观层面来说,地方政府行为主要是对企业的投资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0年间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498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利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的Probit模型,分地区和分行业就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存在地区和行业异质性。(1)从转出地来看,广东和江苏企业重点关注的则是地方信息化水平,浙江企业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较敏感,而上海企业对投资地的税负较为敏感;(2)从承接地来看,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钱学锋  黄玖立  黄云湖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利用1999~2007年中国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集聚经济和产业集聚经济与企业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对集聚经济创造的集聚租征税,向下的税收竞争仍然是地方政府之间策略性反应的常态。这意味着通过集聚经济创造的集聚租来引导地方政府实现自发的税收协调机制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式分权与以GDP为主的官员绩效考核机制相捆绑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分割、中国城市集聚经济不足、不稳定与趋同以及依靠"政策租"而形成的虚假产业集聚可能是阻碍这种自发协调机制运行的原因。我们认为,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这...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田伟  
在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的生产决策过程会受到地方政府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企业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将那些与企业行为密切相关的地方政府因素抽象化为两个可控变量,即"产出目标影响能力"与"资源控制能力",从而构建出一个"考虑地方政府因素的企业决策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本文尝试着从企业行为的微观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1)模型揭示出地方政府因素是导致中国企业在要素使用上存在"低效率"的一个原因;(2)模型从"要素替代"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宏观经济投资"过热"现象;(3)模型还分析了中国的银行贷款之所以"偏高"的原因,并界定了企业贷款可能成为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政府干预"上限";(4)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文茜   李万利   申志轩  
本文基于企业盈余管理视角,从扩大财源和转嫁支出两个维度揭示了财政压力下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行为。研究发现,地方财政压力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其下调和上调盈余管理的程度。机制检验表明,财政激励下的税收征管加强会促使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有所收敛,且为避免成为转嫁支出对象,也会减少向上的盈余管理。上述效应在地方政府干预能力和意愿较强的地区及国有、大规模和盈利较好等更易成为财政压力转移承载主体的企业中更明显。此外,为应对潜在不利影响,企业会对外发布负面盈余警告。本文深化了对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作用于微观企业的内在逻辑和传导方式的理论认知,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和有效化解地方财政压力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陈宇   王茜茜  
作为产品内贸易的主要实现形式,专业化分工是企业参与“双循环”的重要微观基础。中国信贷市场的“地理分割”容易使地方政府债务阻碍企业的标准化融资,进而对企业专业化分工造成不利影响,但仅从标准化融资视角出发可能会忽略供应链融资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标准化融资和供应链融资的双重视角,发现在理论上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既可能阻碍企业标准化融资、抑制专业化分工,也可能激活企业供应链融资、促进专业化分工。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抑制了企业专业化分工。影响机制检验证实了标准化融资渠道和供应链融资渠道并存,但过高的前期成本导致供应链融资渠道受阻。本文研究表明降低前期成本是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抑制企业专业化分工问题的重要思路。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华夏  马树才  韩云虹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通过线性和非线性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如何影响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对实体企业信贷融资形成挤出效应,且挤出效应具有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线性影响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对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大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加入二次项和面板门槛模型的非线性影响检验结果再次验证了上述结论,其中与大型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效应具有门槛效应不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线性挤出,无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小均产生挤出效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舒悦   刘悦   张际  
本文以上市企业微观杠杆率为切入点,探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这一当前重要且面临重大变革的供给侧要素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以融资平台负债度量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可以通过银行信贷挤出和利率扭曲两种机制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从而显著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此外,相较而言,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低对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融资的影响更大,是导致当前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莉萍  王英卓  刘宁  张淑霞  
基于微观企业成本视角,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2年间524205家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迁移行为的影响,以及企业研发创新与迁移成本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与企业迁移行为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迁移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研发创新和迁移成本均负向调节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强度和企业迁移行为的关系,且调节作用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企业中存在异质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瀚龙  范黎波  李德辉  
本文基于1999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中高技术企业微观数据,运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和二元Probit离散模型,实证分析政府规制负担和高技术企业生存概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政府规制负担对我国高技术企业生存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存在最优的政府规制水平,可将企业的生存风险降到最低,政府规制负担过重或过轻都将显著降低高技术企业的生存概率;企业的出口行为、企业所有权性质和企业规模对这种影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企业有出口行为,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业且规模越大,越能降低政府规制负担对高技术企业生存概率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文章基于最优契约设计视角,剖析了地方政府的最优环境规制及其波动,并讨论了当地居民作为第三方引入的作用。首先,利用委托代理模型构建了以地方政府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并满足地方政府和企业激励约束条件的最优环境规制契约,该契约表明当保持地方政府高环境规制水平时,地方政府和企业处于同等地位,根据各自的收益分配来决定责任分担的比例,并与二者各自获得的中央政府的奖励比例一致,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都不进行经济激励。其次,讨论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在中央政府强力介入、环境污染事故影响减弱和影响完全消失三个典型时期的周期循环波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当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由于...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树才  华夏  韩云虹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的挤出效应,并利用多重中介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实体企业信贷融资具有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具有显著的企业规模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特征。政府干预与土地财政对挤出效应具有助推作用。公共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是地方政府债务挤出实体企业信贷融资的两个重要路径,但更大程度上归因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本身的直接挤出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彦超   吴雨珊   刘芷蕙   白璐  
自2018年起,中国开始全面展开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穿透式监管。监管旨在防止信用过度扩张、加强债务硬约束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是落实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举措。为考察这种宏观审慎措施的经济后果及作用机制,本文构造了隐性债务水平的度量指标,利用复杂网络理论估计了企业传递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并展开了一系列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开展穿透式监管后,地方隐性债务水平显著下降。在此基础上,对于监管前隐性债务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风险传染性和特质性风险水平均显著降低,表明隐性债务监管在微观上减少了系统性风险在证券网络中的传染与蔓延。以上微观影响在个股关联性较强、金融风险敏感度较高,以及所处地区金融风险水平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穿透式监管有效抑制了地方隐性债务盲目扩张,降低了地区信贷约束、信用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进而降低了企业的个股风险传染性和特质性波动。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微观传导效应,并为宏观审慎政策的评估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彩云  陈岑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规制的影响有所变化,且这些变化与财政分权、政绩考核指标的变化有关,本文利用中国2003—2011年269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实证角度验证这一问题。结果发现:整体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规制呈现倒"N"型影响。其具体原因为:从财政分权角度看,随着事权和财权增加,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规制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于政绩考核指标,综合基准回归和稳健分析,经济增速越快,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规制的负向影响越大,随着减排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率提高),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规制的影响呈现先正后负的特征。本文为评价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规制影响的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并评价了政绩考核指标在环境规制水平变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如何提升环境规制水平有一定启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孙义  黄海峰  
产能过剩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它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也是一种政府行为。文章应用企业型地方政府理论来从机制上剖析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GDP增长作为绩效考核的机制下使得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投资补贴造成了企业预算软约束,降低了市场进入门槛,致使大量企业涌入从而出现产能过剩。因此,需要改进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改革地方财政税收体制、加强监督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等进行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