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8)
2023(13126)
2022(11131)
2021(10470)
2020(8726)
2019(20528)
2018(20055)
2017(39235)
2016(21013)
2015(23774)
2014(23405)
2013(23539)
2012(21572)
2011(19539)
2010(18934)
2009(17400)
2008(16734)
2007(14148)
2006(12158)
2005(10660)
作者
(58489)
(48468)
(48081)
(45968)
(31028)
(23088)
(21871)
(19122)
(18427)
(17138)
(16621)
(16483)
(15270)
(15127)
(14981)
(14839)
(14436)
(14148)
(13842)
(13684)
(11903)
(11834)
(11551)
(10869)
(10842)
(10761)
(10572)
(10426)
(9640)
(9488)
学科
(90303)
经济(90204)
管理(58391)
(56209)
(44747)
企业(44747)
方法(44658)
数学(39937)
数学方法(39626)
中国(25318)
(23390)
(23056)
业经(18674)
(18353)
贸易(18345)
(17867)
(16909)
地方(16198)
农业(16052)
(14724)
环境(13584)
(13262)
(12944)
银行(12912)
(12859)
技术(12816)
财务(12800)
财务管理(12776)
(12689)
金融(12688)
机构
大学(300272)
学院(295697)
(128525)
经济(126231)
管理(120735)
理学(105851)
理学院(104744)
管理学(103245)
管理学院(102714)
研究(100914)
中国(75654)
(63714)
科学(59656)
(56140)
(49090)
财经(46292)
研究所(45063)
中心(44529)
(43425)
(42541)
业大(42037)
北京(40737)
经济学(40436)
(39096)
(38183)
师范(37900)
经济学院(36742)
(36652)
财经大学(34851)
农业(33959)
基金
项目(207901)
科学(165057)
基金(154266)
研究(153716)
(133736)
国家(132698)
科学基金(114670)
社会(99719)
社会科(94700)
社会科学(94677)
基金项目(81627)
(76980)
自然(73040)
自然科(71375)
自然科学(71359)
自然科学基金(70124)
教育(69616)
(65753)
资助(64144)
编号(61028)
成果(49366)
(47622)
重点(45857)
(43889)
(42954)
国家社会(42198)
教育部(41508)
课题(41341)
人文(40209)
创新(40093)
期刊
(130720)
经济(130720)
研究(89586)
中国(50766)
学报(44169)
管理(42553)
科学(41971)
(39783)
(38557)
大学(34016)
学学(31906)
教育(29818)
农业(27532)
(24284)
金融(24284)
技术(23866)
经济研究(22642)
财经(22533)
业经(19567)
(19188)
问题(17411)
(15038)
图书(15011)
(14740)
理论(14684)
技术经济(14595)
世界(13766)
科技(13472)
实践(13145)
(13145)
共检索到419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朱建芳  杨晓兰  
改革开放30年,人均收入在巨幅增加的同时,人们的幸福程度究竟有着怎样的变化?本文在回顾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利用世界价值观幸福数据库和其他幸福调查,对中国1990-2006年转型期间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变化作了定量分析,发现1995年、2001年及2006年收入与幸福呈正向关系,而1990年的数据则表明收入与幸福呈负向关系。这种异常现象的根源在于,收入尽管是幸福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并非唯一。因此,提高国民幸福程度不能仅关注收入的增长,还必须考虑其他多种因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白书祥  杜旭宇  
确立科学系统的收入分配“问题观”、正确认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准确认知并合理定位分配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重新界定一些主要分配手段之分配功能是研究和解决我国转型期收入分配问题的几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方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向前  
改革意味着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调整和重新分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对收入分配的研究、探讨始终是理论界、改革者和广大人民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有关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展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璋  徐宪鹏  陈淑霞  
本文从中国引进式技术进步及不平衡结构增长等特征出发,建立两部门投入产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并从逻辑上解释了收入分配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在经济危机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改善当前结构矛盾的短期政策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即减少高端部门资本报酬,增加高、低端部门劳动者报酬),进而扩大消费需求。实证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同时,本文的研究模式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和思路。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陆地  孙巍  
基于非参数核密度结合反事实方法,本文利用CFPS数据将居民收入空间分布不平衡分解为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与组群规模差距,并探究其对居民消费结构演化的影响,以揭示消费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收入增长推动居民消费偏好由"生存型"向"发展与享受型"转变,收入空间分布不平衡导致的消费需求区域差异却限制了消费结构优化,且这一影响对于中等收入人群更为显著。地区间收入水平差距依旧是影响消费结构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但伴随收入水平上升,组群规模差距的作用增强。此外,对比生存型消费,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更易受到收入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影响,这为转型期培育消费新动能提供了新的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晓鹏  刘继广  张目纲  
一、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关系的 理论探讨 理论上讲,国民收入的分配具有两种分配形式。一是初次分配,一是再分配。前者是指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当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对产出直接作出贡献的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后者则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对初次分配后的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则称为派生收入。从经济学角度看,生产、分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立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快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村减贫进程却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不一致性。基于此,本文在贫困分解的基础上,运用贫困弹性的动态特征,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减少的影响,解释上述问题。文章发现,(1)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贫困效应越强;(2)收入不平等越严重的地区,贫困对收入不平等的反映越迟钝;(3)1998年是我国农村反贫困性质发生改变的拐点。文章建议,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重点应从以促进收入增长的开发式扶贫向以改善收入分配为重点的社会保护式扶贫政策转变。并且,要实现快速的减贫目标,应当实施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发展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惠康  
本文从有效需求角度入手,探究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中国1978-2005年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劳动力、投资、教育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有效需求交互影响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有效需求机制阻碍了经济增长,且在短期内效果也非常显著。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海峰  毛捷  
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稳步快速地增长到2006年的16084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率达8.12%。同期,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分别从57.5%和67.7%下降到35.8%和43%①。如果以日消费1美元以下为贫困人口计算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任重  陈志舟  顾文军  
转型期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是否存在着类似于库兹涅茨“倒U假说”的演变趋势呢?本文分析得出的基本判断是:收入差距呈现总体扩大趋势,还看不到类似于“倒U假说”的演变趋势。本文对影响转型期收入差距的因素作了分类分析,通过对体制、发展、政策和开放四个方面影响因素的考察,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演变的原因和机制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治国  
本文通过改进的方法估算了我国资本存量,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本存量已经翻了不止两番,积累极为迅速。随着中国经济由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型,我国资本存量调整的动机也转向需求一方,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需求导向的资本存量调整机制和投资行为已经在中国的转型经济中基本形成,产出水平与资本成本均为资本调整与投资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杨  李治国  
表外资本流动通过非正常渠道发生,而没有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正式记录。本文使用三种方法测算了中国1982-2003年间的表外资本流动规模。实证分析表明,显著影响中国表外资本流动的经济因素包括外国投资规模、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以及财政收入等;而税收制度改革、重大金融政治冲击等非经济因素也对中国表外资本流动产生一定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鲁元平  张克中  
利用CGSS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流动、机会不均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论显示:(1)与父代的职业地位相比,子代向下的社会流动将会显著降低其主观幸福感,而向上的社会流动并没有显著地促进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2)机会不均等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它与向下社会流动的交互效应对居民的幸福感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机会不平等感知增强了社会不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馨梅  李佳  
2000年以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进入加速转型期,表现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呈现加速度的整体性跃迁,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产生了不均等的分配。北京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由此所引发的很多摩擦和矛盾正在显现,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霞  单德朋  
利用结构变化值和结构调整速度对民族地区1978-2010年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符合配第-克拉克产业演进规律,但对第一产业倚重较大,对外生政策冲击敏感度高。未来产业与就业结构动态优化的关键在于,政府继续主导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升;反思并调整当前重工业化的第二产业结构现状;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产业结构总体就业吸纳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