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77)
- 2023(6683)
- 2022(5137)
- 2021(4819)
- 2020(3895)
- 2019(9388)
- 2018(8868)
- 2017(16334)
- 2016(8703)
- 2015(10173)
- 2014(9797)
- 2013(9835)
- 2012(9031)
- 2011(8542)
- 2010(8164)
- 2009(7597)
- 2008(7396)
- 2007(6321)
- 2006(5602)
- 2005(5258)
- 学科
- 济(43007)
- 经济(42972)
- 管理(20640)
- 业(19972)
- 方法(18644)
- 中国(17035)
- 数学(16800)
- 数学方法(16683)
- 企(15215)
- 企业(15215)
- 贸(11022)
- 贸易(11011)
- 易(10850)
- 农(9884)
- 业经(9035)
- 制(7648)
- 财(7630)
- 银(6788)
- 银行(6779)
- 农业(6631)
- 行(6623)
- 学(6603)
- 环境(6459)
- 地方(6353)
- 融(6241)
- 金融(6241)
- 发(6179)
- 关系(6075)
- 出(5967)
- 产业(5720)
- 机构
- 大学(128874)
- 学院(126140)
- 济(64303)
- 经济(63474)
- 研究(51483)
- 管理(46356)
- 中国(40387)
- 理学(40086)
- 理学院(39620)
- 管理学(39102)
- 管理学院(38859)
- 京(28400)
- 科学(28322)
- 财(26302)
- 所(25617)
- 研究所(23581)
- 经济学(22079)
- 中心(21801)
- 财经(21350)
- 经济学院(19957)
- 经(19905)
- 农(18979)
- 北京(18811)
- 院(18364)
- 范(16312)
- 财经大学(16194)
- 师范(16189)
- 科学院(16187)
- 江(16149)
- 业大(15833)
- 基金
- 项目(85351)
- 科学(68731)
- 基金(65215)
- 研究(62999)
- 家(57732)
- 国家(57336)
- 科学基金(48612)
- 社会(43454)
- 社会科(41408)
- 社会科学(41398)
- 基金项目(33221)
- 省(29258)
- 自然(29124)
- 自然科(28519)
- 自然科学(28511)
- 教育(28484)
- 自然科学基金(28061)
- 资助(27239)
- 划(26234)
- 编号(22766)
- 部(20886)
- 中国(20436)
- 国家社会(20073)
- 重点(19865)
- 发(19167)
- 成果(18763)
- 教育部(18161)
- 创(17779)
- 人文(16751)
- 创新(16695)
共检索到192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曾学文
本文对我国转型期财政和货币政策开发就业潜力的效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导向、结构矛盾和体制障碍是制约政策效果的基本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经济转型 财政和货币政策 就业潜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会敏 帅传敏 程欣
文章基于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了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区位熵理论识别和测度了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基于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得到了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对中国食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柯善咨 韩峰
本文根据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空间分布构建城市供求潜力指标,估计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供求潜力,分析和评价我国城市经济规模。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发展潜力差距明显,潜力较大的城市在空间上连片分布;城市供求潜力以重点城市和主要城市群为依托按点—线—面依次推进;我国城市系统空间分布与城市供求潜力显著关联。分析还表明,许多特大和大城市可能已经出现集聚不经济,而大批中小规模的地级城市则有尚未利用的发展潜力。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统计测度,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提供参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忠 贾彦东
本文分别利用生产函数法、状态空间模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及DSGE模型四种方法,对我国1993-2018年的潜在产出进行了估算,详细分析了其变动原因和政策含义,并给出未来10年的趋势预测。主要结论有:(1) 1993-2018年我国潜在产出呈现出逐步放缓走势,平均增长率为9. 4%,略低于9. 5%的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平均增速为3. 6%,资本投入平均增速为11. 7%,劳动力投入平均增速为0. 6%,对潜在产出增速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8. 3%、58. 3%和3. 4%。(2)近年来潜在产出增速的趋势性放缓主要源于高投资并未形成有效资本,进而导致有效资本投入对潜在产出的拉动力持续走低。而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放缓,投资调整成本上升,资本形成效率快速下降,是有效资本投入不足和潜在产出放缓的深层次原因。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3)劳动力市场搜寻成本较高,供需结构不匹配,导致劳动的增长贡献率较低,我国的人口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进一步加剧了近年来潜在产出增速的趋势性放缓。(4)如果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5-10年我国潜在产出平均增速仍将缓慢下降。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潜在产出增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尤其在劳动投入方面。(5)政策上,应在平衡好短期需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基础上,以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质量,降低就业主体的搜寻成本。着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质量和结构,提高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水平。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卢山 徐二明
文章提炼出了一个包括转型期创业机会、创业环境、企业家特征、组织结构和创业过程管理的综合研究模型,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创业机会 环境 企业家 组织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蒲艳萍
文章通过1997~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显示: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对转型期的中国就业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就业正相关,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与就业负相关;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破坏效应,产业结构变动的净结果使就业增加;转型期的就业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产业结构变动速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江一波 胡守庚 刘越岩 王占岐
研究目的:综合运用现有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建立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丘陵山区耕地整理的背景和特点,从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4个方面选取7个指标,建立了丘陵山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评价体系,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农用地分等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当前现有的成果数据,在GIS平台下,将农用地分等图、"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坡度图等综合叠加分析,提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信息进行潜力评价。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可持续耕地整理潜力综合指数及其潜力分区图与野外调查实际相比,结果能较好反应该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论:该评价方法既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芸
本文建立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判断方法,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综合判断,运用隶属度评价的原则,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潜力能力的高低进行了评价。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雪峰 薛亚洲 刘保顺
本研究提出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价方法,通过计算粉煤灰资源的产量、利润、净现值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分析预测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潜力。以典型粉煤灰资源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未来6年煤炭—粉煤灰—氧化铝、镓、氧化硅产业链间数量及经济效益间的动态关系,并对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为定量评价粉煤灰及其它矿产资源资源综合利用潜力提供应用范例。
关键词:
粉煤灰 综合利用 潜力评价 实例分析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磊 李慧民
结合对现有住宅性能评价体系的研究,构建所有者及使用者的态度、既有住宅的状况、环境性能和人文社会属性四个层面9个准则和32个评价指标的既有住宅更新改造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建立既有住宅更新改造潜力评价模型,为旧住宅的更新改造提供判别依据。
关键词:
既有住宅 更新改造 指标体系 潜力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明秀
企业价值增长潜力取决于价值驱动因素。现代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是股东、员工、顾客三个利益主体的满意度和感知价值。文章以三维价值驱动为基础,构建了企业价值增长潜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关键词:
价值增长潜力 模糊评价 价值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滕瑜 李天祥 于之倩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政策调控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就业形势依然总体良好,就业数量逐年上升。就业增长是经济增长、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变动及产业结构调整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IDA指数分解方法系统测算了上述三种因素对中国就业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就业增长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拉动,但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增长的正向作用开始显现。同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对比发现,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仍具有很大的空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潜力巨大,产业结构调整有可能成为今后推动中国就业新的增长点。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苏丽锋
通过建立地区层面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本文对我国转型期各地区就业质量进行测算,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视角对就业质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除了东部少数经济发达的地区外,全国就业质量的总体水平不高,且地区间就业质量差异明显,这种差距并没有随着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缩小。同时发现,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以及就业法规、劳动合同、社会保护等制度设计是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最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就业政策、高招政策则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现阶段的户口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影响则非常微弱。
关键词:
就业质量 转型期 决定机制 面板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