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38)
2023(14024)
2022(12013)
2021(11464)
2020(9417)
2019(21991)
2018(21651)
2017(41389)
2016(22111)
2015(25013)
2014(24823)
2013(24774)
2012(22657)
2011(20473)
2010(19972)
2009(18217)
2008(17490)
2007(14979)
2006(12936)
2005(11442)
作者
(62406)
(51953)
(51509)
(49090)
(33062)
(24661)
(23370)
(20533)
(19737)
(18262)
(17676)
(17661)
(16385)
(16248)
(15945)
(15934)
(15544)
(15179)
(14866)
(14732)
(12754)
(12676)
(12386)
(11705)
(11494)
(11483)
(11361)
(11274)
(10344)
(10241)
学科
(91199)
经济(91101)
管理(64155)
(62919)
(51299)
企业(51299)
方法(42897)
数学(37296)
数学方法(36962)
中国(26466)
(24574)
(23238)
业经(19905)
(19471)
贸易(19457)
(19037)
技术(18602)
(18329)
农业(16978)
地方(16192)
(15507)
(14500)
理论(14409)
环境(14158)
(13349)
银行(13311)
(12857)
财务(12792)
财务管理(12771)
(12751)
机构
大学(317714)
学院(313946)
(133524)
经济(131018)
管理(127478)
理学(111289)
理学院(110088)
管理学(108507)
研究(108038)
管理学院(107936)
中国(80047)
(67806)
科学(64895)
(57175)
(53045)
研究所(48771)
中心(47704)
财经(46994)
(46826)
业大(45190)
北京(43289)
(43232)
(42185)
(41369)
经济学(41222)
师范(41046)
(39253)
经济学院(37360)
农业(36624)
财经大学(35395)
基金
项目(220240)
科学(174568)
研究(163591)
基金(162067)
(141103)
国家(139993)
科学基金(120525)
社会(104800)
社会科(99468)
社会科学(99444)
基金项目(85863)
(82519)
自然(76859)
自然科(75131)
自然科学(75115)
教育(74164)
自然科学基金(73812)
(70377)
资助(66273)
编号(65515)
成果(52732)
(49945)
重点(48972)
(46909)
(46368)
课题(44531)
国家社会(44147)
教育部(43329)
创新(43264)
人文(41962)
期刊
(139360)
经济(139360)
研究(94382)
中国(56816)
学报(47441)
管理(46284)
科学(45759)
(41928)
(40934)
大学(36363)
教育(34662)
学学(34052)
农业(30240)
技术(28594)
经济研究(23724)
(23708)
金融(23708)
财经(22634)
业经(21329)
(19472)
问题(18418)
技术经济(16747)
(16578)
图书(16305)
科技(16197)
(16056)
理论(14998)
世界(14674)
现代(14006)
国际(13905)
共检索到449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振清  刘建雅  兰梓睿  边敏杰  
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国家创新能力不足将导致经济增速停滞或倒退,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研究跨越陷阱路径,在Keun Lee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日韩等国家及地区近30年来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专利的技术循环周期后发现,中国已跨越短技术循环周期拐点,正迈向长技术循环周期,表明中国已具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能力。引入人均GDP、全球创新指数、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一步验证得出一致结论。最后,提出提升和永续保障中国创新能力的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英彤  张屹山  赵晓波  
本文首先探讨了"中等收入陷阱"定义本身存在的不严谨之处以及公众对该定义认知上的偏差,进而说明"中等收入陷阱"情结实质上反映的是对我国经济结构和体制改革的前景缺乏信心;为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本文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角度建立宏观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和宏观总量需求模型检验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预估了我国未来十到十五年的增长潜力。结果表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改革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成熟与合理,经济发展更加平稳,按照通行的判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准,我国将在未来8到15年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汪涛  赵彦云  
本文基于国际竞争力结构动态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竞争优势结构仍然是基于要素驱动型,还没有实现向效率驱动型转交。竞争力结构局部赤字已经形成,整个竞争力结构已显现出了一些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征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加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黄益平  
对"十三五"期间的经济,现在碰到的非常大的挑战就是经济当中通胀的问题、增长的问题,最终还是归到经济增长能不能持续下去的问题。有的人把它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过去做得好,现在可能有一些问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短期的争论似乎是这次的经济增长减速是周期性的减速还是结构性的减速。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国过去做得好的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卢万青  史怡好  
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 259美元,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通过总结韩国和巴西的经验教训,本文从国企改革、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腐败治理和收入差距调节等角度,分析政府转型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海云  龚梦琪  
本文选取21个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与10个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研究了双向FDI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陷入组外商直接投资(IFDI)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对外直接投资(OFDI)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跨越组主要依赖OFDI拉动经济增长,IFDI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跨越组和陷入组双向FDI的交互项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IFDI和OFDI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因此,经济体应着力促进双向FDI协调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最终促进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刚  代法涛  张龙  
本文在Agénor and Canuto(2012)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社会资本和创新的两期世代交叠模型,为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结论如下:随着社会资本偏好的不断加强,均衡状态下拥有高技能的个人选择在R&D部门工作的比例越高,相应地工资和储蓄增加,私人资本存量也就越大,增加的私人投资反过来吸纳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进入到R&D部门工作;反之,则容易引起人才错配。相应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越大,就越容易获得创新的机制,社会资本提高了R&D生产效率,进而使一个经济体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帮助该经济体避免或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数值模拟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结论,这为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刚  代法涛  张龙  
本文在Agénor and Canuto(2012)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同时包含社会资本和创新的两期世代交叠模型,为分析"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结论如下:随着社会资本偏好的不断加强,均衡状态下拥有高技能的个人选择在R&D部门工作的比例越高,相应地工资和储蓄增加,私人资本存量也就越大,增加的私人投资反过来吸纳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进入到R&D部门工作;反之,则容易引起人才错配。相应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越大,就越容易获得创新的机制,社会资本提高了R&D生产效率,进而使一个经济体获得更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程文  张建华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产业升级断档是"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一个重要机理。产业创新升级的动力既有"需求拉动"因素,也有"技术推动"因素,而现有一些研究过于偏重其中某一个因素或割裂两者关联性。基于现有研究不足,给出存在多重均衡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型,探讨"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理,分析"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高收入陷阱"的成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增长陷阱形成的机理不同。"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随着中等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逐渐缩小,中等收入国家的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如果此时该国经济无法顺利转型为创新驱动,则其产业升级便会出现断档,以至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国家应该通过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寻求"中等收入陷阱"的解决之道。结果显示,对于不同行业而言,需求推动和技术拉动所起到的作用迥然不同: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高,"需求拉动"因素对产业创新升级的影响越大;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低,"技术推动"因素对产业创新升级的影响越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有效地制定产业政策,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产业升级断档的问题。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俊英  
本文从消费力的视角分析了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根源,认为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是造成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陷入"陷阱"的根本原因。提高消费力能够通过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以及缓解社会矛盾几个方面来实现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文章最后从消费力三要素的角度提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学龙  袁易明  
本文从制度公平性和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在技术进步迅速的背景下陷入经济困境的原因。基于动态增长模型和实证分析的研究表明,不公平的制度会降低人力资本效率,阻碍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导致人力资本的低水平均衡。由于人力资本与实物资本具有互补性,制度不公也会导致人均实物资本和人均产出的低水平均衡。如果中国的制度公平性不断降低,则制度不公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冲击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增大中国受困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取决于中国能否改善制度环境。只有创造更加公平的制度环境,才能提高人力资本效率,将中国经济推向一个高水平均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许丽霞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20年得以实现,这不仅体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更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然而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同时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成为改革之路的绊脚石。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各种矛盾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中国将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文章将中国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亚洲四小龙进行比较,同时基于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对中国当今社会在各个领域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以回答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国是否存在的问题,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给出了什么样的应对之策,可以给想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哪些经验。文章认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贯彻是中国提防"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同时新发展理念的落实离不开配套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因此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制度保障。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海超  李晓静  张周鹏  
经济新常态是有别于以往经济发展的状态,是经济自身发展的理性回归,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经济增长速度等各个方面的优化升级。新常态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一方面扬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部署新的经济发展方略。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产能过剩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重视教育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将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其中,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核心,供给侧改革是保障,教育是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是战略导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占斌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对"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进行一般概括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并进一步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需采取的几个重要战略性对策:(1)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2)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合理增长;(3)抓住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推进体制改革;(4)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5)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段海超  李晓静  张周鹏  
经济新常态是有别于以往经济发展的状态,是经济自身发展的理性回归,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动力、经济增长速度等各个方面的优化升级。新常态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战略调整期,一方面扬弃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部署新的经济发展方略。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产能过剩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化供给侧改革、重视教育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将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其中,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核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