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51)
2023(7704)
2022(6451)
2021(6121)
2020(5031)
2019(11844)
2018(11269)
2017(21314)
2016(11373)
2015(13048)
2014(12446)
2013(12712)
2012(11991)
2011(11104)
2010(11066)
2009(10222)
2008(10077)
2007(8970)
2006(7937)
2005(7284)
作者
(33943)
(28310)
(28155)
(26869)
(17816)
(13610)
(12815)
(11065)
(10830)
(9964)
(9776)
(9549)
(9017)
(8947)
(8804)
(8802)
(8373)
(8178)
(8105)
(8082)
(6988)
(6879)
(6808)
(6326)
(6318)
(6307)
(6097)
(5924)
(5768)
(5619)
学科
(56046)
经济(55994)
(26782)
方法(25845)
管理(25511)
数学(23331)
数学方法(23061)
中国(18353)
(18177)
企业(18177)
(15367)
(13867)
贸易(13861)
(13580)
农业(10900)
地方(10381)
(9937)
业经(9868)
(9164)
(9158)
(8220)
金融(8219)
(8099)
银行(8077)
(7898)
环境(7792)
关系(7588)
(7210)
(7210)
(7087)
机构
大学(173855)
学院(169631)
(83737)
经济(82558)
研究(67783)
管理(63047)
理学(54583)
理学院(53856)
管理学(52975)
管理学院(52651)
中国(51924)
科学(38725)
(38174)
(34677)
(33266)
研究所(31827)
中心(29385)
(28937)
经济学(28052)
财经(27681)
(25530)
经济学院(25336)
北京(24863)
业大(24398)
(23957)
农业(22916)
(22704)
(22361)
师范(22180)
科学院(21205)
基金
项目(115697)
科学(92773)
基金(88647)
研究(82740)
(78918)
国家(78387)
科学基金(66342)
社会(56722)
社会科(54060)
社会科学(54046)
基金项目(45804)
自然(41400)
自然科(40528)
自然科学(40517)
自然科学基金(39854)
(39505)
资助(37367)
教育(37260)
(35807)
编号(30336)
(27807)
重点(26512)
国家社会(25968)
(25466)
成果(25289)
中国(25235)
教育部(23958)
(23378)
人文(22328)
科研(22141)
期刊
(86545)
经济(86545)
研究(53990)
中国(35432)
学报(27187)
科学(26585)
(25980)
管理(23300)
(22321)
大学(20986)
学学(19776)
农业(18207)
经济研究(15951)
(15182)
金融(15182)
教育(14814)
财经(14212)
(13060)
技术(12893)
(12538)
国际(12449)
问题(12118)
世界(11928)
(10815)
业经(10804)
统计(10657)
技术经济(9173)
(8953)
资源(8893)
决策(8175)
共检索到256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蒋为   倪诗程   吉萍  
要素自由流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壁垒仍然是国内大循环的堵点,阻碍了统一大市场与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本文在人口迁移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跨地区劳动力流动数量提出了一种反推相对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的测算方法,运用中国1990—2015年历次人口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数据,对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始终保持快速下降趋势,但在不同地区的下降幅度并不均衡;东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而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最为严重。进一步地,本文基于推拉理论将劳动力流动壁垒分解为自然壁垒与制度壁垒,结果发现虽然自然壁垒与制度壁垒均大幅降低,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下,自然壁垒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制度壁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削弱劳动力流动壁垒边际效应逐步递减的情形下,破除制度壁垒已经成为中国畅通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关键因素。本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支撑,为破除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壁垒、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盛煜辰  沈瑶  
文章基于中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测度了“商业存在”形式的中国服务贸易壁垒指标,发现1995~2021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壁垒在总体上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不同行业之间的限制程度差别较大。从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服务贸易壁垒决定因素的计量回归分析表明,就业占比越低、国有化程度越高、FDI比重越高、贸易竞争力越低、进口渗透率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的服务行业的贸易保护水平越高。这是政府对服务经济与服务贸易产业政策战略考量与不同服务行业差别性利益反映的综合结果。文章对合理设定中国服务贸易保护水平、逐步降低服务贸易壁垒、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芸  张丞  
本文利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07年组织的针对全国100多个劳务输出示范县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调查数据,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Optimal Scaling)实证考察了具有流动经历的农村劳动力再次做出流动决策时的行为决定因素,探寻了以往流动经历对下一次流动决策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村流动劳动力在外打工积累的人力资本可以转化为在农村从事非农行业、自我经营或创业的人力资本。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杜薇  余向华  姜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围绕这一倡议形成的区域间、国际产业转移,人才流动将进一步加剧。本文针对此现象,以两个区域间的劳动力要素流动为对象,基于博弈思维建模分析了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差异对劳动力流动趋势的影响。与以往单一考虑劳动力流动的文献不同,我们用劳动力税代表广义的劳动力在区域间转移的行政壁垒,并得到了以下结论:当两个区域的资本投入相似时,最初人均资本较多的区域拥有制定较低劳动力税的优势来吸引劳动力流入,而人均资本较少的区域则选择较高的劳动力税,这种选择对本地居民福利更有利;当两个区域的资本投入不同时,劳动力流动的路径存在加速或放缓的可能;这种路径,主要受各区域间资本禀赋和人口分布差距的影响,而不受可供选择转移的区域的数量改变的影响。该结论对优化"一带一路"国家间围绕要素流动的合作倡议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宋雅楠  
国际劳动力流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但受到各国针对外国劳动力流动政策壁垒影响,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受到限制。文章利用收益函数和间接贸易效用函数,探讨外国劳动力流入的工资、数量和技术转移问题与东道国外国劳动力流动壁垒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国际劳动力流动壁垒的形成机理,从而说明各国在设计外国劳动力政策时,主要以此三方面为主要考核因素,保护东道国居民福利。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巫强  朱姝  安修伯  
本文实证研究中国劳动力跨省流动是否受到各省之间行政边界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代表性居民的就业区位选择,本文建立劳动力流动的实证模型,并采用31个省2002-2013年面板数据,发现省际边界虚拟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证明中国劳动力流动存在省际边界壁垒,该壁垒导致全国2013年跨省劳动力总流动潜在减少27.74%至43.84%。同时,劳动力流动收入增加能显著促进劳动力流动,而就业机会部分影响劳动力流动。本文还分别利用务工与服务,务工、服务与经商,务工、服务与务农动机的暂住证数据替代所有动机的暂住证数据,结果证明上述结论具有很好的稳健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昉  王美艳  曲玥  
在中国经济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前后,工业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相对沿海地区,中西部工业产出增长明显加快。与此同时,沿海地区出现劳动成本提高的趋势,又由于金融危机时期外需的大幅度下降,呈现出工业经济重新配置的新格局。然而,本文的分析表明,迄今为止中西部工业加速发展主要来自于政策效应,即政府对中西部的倾斜政策和直接投资,因而形成的是偏于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并不符合中西部的资源禀赋。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增长,有赖于形成国内的雁阵模式,要求把中西部的增长转到市场引导的比较优势轨道上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尚元  井涛  
文章认为,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我国,要求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应按经济规律在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然而,我国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流出地、流入地劳动力结构严重失衡;基层计划生育失控;铁路压力巨大等。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出台的加强外来人员综合管理的一些法律、法规,提出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的对策措施:1.确定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标准;2.应对劳动力的流向进行合理规划,统筹管理;3.建立相关的证卡制度和收费制度;4.建立完善的责任约束机制;5.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户籍管理制度;6.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时金芝,苏志霞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连阁  钟搏  王学渊  
劳动力因技能水平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异质性劳动力的迁移与集聚会能够对地区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基于NEG模型,本文采用我国2002至2011年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了异质性劳动力集聚、人口迁移壁垒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各省市的高技能劳动力资源分布严重失衡,高技能劳动力与普通劳动力之比上升能显著提高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普通劳动力面临的迁移壁垒是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慧慧  胡秋阳  张云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对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测算并分析了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演进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撤县设区这一促进经济空间一体化的行政区划变革对地级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改善了地级市层面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的落后局面,提高了两化的协调性。原因在于,县市经济空间的一体化有助于提升工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自由度和协调性,促使工业企业和人口因谋求集聚效应而向城市集聚。因此,行政区划和层级安排需要充分考虑对经济空间造成的分割竞争和整合协调,以及由此给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所带来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长茂  
人口老化研究,包括全体人口老化研究和劳动力老化研究两个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是否老化以及老化程度,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当时劳动力的社会活动效益,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未来全体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老化趋势。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劳动力老化研究,揭示劳动力老化规律和效应,建立完整的老化理论体系,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永亮  
本文基于劳动力个体的微观决策模型,考察了劳动力迁徙成本的影响因素,实证获取了省份层面劳动力迁徙的平均边界效应值。回归选取28省(市)4个年份的面板数据,结果认为迁入地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网络均与劳动力迁徙行为呈正相关,跨省份边界也成为迁徙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即边界效应显著;而三个政策"关键年"的年份变量表明劳动力迁徙行为受到相关年份"或紧或松"的政策管制影响,2005年左右国家开始关注迁徙劳动力的福利待遇(可谓拉力),但同时农业税的取消和扶农政策得以大力推进(可谓阻力),我们的年份变量说明拉力的影响要大于阻力。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涛  陈磊  陈体标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索罗模型,本文运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考察了各种外生变化对产业结构、要素收入分配的短期及长期影响。就部门技术水平、部门进入壁垒等总供给冲击而言,传统的鲍莫尔效应依然成立;就部门出口比例变动等总需求冲击而言,需求外生增加的部门占现代部门的产值比重,以及该部门密集使用的要素占现代部门收入的份额均会上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