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34)
2023(15362)
2022(13107)
2021(12258)
2020(9980)
2019(23062)
2018(22721)
2017(43772)
2016(23382)
2015(26285)
2014(26205)
2013(26318)
2012(24326)
2011(22292)
2010(22136)
2009(20422)
2008(19661)
2007(16914)
2006(15073)
2005(13525)
作者
(68040)
(56723)
(56118)
(53780)
(36239)
(26998)
(25501)
(22273)
(21562)
(19937)
(19460)
(19092)
(17985)
(17922)
(17484)
(17433)
(16780)
(16186)
(16185)
(16043)
(13996)
(13828)
(13426)
(12845)
(12731)
(12583)
(12335)
(12065)
(11341)
(11003)
学科
(118322)
经济(118212)
管理(64930)
(58644)
方法(46874)
(46515)
企业(46515)
数学(41400)
数学方法(41063)
中国(31483)
地方(27041)
(26235)
(23192)
(22430)
业经(22424)
(19683)
贸易(19672)
(19033)
农业(18138)
环境(17802)
(17270)
(16172)
地方经济(16098)
(15061)
金融(15059)
理论(14867)
(14715)
银行(14677)
(14123)
(14041)
机构
大学(345092)
学院(341114)
(152486)
经济(149540)
管理(134208)
研究(123306)
理学(116490)
理学院(115124)
管理学(113409)
管理学院(112781)
中国(91123)
(74115)
科学(73594)
(64947)
(61425)
研究所(56175)
中心(53407)
财经(52998)
(50299)
(48411)
经济学(48135)
北京(47390)
业大(47357)
(47249)
(45153)
(44921)
师范(44814)
经济学院(43235)
财经大学(39541)
农业(39167)
基金
项目(234282)
科学(185827)
基金(173105)
研究(171268)
(150847)
国家(149698)
科学基金(128681)
社会(112086)
社会科(106405)
社会科学(106377)
基金项目(91783)
(87519)
自然(81872)
自然科(79959)
自然科学(79944)
自然科学基金(78503)
教育(76630)
(74590)
资助(71028)
编号(67409)
成果(54232)
(52814)
重点(52338)
(51174)
(47811)
国家社会(47456)
课题(46366)
教育部(45536)
创新(44783)
人文(44236)
期刊
(167816)
经济(167816)
研究(107841)
中国(60696)
学报(50999)
科学(49319)
管理(49184)
(46455)
(45205)
大学(38668)
学学(36530)
农业(31907)
教育(31674)
经济研究(28494)
技术(28105)
(27929)
金融(27929)
财经(26552)
业经(23903)
问题(23096)
(22898)
技术经济(18075)
(17862)
世界(16954)
(16645)
资源(16114)
理论(16004)
图书(15950)
现代(15708)
国际(15549)
共检索到5026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蔡之兵  满舰远  
经典区域发展理论把大城市当作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该文以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京、沪与周边区域发展的首位度指标和市场潜能结构指标,揭示了京、沪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然后,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京沪两市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能力进行检验,发现上海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有正向的带动作用,而北京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向的空吸作用。最后,该文从城市自身因素、区域联系因素和周边区域自身因素等三个方面,对超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能力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云燕  赵国龙  
城市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直接导致大量的碳排放,深入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对超大城市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选取了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和重庆市1995~2014年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两者的脱钩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长期内实施碳减排政策不会阻碍超大城市经济增长的结论。因此,超大城市应该积极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和倡导低碳生活。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程风雨  
基于中国八大城市群的地级市及以上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税收竞争的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税收竞争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且其可以通过间接效应及反馈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补充了对"中国税收增长之谜"的解答;从区域异质性看,与珠江流域和北方地区不同,长江流域的地方税收竞争增长效应并不显著;从空间距离变化视角看,200公里—1000公里区间为地方税收竞争空间外溢效应的密集区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理已死"论断的显著特征。据此,有必要清晰认识并高度重视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非均衡发展的既成事实,系统性深化地方税收优惠体制改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程艺敏  李文龙  
根据城市集中度的影响因素,针对我国西部地区成渝、关中、兰白西三大城市群,本文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城市集中度的测定模型,进而采用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使经济增长最大化、居民收入差距最小化的最优的城市集中度。实证结果分析表明,为使经济增长达到最大,成渝城市群应增加城市集中度,兰白西城市群应减小城市集中度;为使区域人均收入差距最小,成渝城市群应减小城市集中度,兰白西城市群应增大城市集中度。关中城市群处于过渡时期。本文进而得出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不可兼得,这为中国西部未来的城市化途径选择提供了有益见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任宏  李振坤  
以三大城市群为例,基于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MRW研究了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的人均产出具有正空间自相关特性,即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特征;各城市群的集聚程度表现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集聚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珠三角集聚度逐渐下降,长三角保持稳定,京津冀逐渐上升;在研究时间范围内,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单核心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具有多中心特征,珠三角城市群则以广州、东莞、深圳为轴线,并在空间上形成更大的经济中心;物质资本在三大城市群中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并表现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特征;人力资本在各城市群中均能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长三角与珠三角表现为正效应,在京津冀表现为负效应;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孙群力  汤序红  
一、引言本文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政府消费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影响。人们通常认为,政府部门对私人部门具有正的外溢效应。因为政府能够提供类似于国防、社会保障和社会凝聚力这样的纯公共物品和服务,这些公共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崔日明  陈永胜  李丹  
自贸区试验作为国家制度型开放试验田,对于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高度战略地位。本文运用2003—2018年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经济增长效应并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自贸试验区设立显著拉动了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并且经过工具变量法、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剔除国家级新区政策、变换被解释变量和变换样本与离群值等一系列检验之后,该结论仍然成立。(2)空间带动效应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除了能够影响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对其周围城市经济增长亦能产生影响。(3)动力机制检验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可通过制度变迁和创新驱动促进所在城市经济增长。(4)异质性分析发现,批次异质性表现出随着批次往后,经济增长带动效应逐渐递减的特征。内陆与沿海异质性表现为沿海自贸试验区显著拉动城市经济增长,而内陆自贸试验区不显著。本文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效应、全力提升制度变迁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本文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使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2169个市县数据对2000年至2007年的各市县非农业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联立方程估计表明,虽然各级市县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和地方要素,但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省会和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下级市县有显著的回流效应,而下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对位于市场中心的上级城市有明显的市场区增长作用,同级市县经济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研究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刚  贾威  潘浩敏  
伴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和FDI等要素在中国各区域投入的长期不均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生产要素的多重集聚效应;国内投资的集聚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和FDI依然集聚在东部地区,并没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与技术进步的集聚产生了交互作用,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青睿  陈明宝  
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城市群发展规划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19个城市群20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城市群政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群发展规划能够有效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对规划内城市经济增长率提高约0.55%,这种带动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和城市等级异质性。以地方政府支持视角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相对于政府教育支持而言,政府科技支持是城市群发展规划经济带动效应的主要媒介。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群的多中心性弱化了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经济带动效应,但这种调节作用主要作用于非核心城市,并不影响城市群政策对核心城市的经济带动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旭  
当代美国区域经济结构,因“阳光带”的崛起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文拟参照1990年美国人口统计结果,集中剖析在“阳光带”中居主导地位的西部(即美国本土上密苏里河以西的17个州)大城市,以便更准确地了解与认识美国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规律,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向。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秦义虎  
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珠江三角洲城市圈、京津冀城市圈、成渝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五个重要的城市圈;其中,除武汉城市圈外其他四个城市圈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俱乐部趋同,而且这种趋同和五大城市圈的工业化程度、内部经济结构及创新能力有很大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红  李国平  
本文首先对古典生产函数进行了拓展,提出广义生产函数概念,将技术、制度和信息三个变量引入生产函数,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新动因;然后分析了东、西部经济差距与生产函数广义效应之间的关系;接着,以城市群和世界城市理论为基础,提出广义城市理论,并分析生产函数广义效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西部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海鹏  李媛媛  李瑞晶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规模方面,其对经济质量的提升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基于2005—2013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规模、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产业集聚度、经济增长规模指数、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均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规模和经济增长质量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经济规模的促进作用要远大于经济质量;人力资本、对外开放水平对经济规模的影响显著,而对经济质量影响不显著;技术进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对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彦龙  
流通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联系。本文从直接影响效应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机制两个层面解析流通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逻辑机制,并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业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同时也会对相邻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相邻或邻近地区间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性形态。提升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除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的流通业发展策略,更要建立流通业发展的区域协调机制和共同行动纲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