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04)
2023(9501)
2022(7815)
2021(7237)
2020(6022)
2019(14055)
2018(13696)
2017(26112)
2016(13778)
2015(15549)
2014(15463)
2013(15622)
2012(14905)
2011(14082)
2010(14304)
2009(13474)
2008(13069)
2007(11200)
2006(10374)
2005(9549)
作者
(41418)
(34674)
(34566)
(33153)
(22430)
(16484)
(15641)
(13532)
(13324)
(12221)
(12092)
(11552)
(11353)
(11197)
(10897)
(10795)
(10347)
(10001)
(9874)
(9354)
(8923)
(8461)
(8270)
(7935)
(7859)
(7821)
(7446)
(7073)
(6936)
(6785)
学科
(92268)
经济(92210)
管理(38254)
方法(35469)
数学(32807)
数学方法(32441)
(30623)
中国(24094)
(23892)
企业(23892)
地方(20806)
(15393)
(15050)
业经(13916)
地方经济(13808)
(13284)
贸易(13275)
环境(12934)
(12850)
(12814)
(11979)
(11176)
(10725)
(10583)
金融(10583)
资源(10334)
农业(10131)
产业(10020)
(9785)
银行(9778)
机构
大学(217924)
学院(214422)
(109383)
经济(107587)
研究(83043)
管理(80593)
理学(69464)
理学院(68617)
管理学(67364)
管理学院(66949)
中国(62774)
(47108)
科学(47091)
(44111)
(41641)
研究所(37948)
经济学(36882)
财经(36113)
中心(35088)
(33062)
经济学院(33007)
北京(30548)
(29702)
(29600)
(29464)
(27365)
师范(27158)
业大(26983)
财经大学(26963)
科学院(25948)
基金
项目(141625)
科学(113850)
基金(107879)
研究(100616)
(94392)
国家(93788)
科学基金(80672)
社会(70049)
社会科(66842)
社会科学(66828)
基金项目(55510)
(50698)
自然(50408)
自然科(49209)
自然科学(49197)
自然科学基金(48316)
资助(46054)
教育(44844)
(43709)
编号(36352)
(33059)
重点(32228)
(32019)
国家社会(31326)
成果(29086)
中国(28977)
教育部(28767)
(28008)
人文(27163)
创新(26557)
期刊
(121453)
经济(121453)
研究(70269)
中国(39353)
管理(31217)
(30887)
科学(30697)
学报(30356)
(25697)
大学(23125)
经济研究(21882)
学学(21867)
财经(19525)
(18170)
金融(18170)
技术(18055)
农业(17813)
问题(17645)
(17146)
统计(14856)
业经(14662)
(14065)
世界(13677)
教育(13471)
技术经济(13408)
(12821)
国际(12589)
资源(12029)
决策(11782)
(10501)
共检索到326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春生  莫秀蓉  
资源型城市与其他类型城市间的经济差距是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十三五"时期"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目标需要攻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经济收敛的角度对1999-2013年间69个资源型城市与135个其他城市的经济差距进行了考察,发现资源型城市收敛更快,二者差距正在缩小。进一步地,对资源型城市经济收敛的结构分解表明,资源型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1)西部资源型城市和衰退型资源城市整体经济的收敛速度更快;(2)成长型资源城市除二产外,其他产业未收敛;(3)成熟型资源城市的二产收敛速度较低;(4)不含东北三省数据,东部资源型城市经济收敛速度依然最高;(5)近年来,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锁成  李泽红  李斌  薛梅  
资源型城市经济性转型正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问题:①城市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②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③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严重;④机制体制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成功转型需要战略创新,具体战略包括:发展目标创新——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大效益目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多元化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增长方式;资源替代与产业替代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战略;生态城市战略;机制体制创新战略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黄寰  段航游  
以中国24个资源型城市为基本单元,采用泰尔指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分析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差异变动,基于泰尔指数分解分析区域地带和资源类型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位于不同地带、拥有不同资源类型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差异波动平稳并略呈现缩小的趋势,地带内经济差异和资源类型间差异对资源型城市经济总体差异贡献率较大,资源类型也是导致地带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海宁  张俊  余建辉  李博  
高铁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外部驱动力。基于此,以2004—2018年中国114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选择多期双重差分法,探讨高铁开通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高铁开通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铁开通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高铁开通对沿海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其经济增长影响却并不明显,而与之相比,内陆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受高铁影响并不明显,其经济增长受高铁影响比较显著;高铁开通对不同发展周期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用也存在异质性:高铁开通对成长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对成熟型、衰退型资源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作用并不明显,与之相比,高铁开通对成长再生型和成熟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明显,而对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易昌良  李林  
城市的发展历程中,依托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称之为资源型城市,该类型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以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伴随资源储量的逐渐枯竭,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经济结构单一、资源过度开发、信贷风险聚集等一系列问题,推动其经济转型升级成为资源型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这一现实背景,从新型金融模式构建的视角出发,研究探索金融支持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途径与创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通  韩丽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昊远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类型的重要代表之一,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同类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利于整合各项社会要素力量,带动城市建设中的相关事业发展,对社会意识形态能够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情况则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制度解释服务,在群众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支持。由此,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其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黄溶冰  赵谦  
政策评估方法是政策评估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政策评估赖以完成其一系列过程、实现其目标的手段。根据分析手段,政策评估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方法。政策效应定量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前后法(Before-After Method),该方法的限制性约束较少,很多评估方法基本上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路卓铭  于蕾  沈桂龙  
资源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已日趋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近年来也进入了国家决策视野。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产业的发展由其储量决定,其整个存亡过程呈"生命曲线"形态,即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其转型成本、风险不同,因此,应把握最佳转型时机,以减少转型给资源型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溶冰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开采阶段和依托关系两个维度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进行特征分类,基于SWOT分析和协同理论,考虑不同类别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地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探讨优势延伸、优势组合、优势互补和优势再造等四种转型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玉香  
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进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展开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青魁  
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重大命题。以往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只关注经济转型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而较少关注城市建设对经济转型的引导效应。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阐述城市建设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由此提出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基本途径和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丽君  隋映辉  
由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受到严格限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普遍面临严峻困境,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对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计量实证研究,找出其发展共性和差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构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涵盖全国34个典型资源型城市、17个资源枯竭城市的39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和参照城市北京的22个原始指标数据,用功能互补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实证研究:首先用因子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用得到的8个因子代替原来的22个指标,进一步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对资源型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做了较为完整的评价,结果显示: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路卓铭  刘乃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惠娟  龙如银  兰新萍  
提出了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生态产业组织模式,但新的产业组织模式是否能够实现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加以证明。为此,把生态约束引入经济系统,构建包含生产部门和R&D部门两部门的生态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最优控制方法研究稳态时经济最优增长路径问题。研究发现,生态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的最优增长路径是存在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关变量变化不同。在资源型城市的繁荣期将其转向生态产业组织模式,可以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