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82)
2023(15256)
2022(12852)
2021(11844)
2020(9736)
2019(22455)
2018(22040)
2017(41347)
2016(22514)
2015(25558)
2014(25513)
2013(25254)
2012(23661)
2011(21868)
2010(22181)
2009(20762)
2008(20701)
2007(18374)
2006(16610)
2005(15352)
作者
(66424)
(55393)
(55332)
(52358)
(35630)
(26408)
(25080)
(21546)
(21156)
(19906)
(19098)
(18647)
(18040)
(17973)
(17480)
(17020)
(16442)
(16031)
(15965)
(15909)
(14173)
(13524)
(13511)
(12705)
(12590)
(12424)
(12326)
(12216)
(11280)
(10956)
学科
(105416)
经济(105290)
管理(69559)
(60640)
(49047)
企业(49047)
方法(41563)
数学(36674)
数学方法(36201)
中国(34477)
(26138)
地方(25582)
(23971)
业经(22379)
(22212)
环境(19853)
(19252)
贸易(19233)
(19097)
(18655)
(17404)
银行(17381)
农业(17336)
(16897)
金融(16895)
(16849)
(16339)
(15337)
(15061)
(14901)
机构
大学(331042)
学院(329772)
(142124)
经济(139160)
管理(123349)
研究(121367)
理学(105003)
理学院(103709)
管理学(101799)
管理学院(101173)
中国(93327)
(73099)
科学(71869)
(66377)
(61634)
研究所(55499)
中心(53767)
(52221)
财经(51668)
(50141)
北京(47223)
(46893)
业大(45170)
(44746)
经济学(44366)
师范(44348)
(44166)
农业(40468)
(40256)
经济学院(39723)
基金
项目(216150)
科学(172106)
基金(158476)
研究(158050)
(138529)
国家(137438)
科学基金(117811)
社会(103423)
社会科(98237)
社会科学(98214)
(82805)
基金项目(82270)
自然(74582)
自然科(72805)
自然科学(72787)
教育(72638)
自然科学基金(71452)
(70476)
资助(66041)
编号(61839)
成果(51179)
(50781)
重点(49662)
(48902)
课题(44776)
(44458)
国家社会(43875)
(42329)
教育部(42071)
创新(41765)
期刊
(163804)
经济(163804)
研究(104989)
中国(74959)
(50191)
学报(49296)
管理(48684)
(48517)
科学(47982)
大学(37807)
教育(37106)
学学(35295)
农业(33248)
(32707)
金融(32707)
技术(28662)
经济研究(26804)
财经(26264)
业经(25347)
(22732)
问题(22567)
(18566)
(18174)
统计(17213)
世界(16920)
资源(16790)
技术经济(16395)
国际(16347)
(15822)
图书(15224)
共检索到517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宏浩  陈晓红  
以2003-2015年的中国资源型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模型和面板VAR模型对中国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耦合关系及交互响应机制进行综合测度。研究发现:(1)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地区间差异有所减弱;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各地区间差异在波动中有所增加。(2)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待提升,耦合协调度由高到低排名依次为成长型、衰退型、再生型和成熟型。(3)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精明发展与环境质量均有自我增强和惯性增长趋势。资源型城市精明发展对环境质量呈现先正后负的作用机制,成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提升对环境质量具有正向增强机制,而衰退型资源城市环境质量对精明发展、再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对环境质量均呈现先负后正的交替作用机制。未来15期,成熟型和再生型资源城市精明发展将会促进环境质量提升。针对不同类型资源城市提出了差异化的对策与转型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汤明  黄亮  洪欣  付剑茹  
本文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为基础,通过选取2003~2012年之间山西省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构建人均GDP的污染物排放量模型,对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都没有很好地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假说,认为山西省目前仍没有出现由于收入提高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典型特征现象;只有工业废水排放总量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表现出先增长、正在开始下降趋势,已经具有拐点,在一定意义上形成倒"U"形的曲线特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博  王晨圣  余建辉  韩玉凯  
基于中国114个地级资源型城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算各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利用系统GMM模型、静态面板门限模型和动态面板门限模型,探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11—2018年中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总体向好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差扩大现象,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2)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3)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城市低碳生活基础设施水平的调节和制约,存在门限效应。基于实证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雪梨  何如海  
中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采矿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采矿业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四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对四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2013年铜陵市耦合协调度最高,为良好协调发展,淮北市和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低,为勉强协调发展;2017年淮北市耦合协调度最好,为中级协调发展,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差,为勉强协调发展。淮北市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最好,由勉强协调发展转变为中级协调发展,铜陵市耦合协调度下降,由良好协调发展变为初级协调发展。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节能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劲松  冒亚明  
本文构建了揭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的DPSIR模型,并据此提出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国家在宏观政策转变中,要给予资源型城市适当支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泽  张建军  李振瑜  
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文章旨在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以武安市为研究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现状,以灰色GM(1,1)模型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2007年武安市耦合协调度为中度失调,2008—2010年好转至轻度失调,2011—2014年除2013外均处于濒临协调,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社会响应敏感反映出城市发展系统三大组分的协调共进。(2)灰色模型预测当地2015—2019年仍将处于濒临失调,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迟缓,表明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各组分间虽然耦合更紧密,但协调水平提升空间仍较大。(3)资源型城市要强化"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的发展观念,实现可持续增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泽  张建军  李振瑜  
资源型城市转型势在必行,文章旨在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以武安市为研究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现状,以灰色GM(1,1)模型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2007年武安市耦合协调度为中度失调,2008—2010年好转至轻度失调,2011—2014年除2013外均处于濒临协调,经济发展、环境恶化、社会响应敏感反映出城市发展系统三大组分的协调共进。(2)灰色模型预测当地2015—2019年仍将处于濒临失调,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迟缓,表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钟丹  汤明  吴光生  洪欣  
根据江西省2003~2012年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状况的相关代表性统计数据,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为依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法,探讨了江西省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的相关拟合曲线呈倒"U"形左侧趋势;工业废气的拟合曲线呈现单调上升的特征。依据研究结果,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探讨了当前江西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康  张文忠  张平宇  薛冰  安树伟  邵帅  龙瀛  刘艳军  陶岸君  洪辉  
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清晰认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位专家就当前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与突破路径等研究前沿进行访谈,访谈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仍未能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集聚偏弱和碳减排目标下资源型城市的内、外部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新时期需要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和地位,提升资源型城市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能力;在深刻把握传统资源禀赋概念内涵基础上实现对新资源体系的再认知,注意挖掘新资源,充实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新知识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条件,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发展;要继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的能力,并充分重视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培育;要加快探索绿色、高效的转型发展道路,同步实现“存量”的绿色化和“增量”的绿色性;要综合考虑资源型城市开发基础和要素资源条件,从传统的“增长和扩张型”转变为“高效增长与精明收缩结合型”发展模式;要整合新数据与新技术方法科学/智能地支撑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空间治理;要树立民生优先的指导思想,通过城市更新弥补过去资源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历史欠账,全面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宜居水平、经济活力,重塑城市社会空间网络;要充分借鉴“强链、补链、延链”等“链长制”方案与模式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借鉴。以上观点为中国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和决策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家明  丁浩  
文章基于中国12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综合指数模型与DEA-Malmquist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空间异质性与类型异质性特征,环境规制倒逼技术创新的效应已显现,技术进步、人均实际生产总值、政府财政自主度、金融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贸易依存度和外资投入水平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滞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建英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对未来资源型城市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借助CiteSpace软件,在运用共词分析等计量方法对CNKI资源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现有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热点集中在社会问题、结构失衡、限制性因素与政府治理四方面,集中反映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与政策导向。在研究趋势方面,领域细分化、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与综合效率的协调平衡、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更加丰富多样的趋向或将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内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曾春水  
促进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大发展是实现其产业转型的重要领域。以我国49座地市级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之分成东、中、西和东北4大板块,煤炭、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石油、森工和其他城市6种类型,特大、大和中小城市3个规模;采用服务业增加值、就业人数、分行业增加值和单位从业人员等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服务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特征;随后剖析了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最后根据"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指导思想,按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提出了加快资源型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文忠  余建辉  
本文总结了中国20多年来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演变和不同阶段的转型发展重点,并分析了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演化路径,基本遵循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发展逻辑,经历了从“行政干预”“行政引导”到“综合治理”的变迁,国家角色不再以单一化的行政干预方式出现,而是以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复合型关系系统推进政策治理,施策对象逐步扩大,施策领域呈现精细化、专业化的演化特征。综合来看,政策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解困阶段、分类治理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2)当前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富集城市创新发展、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政策框架。从解决资源枯竭城市衰退问题入手,重点关注两类特殊困难地区,同时面向未来规避资源富集地区发展路径依赖,构成了全方位的政策引导体系。(3)各资源型城市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和发展基础,初步形成了特色化的转型发展模式。(4)在新时期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碳减排任务大、经济增长乏力、特殊地区发展困难等严峻挑战,亟需全力破解重点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涛  张越  王玉阁  李志英  
综合运用PSR模型、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紧凑度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1)2009—2019年间,我国城市紧凑度整体上升,但增速逐渐减缓,且已出现下降趋势;逐渐形成"中—东—西—东北"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2)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下降,但已呈现好转趋势,生态环境响应因子将是未来几年省会城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3)城市紧凑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协调性、相互促进关系逐步增强,总体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阶段演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涛  张越  王玉阁  李志英  
综合运用PSR模型、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紧凑度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1)2009—2019年间,我国城市紧凑度整体上升,但增速逐渐减缓,且已出现下降趋势;逐渐形成"中—东—西—东北"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2)我国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下降,但已呈现好转趋势,生态环境响应因子将是未来几年省会城市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3)城市紧凑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协调性、相互促进关系逐步增强,总体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阶段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