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32)
2023(5604)
2022(4518)
2021(4505)
2020(3669)
2019(8751)
2018(8125)
2017(15936)
2016(8226)
2015(9478)
2014(9141)
2013(9375)
2012(8721)
2011(8090)
2010(7853)
2009(7436)
2008(7627)
2007(6647)
2006(5849)
2005(5682)
作者
(22272)
(18767)
(18690)
(17961)
(12222)
(8908)
(8365)
(7205)
(7190)
(6569)
(6487)
(6288)
(6079)
(6063)
(5948)
(5910)
(5619)
(5583)
(5479)
(4765)
(4709)
(4521)
(4364)
(4326)
(4324)
(4125)
(4066)
(3751)
(3715)
(3645)
学科
(45233)
经济(45196)
(25532)
管理(25197)
方法(22116)
(21162)
企业(21162)
数学(20777)
数学方法(20738)
中国(14312)
(12267)
(10760)
贸易(10751)
(10574)
(9733)
(9155)
(8742)
金融(8742)
(8636)
财务(8633)
财务管理(8629)
企业财务(8447)
(8083)
银行(8083)
(7851)
业经(7033)
(7017)
市场(6267)
关系(6095)
体制(6090)
机构
大学(129673)
学院(125188)
(70262)
经济(69518)
管理(49246)
研究(47054)
理学(42181)
理学院(41798)
管理学(41532)
管理学院(41284)
中国(40586)
(32246)
(27165)
财经(26522)
经济学(24899)
(24662)
(22710)
经济学院(22548)
科学(21799)
财经大学(20401)
中心(20268)
研究所(20255)
北京(18135)
(16296)
(16220)
金融(16008)
商学(15391)
商学院(15260)
(15235)
(14807)
基金
项目(78041)
科学(64182)
基金(63514)
研究(57593)
(54799)
国家(54486)
科学基金(47432)
社会(42310)
社会科(40461)
社会科学(40454)
基金项目(32377)
自然(28540)
自然科(27993)
自然科学(27985)
自然科学基金(27602)
资助(27324)
教育(25631)
(23674)
(21643)
(20627)
中国(20073)
国家社会(19854)
编号(19840)
教育部(18681)
人文(17283)
重点(17163)
(16243)
成果(16235)
社科(16180)
大学(16105)
期刊
(72087)
经济(72087)
研究(44049)
(25638)
中国(22609)
管理(19470)
(18416)
金融(18416)
科学(16452)
财经(15419)
学报(15030)
经济研究(13834)
(13323)
(12686)
大学(12529)
学学(11897)
(11448)
国际(10560)
世界(10193)
问题(10089)
农业(8694)
业经(8183)
技术(8163)
技术经济(7028)
统计(6526)
理论(6474)
经济问题(5940)
(5879)
教育(5811)
(5363)
共检索到194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进辉  向元高  金思静  
本文主要研究低价股的溢价异象,并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分析指出股票的名义价格幻觉是造成低价股溢价效应的重要原因。基于1999-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175,736个月度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显著持续的低价股溢价现象,而且上市公司的散户规模越大,低价股的溢价效应越强,证实了本文的理论观点和预期。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证券分析师关注、卖空机制等都有利于降低低价股的溢价程度,从而帮助资本市场矫正误定价和资源错配问题。进一步,我们还发现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还会通过发放股票股利以利用投资者的名义价格幻觉和迎合投资者对低价股的偏好,从而实现市值管理的目的。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揭开中国资本市场低价股的溢价之谜和提高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和政策参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进辉  向元高  金思静  
本文主要研究低价股的溢价异象,并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分析指出股票的名义价格幻觉是造成低价股溢价效应的重要原因。基于1999-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175,736个月度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显著持续的低价股溢价现象,而且上市公司的散户规模越大,低价股的溢价效应越强,证实了本文的理论观点和预期。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证券分析师关注、卖空机制等都有利于降低低价股的溢价程度,从而帮助资本市场矫正误定价和资源错配问题。进一步,我们还发现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还会通过发放股票股利以利用投资者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巫绪芬  刘银凤  雷鸣  
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我国A股市场存在股权溢价且呈现高波动性。并采用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投资主体、市场、制度三方面分析了我国股权溢价及其高波动性的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朱世武  郑淳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股权风险溢价研究的基础上 ,从投资者的角度 ,构建了中国A股市场投资指数 ,测算中国股票市场近 8年来的风险溢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周期选择、交易成本、股本规模对股权风险溢价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的周期下股权溢价水平大不相同 ;同时 ,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成本很高 ,忽略交易成本会大大高估溢价水平 ;在市场内部 ,经验分析结果显示股本规模与风险溢价负相关 ,小盘股的风险溢价水平最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方芳  曹宇莲  朱然  
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之间的校友关系与信息溢价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校友关系能够带来信息溢价,具体表现为基金经理投资校友高管所在企业能够获得超额投资收益。进一步研究表明,信息层级显著影响信息质量,该信息溢价仅存在于与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存在校友关系的股票投资中,而与非核心高管的联结反而可能会带来负收益;而在市场化进程越快、政府干预程度越低、法制环境越好的地区,信息溢价则越小;上市公司内部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并不会对校友关系的信息溢价产生显著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校友关系溢价的产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为我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俞静  徐斌  
本文以2006~2008年成功进行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定向增发低价发行不是缘于一级市场抑价而是缘于二级市场溢价,投资者情绪是二级市场溢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否决了几成定论的定向增发中的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而定向增发中锁定期的存在是抑制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保护屏障;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不同市场态势下定向增发折扣与市场公告效应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在牛市行情下定向增发公告效应与定向增发折扣正相关,而在熊市行情下定向增发公告效应与定向增发折扣成负相关。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俊玮  王一鸣  宁叶  
针对以往在我国股权溢价之谜研究中结论迥异的现象,本文创新性地从时间、消费和偏好3个选择维度,探讨了我国股权溢价之谜问题,并且解释了选择偏差对结论的影响,其中还包括构造了一种不包含耐用品的消费指代变量。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选择偏差不仅会导致我国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的高估,也会影响溢价之谜存在性的判断。整体上看,我国虽然存在基础意义下的股权溢价之谜,但稳定性有限,市场整体的风险厌恶程度比以往想象的要更低。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投资者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偏好较为明显。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俊玮  王一鸣  宁叶  
针对以往在我国股权溢价之谜研究中结论迥异的现象,本文创新性地从时间、消费和偏好3个选择维度,探讨了我国股权溢价之谜问题,并且解释了选择偏差对结论的影响,其中还包括构造了一种不包含耐用品的消费指代变量。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独特性,选择偏差不仅会导致我国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的高估,也会影响溢价之谜存在性的判断。整体上看,我国虽然存在基础意义下的股权溢价之谜,但稳定性有限,市场整体的风险厌恶程度比以往想象的要更低。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投资者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偏好较为明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保国  
实证研究表明,显著影响新股发行溢价的因素包括承销商和发行人的择时因素、市盈率水平、发行规模和发行政策的变化。新股上市首日大盘涨跌幅、中签率等因素对于新股发行溢价的影响并不明显。承销商和发行人的发行择时能力主要体现在未来30个交易日内股票市场的总体走势的判断上。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仁和  陈柳钦  
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估计的中国投资者的相对风险回避系数远远大于10,即远大于Mehra和Prescott(1985)所认可的最高水平,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股权溢价之谜,并指出了解释中国股权溢价之谜的潜在研究路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林鲁东  
本文使用HJ方差界检验了我国的股权溢价之谜,并比较了CRRA、递归效用与习惯形成三种不同的效用函数下模型的定价能力。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不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也不存在无风险利率之谜,该结论有别于以往的研究;(2)对该结论的可能解释在于,较高的股权溢价来自于对消费风险的补偿,而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抵消了借贷以增加当期消费的效应;(3)相对基于CRRA效用函数的模型,引入递归效用和习惯形成的模型具有更强的定价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邓学斌  陆家骝  
文章对Campbell和Cochrane的习惯形成模型进行修正,使用HJ方差界检验中国的股权溢价之谜,并比较CRRA模型和修正模型的定价能力。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不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也不存在无风险利率之谜;与CRRA模型相比,文章采用的模型有更强的定价能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学斌  
总结已有的股权溢价之谜理论,在进一步了解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股权溢价之谜的成因,深化所涉及的相关论点,分析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毕先萍  肖争艳  李正友  
Mehra和Prescott( 1 985 )提出著名的股票溢价之谜 (EquityPremiumPuzzle) :合理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 ,不能解释美国S&P5 0 0指数的收益率为什么比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高出 6个百分点。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相对财富的资产定价模型 ,其中代表性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不但依赖于消费 ,还依赖于投资者的绝对财富 ,及社会平均财富。本文使用该模型 ,解释了股票溢价之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胜  
传统的跨期优化模型难以解释近一百年来美国股市的实际数据。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和实际数据间的差距在理论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许多研究工作从这些角度出发对理论模型做出了相应改进和发展 ,试图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性。但实证表明 ,这些研究成果只能部分解释模型和实际数据的差距 ,而难以从根本上解释“股票溢价之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