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81)
2023(11016)
2022(9122)
2021(8417)
2020(6702)
2019(14999)
2018(14579)
2017(27571)
2016(14048)
2015(15824)
2014(15159)
2013(15125)
2012(13620)
2011(12395)
2010(12025)
2009(11045)
2008(10372)
2007(8633)
2006(7419)
2005(6457)
作者
(37057)
(31021)
(30880)
(29279)
(19359)
(14608)
(13955)
(12036)
(11759)
(10765)
(10487)
(10184)
(9647)
(9570)
(9482)
(9466)
(9301)
(8868)
(8855)
(8817)
(7520)
(7442)
(7312)
(6994)
(6918)
(6883)
(6567)
(6529)
(6131)
(6102)
学科
(65961)
经济(65907)
管理(41997)
(38385)
(32474)
企业(32474)
方法(28028)
(23153)
贸易(23141)
数学(22698)
数学方法(22574)
(22549)
中国(19681)
(16700)
业经(16600)
环境(13726)
(13171)
地方(11794)
产业(11789)
(10918)
(10809)
农业(10281)
(10262)
关系(9993)
(9900)
理论(9566)
(9506)
银行(9487)
(9210)
(9193)
机构
学院(199528)
大学(196493)
(97750)
经济(96541)
管理(76293)
研究(69192)
理学(66359)
理学院(65753)
管理学(64945)
管理学院(64599)
中国(53188)
(40249)
(39847)
科学(37379)
财经(33139)
(32629)
经济学(32286)
中心(30513)
(30452)
研究所(29710)
经济学院(29303)
(26505)
(26107)
(25258)
北京(24932)
财经大学(24798)
业大(24776)
(23610)
师范(23430)
商学(22152)
基金
项目(136715)
科学(109990)
研究(103567)
基金(102459)
(88303)
国家(87710)
科学基金(75937)
社会(70934)
社会科(67570)
社会科学(67564)
基金项目(53040)
(51225)
教育(45748)
自然(45583)
自然科(44562)
自然科学(44553)
自然科学基金(43774)
(42875)
资助(41380)
编号(39881)
(31764)
(31516)
国家社会(30990)
重点(30785)
成果(30732)
(29607)
中国(28265)
教育部(27919)
创新(27790)
人文(27565)
期刊
(102586)
经济(102586)
研究(60224)
中国(34419)
(29038)
管理(28614)
科学(25976)
学报(25310)
(24861)
大学(20083)
经济研究(19949)
学学(19177)
(18588)
农业(17867)
业经(17804)
(16921)
金融(16921)
财经(16236)
国际(16216)
技术(15818)
教育(15417)
问题(14703)
(14349)
世界(12417)
商业(10727)
(10415)
技术经济(9742)
(8807)
贸易(8807)
统计(8716)
共检索到2893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云  唐海燕  
本文改进投入产出(IO)模型推导行业部门生产、消费、出口、进口和净出口不同统计口径的隐含CO2计算公式,利用能源实物消耗量及排放系数直接测算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然后计算分析我国29个行业部门贸易平衡条件下贸易隐含碳,再以行业产出增加值为指标确定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责任分配比例,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共担责任分配模型,测算代表性行业CO2排放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下可能结果。研究结果证实我国2007年出口和净出口隐含CO2排放量占比都较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本文最后提出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基于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本文采用Full-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与世界40个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生产侧碳排放、消费侧碳排放和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首次提出将贸易利益作为分配因子,对中国与各国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配。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一直显著高于消费侧碳排放,且对多数国家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呈现顺差,中国实际为全球消费承担了碳排放,并非仅为发达国家;中国90.41%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来自制造业,行业碳排放强度较高是造成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以贸易利益为分配因子的共担责任原则下,中国2009年承担的碳排放责任比生产责任原则下低6.7%,比消费责任原则下高12.9%,按共担责任原则计量中国的碳排放责任更加合理和折衷,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兵兵  李祎雯  
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跨境分离变得日益普遍。原来以跨境和最终产品为标准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已无法对一国贸易利益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基于传统贸易统计视角,运用竞争性投入产出法所测算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数据则会存在被高估的可能。本文运用新附加值贸易视角下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在考虑技术异质性情形下,对2000—2014年中日两国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再测算,结果显示:(1)中国对日本是贸易逆差国,但却是隐含碳排放的顺差国;与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相比,传统贸易统计方法高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中  孙岩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闫云凤  赵忠秀  
贸易自由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考虑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后,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其中特别注重对再出口贸易和部门分解的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生产隐含碳比消费隐含碳高4.53%,净出口隐含碳达2.98亿吨。我国的CO2排放贸易条件是0.93,这说明我国单位出口的碳排放强度小于单位进口的碳排放强度,国际贸易总体上来说有利于中国的节能减排。"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出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进口隐含碳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隐含碳贸易顺差最大的部门是"纺织业",逆差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文治  陆建明  刘琳  
文章运用环境MRIO模型测算和比较了中国与36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和增加值贸易余额,全面揭示了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与碳排放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首先,总体来看中国历年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都为顺差,且呈同步递增趋势,表明中国是碳排放净移入国的同时也是净贸易利益的获得者。其次,中国对26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贸易呈现双顺差,其中对台湾地区和印尼呈现双逆差,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双边贸易引致的碳排放净流入(或流出)与贸易净利益(或损失)之间呈现互补关系;中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增加值贸易顺差而贸易隐含碳排放逆差,使中国获得贸易利益和环境改善的双重收益;对德国等6国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扈涛  王文治  
通过测算中国与36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并对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进行分解,全面揭示中国在全球碳排放贸易中的现状。主要结论包括:中国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顺差,是碳排放的净流入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余额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导致了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而结构效应导致了逆差,且技术效应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影响最大。鉴于此,减少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的关键之处不在于控制出口规模,更重要的是改进减排技术,降低出口碳排放强度,实施强度减排。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潘安  吴肖丽  
基于总贸易核算框架,利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与责任分担问题,并进一步考察由中日贸易引起的碳排放转移。研究表明,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出口国的碳排放,来自第三国碳排放的占比有所上升;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服务业的中间品出口和轻制造业的最终品出口,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则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进口国需为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承担主要的排放责任,且第三国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大于出口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蔡琦晟    郭于玮    鲁政委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以气候治理为目标的低碳转型方兴未艾。其中,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为代表的低碳贸易规则将会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贸易隐含碳排放是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其捕捉了贸易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总体碳排放以及碳排放随产品贸易在国家间的流动,也为评估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责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全球低碳贸易规则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出口产品隐含的碳排放将逐渐成为影响出口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贸易隐含碳排放竞争力作为一项贸易禀赋将在一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安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灵  孙华平  
本文基于1990~2015年Eora26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结构和进出口碳贸易转移路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逐步加深,但嵌入的分工位置亟待提升、低端锁定效应明显,引致环境问题加剧。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路径,发现中国的隐含碳贸易发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产品业和交通运输业。1990~2015年间,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生产碳是进口值的近4倍,流入主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碳也略高于进口值。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向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新加坡、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为美国承担了大量的生产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就发展全球绿色低碳贸易、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能源绿色开发与合作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红蕾  翟婷婷  
文章应用投入产出法建立一个测算中澳两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模型,分别运用双区域和单区域投入产出表估算两国贸易商品的碳排放系数,并采用两国近10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测算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及其对中国"碳排放"的净影响。研究发现,以2007年为分界点,中国在中澳贸易中由隐含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隐含碳净进口国;这意味着中国通过中澳贸易向其转移了碳排放,即中澳双边贸易有利于中国经济"节能减排"、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文章最后分析了中澳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失衡度,从行业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上述变化的原因;并阐述了本研究的政策意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原磊磊  吴水荣  陈幸良  陈勇  
针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的跨境碳转移,深入分析了基于生产者、消费者和经济受益者责任三种单一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明确了由单一责任主体承担碳排放环境责任的利弊及其影响。指出责任分担有利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国际气候制度公平,提高参与度,增加减排成效和经济效率。回顾了欧洲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ETS)和边境碳调节(BTAS)两种单边性质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原理及其不合理性。基于三类单一责任主体的归责原则,讨论了未来可能采用的多边性质的责任分担、适用的分担标准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在中国国际气候谈判和经济结构转型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洋  
文章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增加值视角核算2015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27个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数量和转移方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刻画贸易隐含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解析隐含碳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碳转移量呈现通达性、复杂性、异质性的网络结构,隐含碳的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块模型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碳的现象。QAP回归结果显示,地理因素、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对碳转移空间关联的影响显著为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