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35)
- 2023(13600)
- 2022(11546)
- 2021(10971)
- 2020(9022)
- 2019(21093)
- 2018(20839)
- 2017(40221)
- 2016(21350)
- 2015(24165)
- 2014(23814)
- 2013(23742)
- 2012(21842)
- 2011(19918)
- 2010(19418)
- 2009(17741)
- 2008(17187)
- 2007(14569)
- 2006(12728)
- 2005(11170)
- 学科
- 济(89981)
- 经济(89892)
- 管理(61262)
- 业(55974)
- 企(46055)
- 企业(46055)
- 方法(42448)
- 数学(36822)
- 数学方法(36500)
- 贸(25589)
- 贸易(25576)
- 中国(25212)
- 易(24866)
- 农(22240)
- 财(20690)
- 业经(19170)
- 学(18293)
- 环境(17799)
- 地方(17107)
- 制(14871)
- 农业(14590)
- 和(14218)
- 划(13782)
- 理论(13464)
- 技术(13350)
- 银(12888)
- 银行(12855)
- 务(12747)
- 财务(12688)
- 财务管理(12671)
- 机构
- 大学(307972)
- 学院(304305)
- 济(131767)
- 经济(129362)
- 管理(122116)
- 理学(106734)
- 理学院(105605)
- 研究(105570)
- 管理学(104023)
- 管理学院(103500)
- 中国(78207)
- 京(65413)
- 科学(63114)
- 财(56074)
- 所(51927)
- 研究所(47816)
- 财经(46359)
- 中心(46133)
- 农(44938)
- 业大(43289)
- 经(42485)
- 北京(41711)
- 经济学(40864)
- 江(40507)
- 范(39444)
- 师范(39146)
- 院(38630)
- 经济学院(37109)
- 农业(35282)
- 财经大学(34814)
- 基金
- 项目(213269)
- 科学(168626)
- 基金(157489)
- 研究(156950)
- 家(137288)
- 国家(136232)
- 科学基金(116934)
- 社会(101240)
- 社会科(96141)
- 社会科学(96117)
- 基金项目(83585)
- 省(79456)
- 自然(74822)
- 自然科(73072)
- 自然科学(73055)
- 自然科学基金(71752)
- 教育(70546)
- 划(67833)
- 资助(64841)
- 编号(62360)
- 成果(50073)
- 部(48495)
- 重点(47402)
- 发(45605)
- 创(44205)
- 国家社会(42750)
- 课题(42307)
- 教育部(41906)
- 创新(41286)
- 科研(40682)
- 期刊
- 济(136029)
- 经济(136029)
- 研究(91679)
- 中国(52401)
- 学报(46608)
- 科学(43888)
- 管理(43474)
- 农(40139)
- 财(39643)
- 大学(35473)
- 学学(33314)
- 教育(29913)
- 农业(28933)
- 技术(23990)
- 经济研究(23939)
- 融(23503)
- 金融(23503)
- 财经(22185)
- 业经(21078)
- 贸(20258)
- 经(19021)
- 问题(18891)
- 国际(17386)
- 图书(15964)
- 业(15726)
- 世界(14922)
- 技术经济(14587)
- 理论(14479)
- 科技(14300)
- 资源(13730)
共检索到435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光明 唐宜红 郭东方
中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处于区域非同步转型阶段。表现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代表的加工贸易转型区内部加工贸易比重下降、一般贸易占比上升;而以中西部人口大省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承接区则表现出相反趋势。理论上,贸易方式结构反映了当地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可能从"清洁效应"与"技术效应"两个渠道影响工业排污强度。以各省区市单位工业产值SO2排放作为排污强度指标,利用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组实证研究发现,在全国总体及加工贸易承接区子样本范围内,各省区市加工贸易比重与排污强度呈负相关;而加工贸易转型区各省区市加工贸易占比与当地排污强度呈正相关。以各地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业占比替代加工贸易占比的稳健性检验也得出了一致性结论,从而验证了"贸易方式结构——制造业生产特点——排污强度"的逻辑关系。在东部地区成本上涨、国际环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扩大开放可借鉴东部地区从加工贸易入手,并在政府协助下积极完成资金与技术的积累与升级。
关键词:
贸易方式 加工贸易 污染排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红蕾 陈秋峰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当今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而贸易自由化的环境效应更是倍受关注。本文在对中外学者有关该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建立计量回归模型,以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采用1991-2004年的相关经济数据,对我国贸易开放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内,贸易自由化的规模及结构效应为负,技术效应为正;而综合环境效应是积极的,即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减少污染排放量,有利于我国环境状况的改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项晓娟
本文基于经过改造的ACT模型,对1995至2010年我国省域和东中西部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贸易开放度和贸易环境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区域比较研究,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低碳化、贸易低碳化转型和政府环境规制有效性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蒋雅真 毛显强 宋鹏 刘峥延
为了考察中国货物进口贸易带来的资源环境效应,研究选取了2002年、2005年、2007年以及2010年四个时间断面数据,运用投入产出(I-O)分析方法,从规避污染、节省能源资源的角度,对货物进口隐含污染物、隐含能源、隐含二氧化碳以及虚拟水进行核算,进而对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潜力的进口贸易部门进行辨析。结果表明:货物进口贸易对缓解中国资源环境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排污系数、资源消耗系数较高的部门,其进口的资源环境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通过合理地扩大进口,优化进口贸易结构,能进一步发挥进口贸易规避国内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要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尹元元
本文针对服务贸易非物化型知识溢出的地理属性,对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嵌入服务贸易知识外溢变量后将其扩容为空间结构,基于中国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服务贸易非物化型知识溢出降低贸易所在地废气污染水平,还降低贸易所在地以外区域的废气污染水平;废气污染同时与所在地区及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构成倒U型曲线关系,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未同时逾越空间双倒U型曲线“拐点”所要求的激发清洁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门槛值。因此,政策建议需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比重、消除服务贸易隐性知识空间流动的地理和经济阻碍因素。
关键词:
服务贸易 非物化型知识 空间溢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钟凯扬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和要素禀赋将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ACT模型认为一国贸易对环境污染的结构性影响取决于这两者的合力。本文选择三种工业污染排放物,采用我国199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修正的AC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成立取决于污染物的选取;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假说在我国成立,但作用相反;贸易开放总体增加了污染,但影响较小,污染排放强度的效应高于污染排放总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钟凯扬
贸易开放下环境规制和要素禀赋将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ACT模型认为一国贸易对环境污染的结构性影响取决于这两者的合力。本文选择三种工业污染排放物,采用我国199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修正的AC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成立取决于污染物的选取;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假说在我国成立,但作用相反;贸易开放总体增加了污染,但影响较小,污染排放强度的效应高于污染排放总量。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光明 刘春生
2005年后,我国城镇制造业就业结构出现了非对称变化,东部省区制造业就业比重显著下降,中西部省区下降速度较慢甚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外商投资、贸易规模和商品结构等传统研究视角无法完美解释这一现象。基于2006-2013年28个省级地区制造业整体及各子行业面板数据,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及内生性问题后,文章研究发现:代表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与当地制造业就业占比呈显著正相关,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和电器仪表制造等高劳动-资本比的制造业是加工贸易方式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的主要渠道;此外,近年全国尤其是东部省区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熟练劳动力比重的上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谢锐 赵果梅
基于GMRIO模型,构建充分考虑各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中间投入技术系数差异的环境贸易平衡(ETB)和污染贸易条件(PTT)测算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结果发现,1995~2009年中国CO2和三种污染物的ETB均为赤字且赤字额呈扩大趋势,出口规模效应是导致其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但出口排放强度和进口规模效应是抑制其增加的最主要因素;PTT均大于1,"污染天堂假说"成立,不过整体呈下降趋势,出口排放强度效应是导致其下降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GMRIO 环境贸易 污染贸易 结构分解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仕辉 胥然 魏守道
基于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构建了两个对称国家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与企业碳减排选择的两阶段博弈模型,运用逆向求解法求得了均衡解,并通过进一步分析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福利效应,得出了两国政府碳排放配额政策选择的激励相容条件和参与约束条件,确定了全局稳定均衡最优解及其条件;此外,还分析了两国政府碳排放许可证政策、碳排放配额许可交易政策和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的环境效应和贸易效应。结果表明:从福利效应来看,许可交易碳排放权合作政策是全局稳定最优解,可以资源的有效配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野 程婷
文章基于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与环境模型,对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环境三效应模型进行扩展,解释了异质性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环境效应,并以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1999—2014年我国污染密集产业的面板数据来实证分析污染密集产业的各环境分效应。结果表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密度与污染物排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竞择效应可以解释部分由于异质性产品贸易而带来的环境影响。另外,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抵消了由于贸易开放和投资自由化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减排技术的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污染物排放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野 程婷
文章基于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贸易与环境模型,对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环境三效应模型进行扩展,解释了异质性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环境效应,并以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1999—2014年我国污染密集产业的面板数据来实证分析污染密集产业的各环境分效应。结果表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密度与污染物排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竞择效应可以解释部分由于异质性产品贸易而带来的环境影响。另外,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程度的加深,抵消了由于贸易开放和投资自由化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减排技术的扩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力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是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贸易的环境效应所探讨的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是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区分为六个方面,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产品效应和法规效应,进而分别从理论模型到实证研究不同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关键词:
贸易与环境 环境效应分析 南北贸易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沈荣珊 任荣明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当今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研究贸易自由化所导致的环境后果的主要方面和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参考Dean建立的联立方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贸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采用34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我国应对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 贸易自由化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舜佳 张雅
现有农产品贸易环境效应的研究忽略了对外贸易知识溢出,本文基于农产品贸易非物化型知识空间溢出特征将经典线性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予以空间维度扩展,实证检验发现,农产品贸易知识局域溢出不仅有助于降低贸易发生地的化肥(氮)污染排放量,而且农产品贸易非物化型知识跨区域溢出还有助于降低贸易发生地以外其他地区的化肥(氮)污染排放量;环境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空间二分属性,环境污染不仅与其所在地区农业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而且也与其所在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农业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建议提升农产品贸易知识比重、打破传统农业封闭落后格局、培育农业服务业智力资本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