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5)
2023(6539)
2022(5419)
2021(5321)
2020(4523)
2019(10357)
2018(10117)
2017(19595)
2016(10140)
2015(11722)
2014(11403)
2013(11417)
2012(10445)
2011(9691)
2010(9580)
2009(8719)
2008(8581)
2007(7327)
2006(6562)
2005(6087)
作者
(27832)
(23401)
(23387)
(22363)
(14997)
(11154)
(10569)
(9225)
(8962)
(8264)
(8052)
(7822)
(7651)
(7474)
(7380)
(7306)
(7014)
(6795)
(6765)
(6397)
(6011)
(5645)
(5554)
(5330)
(5255)
(5132)
(5092)
(4767)
(4696)
(4696)
学科
(50100)
经济(50060)
(23078)
管理(22968)
方法(22532)
(20556)
贸易(20546)
数学(20304)
数学方法(20224)
(20020)
中国(19158)
(16532)
企业(16532)
(12717)
(10621)
地方(9448)
(9368)
(9347)
关系(8763)
业经(8206)
农业(8052)
(7812)
(7792)
(7665)
出口(7664)
出口贸易(7664)
(7249)
银行(7241)
(7226)
金融(7225)
机构
大学(151643)
学院(148543)
(78925)
经济(77946)
研究(58597)
管理(53421)
理学(46242)
理学院(45698)
管理学(45148)
管理学院(44875)
中国(44669)
(32404)
(32231)
科学(31026)
(28819)
经济学(27674)
财经(26678)
研究所(26302)
经济学院(25087)
(24682)
中心(24405)
(21675)
(21122)
北京(20803)
财经大学(20015)
(19820)
(18976)
师范(18820)
(18416)
业大(18156)
基金
项目(98707)
科学(79513)
基金(76603)
研究(72681)
(67126)
国家(66671)
科学基金(56512)
社会(51337)
社会科(48979)
社会科学(48971)
基金项目(39287)
自然(33681)
(33495)
自然科(32962)
自然科学(32954)
教育(32627)
自然科学基金(32448)
资助(32177)
(29555)
编号(26447)
(24678)
国家社会(23568)
中国(23399)
重点(22672)
(22223)
教育部(21692)
成果(21557)
人文(20399)
(19960)
大学(19582)
期刊
(81854)
经济(81854)
研究(50392)
中国(28116)
(22304)
科学(21523)
学报(21334)
(20100)
管理(19915)
(17178)
大学(17087)
经济研究(16468)
学学(16109)
国际(15157)
财经(14124)
农业(13996)
(13301)
金融(13301)
问题(12931)
(12494)
世界(11778)
教育(11282)
业经(11212)
技术(10256)
(8329)
贸易(8329)
(8323)
技术经济(7406)
统计(7259)
商业(7076)
共检索到225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光明  
近年来,城镇全行业尤其是制造业女性就业人员占比出现明显下降,同期中国贸易方式结构及对应生产方式的变化可能是其结构性成因。基于2006-2012年28省市横向差异的短面板数据模型、全国总体1990-2012纵向冲击的时间序列模型和VAR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控制了人均GDP、贸易开放度、女性人口占比、女性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儿童与老人比重等变量后,无论从纵向冲击还是各省横向差异来看,加工贸易占比与女性就业占比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制造业女性就业占比受影响程度显著大于全行业平均,东部省市受影响程度显著大于中西部。政府应重视贸易与产业结构变化对女性就业的挤出并防止就业性别歧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晓宇  
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31个省(区、市)2013年GDP数据,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这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的GDP总量接近26万亿元,占全部省(区、市)GDP总量(63万亿元)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钟昌标  
本文利用中国电子行业1999~2002年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资存在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本研究的一个贡献在于明确区分和分别测定了横向溢出和纵向溢出。本文发现外资在中国电子行业既产生横向溢出,也产生纵向溢出,但横向溢出较纵向溢出更为重要;外资在国内市场导向型行业比在出口导向型行业产生更多的溢出。这些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实  赵人伟  高霞  
文章利用中国收入分配课题组1988年、1995年、2002年和2007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收入分配中的纵向失衡和横向失衡问题。研究发现,在纵向分配方面,我国离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它构成了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推动因素。从横向分配来看,不同特征的离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也不可忽视,其中两种值得关注的显著失衡是离休与退休人员之间养老金的差异,以及公务员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金差距。在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变量后,离休人员比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退休公务员比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高出很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亮雄  王贤彬  刘淑琳  韩永辉  
中央战略引领下由众多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识别其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关系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本文构建产业高度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通过构建带共同因子的广义动态空间面板模型,验证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区际横向竞争和地方对中央政策跟进的两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愈发高度化,其演变更多地倚重于技术效应。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省际竞争特征;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也积极地跟进中央的产业结构政策,且主要表现为结构效应方面的跟进。本文还发现.中央对下级地方官员的政治激励是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互动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司深深  李静  秦玉春  
探讨纵向干预和横向竞争对区域人才配置的作用,并对纵向干预和横向竞争影响区域人才配置的机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纵向干预对区域人才配置起抑制作用,横向竞争与之相反,对区域人才配置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两者交互项对人才配置也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纵向干预加剧城市环境恶化从而抑制区域人才配置水平的提升,横向竞争通过促进人才流动来改善人才配置;受经济增长空间的约束和市场化水平的影响,无论是纵向干预对人才配置的抑制效应还是横向竞争对人才配置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均强于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均强于非省会城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有关财政失衡、赤字的一整套理论和有关财政平衡的政策,基本上都是针对一级政府本身的收支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但却较少涉及各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状况上的相互联系。进入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上下级政府之间及同级政府之间财政收支状况的差异程度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如何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并弥补这种差异,便开始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约翰·亨特(John Hunter)、安瓦尔·沙赫(An-war Shah)和罗伊·巴尔(Roy Bahl)等学者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董兆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横向经济联合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这对冲破条块分割,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一方面横向经济联合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双重模式并存情况下,横向经济联合与原来的纵向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摩擦和不协调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刘清  
本文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就业的影响。选取2004年第1季度—2017年第4季度的宏观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影响的特征事实: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对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的就业水平产生短暂的拉动作用,但随着政策效果的不断显现,两部门的总体就业水平在长期内最终呈现下降态势。为了理解这一现象,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同时包含纵向产业结构、消费习惯、价格粘性和投资调整成本等特征变量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抑制民营部门生产性的同时,也降低了民营部门对国有部门所生产的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从而导致国有企业中间投入品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带来民营企业生产成本的减少,进而刺激了该部门的劳动需求。脉冲响应结果还显示,上调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不具有抑制通货膨胀率的作用。由此本文研究认为中央银行上调利率的操作总体上无益于促进就业和改善通货膨胀现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邵朝对  
本文利用与进出口价格相关联的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模拟了国际能源价格冲击对中国贸易结构的传递效应。结果表明,能源价格冲击提高了货物出口和进口比重,使货物、服务出口比例更加不合理。具体而言,对初级产品、其他工业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各类服务占货物或服务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具有同方向的作用效果,出口比重提高,进口比重也提高,而反之亦然。虽然能源价格冲击恶化了出口结构,优化了进口结构,但长期而言弊大于利,对我国贸易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建华  何宇  陈珍珍  
本文研究了开放经济下国际贸易冲击对经济体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封闭经济还是开放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化都表现出农业部门份额持续下降、工业部门份额保持不变、服务业部门占比持续增加的趋势,但在开放条件下经济体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比在封闭条件下表现出更显著的分化趋势。当受到外贸冲击时,经济体产出结构比消费结构具有更大的波动性,消费者偏好调整效应抵消了部分外贸价格冲击;当受到更大的外贸冲击时,经济中产出结构和消费结构会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经济的结构性风险明显加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光明  
中国近年正面临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东部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由升到降,而中西部省份显著上升,这一转型对各地就业与收入等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地劳动力工资、土地、交通运输、税收成本差异对企业贸易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5年28个省份短面板数据,控制人口密度、教育水平、贸易开放度等基本面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制造业工资成本、税收成本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负向影响,及表征内生趋势性的贸易开放度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十分显著。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发展对于低工资、低税收的依赖则更加严重,而贸易开放度则对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比重呈正向线性影响。不同地区政府应针对各自贸易方式转型的阶段特点做好差别性就业保障工作。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光明  
中国近年正面临区域非对称贸易方式转型,表现为东部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由升到降,而中西部省份显著上升,这一转型对各地就业与收入等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地劳动力工资、土地、交通运输、税收成本差异对企业贸易方式选择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5年28个省份短面板数据,控制人口密度、教育水平、贸易开放度等基本面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制造业工资成本、税收成本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负向影响,及表征内生趋势性的贸易开放度对各省份加工贸易比重的倒U型非线性影响十分显著。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厚双  汪海峰  张倩  
选取BACI数据库1995—2019年产品级贸易数据,将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量化为贸易冲击效应并加以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进口贸易对其他RCEP国家的需求效应大于出口贸易产生的供给效应,RCEP的签订有利于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和其他成员国的经济增长;中国对东盟国家产生的需求效应更大,距离中国越近的RCEP国家受到的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越强;中国对其他RCEP国家价值链下游行业产生的需求效应更大,对价值链上游行业存在影响但不显著。因此,中国应加强与RCEP国家的贸易往来,充分发挥供需交互效应,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宇峰  邵朝对  
在成本传递和"部门转移效应"基础上,本文构建并检验了国际油价冲击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路径,同时利用VAR模型模拟了油价冲击的动态影响,最后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是否改变了油价对贸易条件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1)能源密集型产品与整体贸易条件的运动轨迹基本一致,先恶化后改善,最终收敛于0,但不管恶化还是改善,主要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2)由于"部门转移"比较弱,非能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改善,贸易福利虽有所提高,但仍会导致失业和资本闲置,从而扼杀社会经济长期健康的发展;(3)全球金融危机强化了能源密集型产品与整体贸易条件的运动轨迹,但削弱了国外的"部门转移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